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回忆式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记忆来回答问题。一种情况,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进行深刻的思考,只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如,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吗?另一种则要求学生从两个答案选择一个。这类问题学生只需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等,所回答的句子一般要求和教材上的一字不差,如,我国的政权中心是什么?回忆式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没有提供让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问题不能使用。一般来说,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通过这类问题,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材料。此外,通过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二、理解式提问这类问题可分为两种。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观点等进行辨析,以便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现在大多数家庭普遍只生一个子女,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这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吗?2.对事实、事件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例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有什么不同呢?一般来说,理解式提问用来检查学生对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2.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①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化,没有思考性:比如类似“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难于使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4.
课堂提问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方法,几乎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会用到提问。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提问过于简单,让学生齐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学生不思考即可回答,没有思考价值,教师只是追求一种人人参与的热烈气氛而已;(2)提问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启不得法;(3)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是少数几个优生回答,而不顾及差生;(4)提问后不给思考时间,不少学生思维活动跟不上,干脆放弃思考。以上这些做法,不同程度阻滞或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在备课中精心设计,分类研究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即兴式的。在授课前,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心设计,分类研究。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典型性、启发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美国卡麦隆大学莫里教授在《课堂教学技能》一书中,将课堂提问大致概括为四类:第一类为事实性问题。即对课文内容做简单回忆就能回答的问题。如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有哪些?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能帮助学生熟记课文,宜安排在预习阶段。第二类为经验性问题。即需要学生用回忆课文内容或所学知识得到正确答案的问题。如恩格斯为什么用“停止思…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学中的提问常常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再提问”的形式。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模式。因此,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教学法”进行再创造,形成一种“学生提问——教师归纳——课堂讨论——教师点拨——学生总结”的教法体系,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项耀明 《湖北教育》2006,(10):49-50
一、课堂提问偏差的表现 (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主体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可事实如何呢?笔者观摩了许多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发现许多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着,教师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再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有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单向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还是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相似文献   

8.
“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等待时间是0.9秒。而在这么短的时问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并构思答案的,因而引起课堂上常见的情景是,教师提出一些简单、封闭性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只凭回忆就匆匆回答。结果,课堂上师生互动热烈,但实际上只停留在浅层次上。  相似文献   

9.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什么样的教学形式能最快地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之见莫过于课堂提问。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最怕教师的课堂提问仅限于两大类:一是判断性问题,要求学生作出“Yes”或“No”回答。二是叙述性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背诵做叙述性回答。因为这两类问题主要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目的,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钻研、思考,能准确的做出回答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课堂提问,很多教师仅仅着眼于“提问”,学生的任务也只是“回答”的过程。其实,课堂提问过程是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也是通过课堂提问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课堂提问追求的不仅是“巧问”,更追求的是所提出一系列问题是否形成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一忌捞针式即提问要求学生像大海捞针一样回答问题。例如有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即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诸如“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范围太广又无中心,学生回答摸不着边际,且与课文意思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3.
现实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①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化,没有思考性:比如类似"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难于使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②提问的设计随意性强,问题无层次,前后问题之间缺乏连续性,前言不搭后语,思维胡乱跳跃。或在教学过程中横生枝节,突然提出某个问题,造成学生的思维断层。  相似文献   

14.
课堂提问,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指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吃透课文。而提问也有讲究。一、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凡是涉及到课文思想内容,意思表达(如重点词语)等方面的本质性问题,往往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当学生熟悉课文后,如果避开现象性问题而围绕本质性问题提问,即抓住重点、难点提问,往往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三味书屋》,教师提问:“鲁迅为什么要在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这对他一生有什么影响?”抓住这一本质性问题即文章重点提问能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个别教师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  相似文献   

15.
我的一位同行朋友写了一篇章:《影响学生上课发言的原因及对策》,认真读过之后,觉得有两个问题。首先,题目是“影响学生发言的……”,中讲的却仅限于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是否积极。发言是一个大概念,回答提问只是发言之一种。仅仅分析回答提问这一种发言,不足以回应题目中提出的发言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清阳 《教师》2013,(4):47-47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现状1.提问随意性较大提问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可有不少教师课前不精心钻研教材,不能根据学生实际预设问题,上起课来,经常随意提问。这些随意性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有些问题又过于深奥,使课堂出现冷场,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伏尔泰的形象之后,继续发问:“伏尔泰的形象有什么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观摩课堂教学时,常常遇到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某某一词有什么作用?某某一词有什么好处?某某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某某句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等等。对这类问题,学生的回答常常不尽如人意。我曾在学生中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不是不会,而主要是不知从何处着手,因为提问过于笼统。如果教师把问题细化,变笼统为具体,一一提问,让学生按顺序回答,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作答。  相似文献   

18.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已改变了教师“满堂灌”、“一言堂”、“以己昭昭,使人昏昏”的局面,普遍将提问法运用于教学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提问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无障碍性提问,即所提出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无需经过思考就能立即回答,这种提问是“为问而问”,整个课堂表面上看轰轰烈烈、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不等学生回答,教师自己接着讲课去了,整堂课发问不少,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情况,在实际的任务型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呢? 一、学会延长等待,由“即兴作答”向“思考回答”转型 课堂上教师通常希望学生反应迅速,时常连环炮似的发问,若一个学生不能及时给予答复,教师会即刻叫起另一个学生来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