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河南省水旱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谢辉  王磊  苗长虹  闵祥鹏  李亚婷 《资源科学》2013,35(11):2308-2317
水旱灾害是河南省发生频率最高、危害和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在USEPA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和国内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以水旱两种自然灾害为风险源,6种景观生态系统为风险受体,利用AHP法和GIS技术,通过构建河南省水旱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每个风险小区内的综合生态风险值,最后获得5个级别的综合评价图。结果表明:在行政区划范围内,高风险区占6.64%,主要位于漯河市、许昌市和郑州市的大部分地区;低风险区占19.91%,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市、南阳市的西北地区、信阳市的南部地区、济源市的北部地区和洛阳市的西南地区。作为面向新世纪的现代防灾减灾非工程措施,本文对水旱灾害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研究可为灾害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出的最新风险表达式,利用基础地理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按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承灾体脆弱性三个方面,建立基于评价因子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山东省潍坊市为研究区域展开风险评估研究,利用GIS技术绘制潍坊市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潍坊市干旱灾害风险最高的区域位于寿光市;青州、临朐、昌乐和潍坊市区为次高风险区;安丘、昌邑和诸城三市县为中风险区和次低风险区;高密市的干旱灾害风险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3.
李德  景元书  祁宦 《资源科学》2015,37(4):700-709
利用1980-2012年淮北平原冬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间的气象资料及其单产、种植面积和耕地面积等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连阴雨综合致灾因子,采用有序样本最优聚类方法进行致灾等级划分,综合连阴雨致灾强度、灾损率和冬小麦对连阴雨的敏感性及其抗灾能力,建立冬小麦灌浆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指数(R)并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冬小麦灌浆期连阴雨致灾等级为轻、中、重、特重4个等级,对应的阈值(D)分别为0.0D≤0.20、0.20D≤0.40、0.40D≤0.6、0.60D≤1.0。灌浆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划分为低、中、高和特高4个风险区,R对应阈值分别为R≤0.25、0.25R≤0.50、0.50R≤0.75和R0.75,其中:特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淮的阜南、颍上县内,平原中部大部分区域为高风险区,中部偏北和平原东南部与江苏省接壤的小区域为中风险区,砀山和亳州北部乡镇为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雷电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1999-2013年雷电监测数据作为数据来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分析全省雷电密度、电流强度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广东省雷电活动特征明显,规律性强,每年有数百万次雷电发生,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雷电密度分布密集,粤东和粤西分布则相对稀疏,全省平均雷电密度值为13.91次/(km2?a);电流强度则以珠三角沿海一带稍微高些,全省平均雷电流为25.29k A;时间上则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特征,月分布主要集中在5-9月,占总数的89.5%,时段分布则在午后至傍晚13∶00-19∶00,占总数的62.0%。通过研究发现,雷电风险与地形地貌、雷暴日、雷电密度、雷电流强度、雷电灾害、城市经济发展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些因素,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形成相关评价指标,建立雷电风险计算模型,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雷电风险区域等级划分,得出低风险区、次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湛江北部为高风险区,广州、东莞南部、佛山东部为次高风险区,深圳、惠州、中山、清远南部为中风险区,粤东、粤北为低风险区,其它地区为低风险和次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5.
泾河流域农业旱灾风险综合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鑫  甄霖  邸苏闯 《资源科学》2012,34(11):2197-2205
泾河流域是农业旱灾的多发地区,但是对该地农业旱灾的发生规律、旱灾影响及旱灾恢复和准备措施方面开展的研究还较少。本文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建立了1km栅格精度的泾河流域农业旱灾风险空间评估模型,并对农业旱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及农业承险体脆弱性进行评估,最后综合评估该地区农业旱灾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农业旱灾危险性、承险体脆弱性及风险的空间特征。本研究采用Z指数方法评估泾河流域农业旱灾致灾因子的强度,选取农作物生长季缺水率、土壤有效含水量、有效灌溉面积比及坡度4个指标评估研究区1km空间尺度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农业旱灾风险综合评估的结果表明,泾河流域农业旱灾风险的高风险区位于该地区北部,低风险区位于该地区南部,且不同等级风险区呈现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总体趋势,但不同等级风险区呈现间隔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锡林郭勒盟及周边27个气象站点近30年的逐月降水量与月平均温度数据,计算出了锡林郭勒盟草原牧区1980年~2010年间5~9月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牧区的5~9月间的干旱灾害危险性作了区划与分析,结果表明: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西部地区;中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中部地区;低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长江流域各省域单元环境风险状况,构建以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和恢复力3类指标组成的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时序加权平均算子”法等客观赋权法,对流域各省级单元2000-2011年的环境风险进行动态综合评价.结果如下:时间上,2000-2011年长江流域环境风险呈先期有所下降,而后不断升高的特点;空间上,上海、江苏、河南为高风险区,安徽、湖南、湖北和浙江为较高风险区,四川、广西、重庆、云南等西部省份属中风险区,西藏和青海为低风险区.通过对流域各省级行政区环境风险时空动态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为流域的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春季干旱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10个站1989~2006年的春季干土层厚度,以及互助、贵德2个站土壤相对湿度等定位监测资料,分析干旱发生的概率、地段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浅山地区春季干旱发生概率随时间变化有低~高~低和高~低两种类型;作物播种越早,受干旱威胁越大;大部分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相对湿度和干土层与旬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可以直接建立降水与土壤相对湿度、降水与干土层厚度的预报模型,进行土壤干旱的预报,根据预报结果,结合青海省干旱灾害的等级标准,确定农业干旱发生的等级。对于无法建立干旱模型的地区,通过分析最小有效降水量,可以确定降水量对土壤水分的贡献。预报方法在2009年的春季农业干旱预报中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9.
西藏大部分地区夏季(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气候特征为明显的干湿两季。夏季干旱是我区的主要灾害之一,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初夏(5—6月)干旱对作物的生长及产量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利用该地区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全区初夏降水量、水汽压、气温、日照时数和10CM平均地温之间以及与前期冬季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针对西藏主要农区(沿江一线,以拉萨、泽当、江孜、日喀则四站为代表)初夏干旱预测的热力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主要选取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两个指标,分析了内蒙古兴安盟各地干旱灾害发生的危险程度;运用熵权法及加权综合评分法,对兴安盟旱灾危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借助SPSS聚类分析,将兴安盟各旗县干旱危险性按强、较强、中、低、微5个危险度等级进行聚类(区划);结果表明:兴安盟地区旱灾危险程度排序为:巴彦呼舒突泉高力板乌兰浩特音德尔胡尔勒索伦阿尔山,同时巴彦呼舒干旱危险程度为强,突泉、高力板为较强,音德尔、乌兰浩特为中,索伦、胡尔勒为低,阿尔山为微。  相似文献   

11.
郭唯  左其亭  马军霞 《资源科学》2015,37(11):2251-2260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水、经济矛盾,研究区域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变化过程,能为区域缓解人口密集、水资源紧缺提供指导。本文根据人水和谐量化方法,确定了河南省2000-2012年18个城市的和谐发展水平,先利用变差系数对时间和空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识别,再利用箱形图等分析其时间变化过程,利用全局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指数法分析其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年际变差系数先上升后持续下降、趋于均衡,空间上周口市变差系数最大、郑州市变差系数最小;在时间上,河南省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升,由“较不和谐”提高到了“较和谐”状态;在空间上,和谐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三门峡、洛阳、济源为高高聚集区,商丘和濮阳为低低聚集区,整体呈现西优东劣态势。  相似文献   

12.
将金融衍生工具—期权理论用于水灾害(干旱、洪涝)风险的规避,建立水灾害期权交易,对于对冲旱涝灾害风险,增加市场金融投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水灾害期权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针对降雨的特性建立了降雨量的随机微分模拟模型,进而深入地探讨了在现实情况下如何利用数值方法对水灾害期权进行定价以及系列相关问题。最后,以江苏徐州地区某一农户的小麦试验田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分析表明水灾害期权不仅可以分散旱涝灾害损失,而且可以提高期权持有者的收益。  相似文献   

13.
以专利授权数来表征创新能力,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及ESDA方法对1986-2012年中原经济区创新能力的时空差异演变进行了探讨,发现,(1)中原经济区创新能力绝对差异具有先慢后快不断拉大的趋势,而相对差异明显降低后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2)中原经济区年度Moran’s I变化不明显,而其五年段均值的Moran’s I上升趋势明显;(3)中原经济区创新能力空间结构特征基本呈沿着连霍高速中间强两端弱的格局,且创新能力强的地市主要位于交通网密集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4)中原经济区创新能力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类型的增多;(5)郑州和洛阳基本一直是高高集聚的类型;南阳发展为高低集聚类型;驻马店及淮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时期都是显著的低低集聚。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云南省近55年旱涝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1世纪以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其中旱涝灾害对人类影响最为明显。本文以云南省为例,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为干旱指标,计算了1958-2012年近55a的29个气象站点5种不同时间尺度上的SPI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年及季节的旱涝站次比和旱涝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强度在各时间尺度上均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春季、秋季、冬季干旱强度及影响范围均呈现增加趋势,夏季干旱的强度和影响范围总体上呈略微下降趋势。雨涝强度在时间尺度上呈下降趋势;夏季雨涝强度和雨涝影响范围呈现略微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省干旱整体上反映对农业生产不利影响加重的态势。研究表明标准化降水指数能够在较长时间系列尺度上很好地反映研究区年际及季节性旱涝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恩泽  吴开 《未来与发展》2009,30(11):48-51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日益聚焦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城市是城市群竞争力表现的载体,根据城市竞争力的本质和内涵,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河南省内其他地级城市及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发现存在城市群中心城市郑州竞争力较弱、成员城市漯河与开封在河南省排名倒数、城市群整体人才科技教育竞争力水平低下等问题。依据定量研究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王显勤  林扬  李鹏春 《科技通报》2011,27(3):347-351
浙江省台州市2007年提出"百乡和汛"工程,并以此为载体,在2008年-2009年全面开展基层防汛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市政府出台了<台州市基层防汛体系建设规定>.2009年,浙江省将台州的做法在全省推广,国家防办全文转发台州<规定>,至此,"和汛"二字在全国防汛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0年台州市编著<防汛管...  相似文献   

17.
韩旭  李浩 《中国科技信息》2006,(13):190-190,192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是我省重要的港口城市,城区横跨小凌河干流,而小凌河干流至今没有控制性工程,锦州城市的防洪问题十分突出,本文分析了小凌河流域的洪水灾害情况,结合小凌河流域规划总体安排,提出了锦州市的近期和远期的防洪方案,对保障锦州城市防洪安全及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减灾能力评价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减灾能力在灾害系统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不同的减灾能力对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可能很大。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在灾害系统结构和功能体系中应加入减灾能力要素,并提出灾害系统应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减灾能力复合构成。区域灾害系统功能体系由致灾因子风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抵御性复合构成,形成了文章提出的考虑减灾能力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在孕灾环境相对稳定情况下,洪涝灾害综合风险与一定强度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和一定强度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呈正相关,与灾害发生区域减灾能力的抵御性呈负相关,给出了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给出了致灾因子概率指数、灾害损失指数和综合减灾能力指数的具体表达公式。以淮河流域中游安徽段为例进行了实例评价,结果表明该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积累一定时间的减灾能力评价数据基础上,可以对未来某区域的综合风险进行预测,为政府防灾减灾行政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以洪涝灾害为例研究了区域的综合风险,对研究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科学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玉璧  张强  李耀辉  王莺  王劲松 《资源科学》2013,35(9):1884-1897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本文介绍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领域的主要科技进展。在系统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阐述了对干旱风险评估的科学认识,归纳了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评估方法。从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角度,思考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科学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