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特稿潮流”正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在纸质新闻媒介方面,表现为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或称新闻故事化)。在广播和电视媒体上,类似特稿的报道方式也普遍流行,强调新闻的故事性、人情味,在社会新闻节目、谈话节目、法制节目中表现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特稿”在报纸新闻中的地位日渐彰显。  相似文献   

3.
在如今“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的倾向和潮流中,“特稿”在报纸新闻中的地位日渐彰显,它占据了报刊杂志的主要版面。因为它的故事性、可读性,它对问题触及的深度,它在表现手法上的文学元素,都凸显出它那独特的魅力,并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读者。  相似文献   

4.
谈到特稿,读者早已不陌生。无论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都市类报纸,还是正深入推进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各级党报,都先后开办了特稿专版或专栏,虽然名称各异,有的叫“大特写”、“中国视点”、“特别报道”等,有的叫“视角新闻”、“特别关注”、“热点追踪”等,但从大的品类来讲都可纳入特稿范畴,都试图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观照和解读,在报道事实的同时,更注重透过事物的表层,开掘出更具有本质意义和理性色彩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陈福锋 《今传媒》2003,(2):45-46
特稿类报道,指的是全面深入地对重要新闻事件、人物,进行详细解释、分析的一种新闻文体,它的特点是:选题重要,意义深刻,分析透彻,材料丰富,可读性强。特稿类报道在满足受众深层次的需要,提高报纸的阅读率方面达到了双赢的效果。然而,在今天各式新闻泛娱乐化的影响下,严肃、负责的特稿类报道日益萎缩,特稿的“特”越来越偏离了它应有的方向。新形势下,特稿的“特”除了在其基本内涵中所体现的外,还应着重在以下3个方面加强其“特”性。  相似文献   

6.
刘君 《新闻采编》2005,(3):27-28
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意外地得到普利策奖评委会的赏识。以它为首届获奖文章,普利策奖评委会从当年开始增设“特稿写作”奖项,一种新型的新闻文体由此得到了承认。作为新闻的一种特殊的文体,特稿借文学手法,通过使用与小说相联系的叙述及修辞技巧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化和多样化,“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的趋势使传统的纸质媒体增加了以特稿、通讯特写等为主的专栏或专题报道,在摆脱了传统消息写作的平铺直叙,给读者以细腻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报纸“体育新闻娱乐化趋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传本 《新闻界》2005,(3):101-101,98
纵观近十几年来报纸文体新闻的发展和变化,“娱乐化”的趋势已显而易见,只不过,“文化新闻”的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报对文化新闻的报道,均直接放在“文化新闻”专版或“文化新闻”栏目中,但到了90年代中期前后,许多报纸、特别是都市类的报纸,已把这样的专版或专栏改名为“娱乐新闻”。老牌的都市晚报,诸如《北京晚报》则在文化新闻的报道上同时用“娱乐新闻”和“文化新闻”两种版栏统之。这种外在形式上的变化已足以看到“文化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本文主要探讨“体育新闻”的娱乐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特稿是美国报纸体裁中的“常规武器”。涉足美国报坛的“大街小巷”,恐怕很难发现一张不刊登特稿的报纸。特稿专栏、特稿专页,已成了许多大小报纸的必备“佳肴”。据说,特稿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便士报时期。当时,主编《纽约先驱报》的贝内特独树一帜,在报上发表以往被认为是琐细、轻微而不得见诸于报端的内容,从而拓宽了报道题材,为特稿的诞生和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一实践曾被喻为美国现代报纸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到了19世纪70年代,达纳主编的《纽约太阳报》脱俗出格,在新闻写作中融入种种故事手法、小说技巧,为特稿写作塑造了雏形。本世纪以来,特稿在美国日趋发展,方兴未艾。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突飞猛进,许多美国新闻学者认为,特稿是报纸扬长避短,与广播、电视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如今,新闻策划日益受到媒体的重视,尤其是在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策划更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家庭主妇报》作为一张家庭生活类的报纸,刊登的新闻稿件基本属于纪实类的特稿。一个题材做成特稿,通常是它已经有了定论,也就是事情已经发展完了,这样,一篇特稿就可以清楚地涵盖整个事件的始末。  相似文献   

10.
特槁,表面上看有特别、特殊、独特之意。我以为,特稿,即重大事件的透视、社会焦点的扫描、重大案件的追踪、人间真情的探求、奇人奇事的探秘等等。都市新闻争夺战中,特稿显得尤为重要。都市类报纸,除对面上社会新闻的争夺外,赢得胜利的法宝应该在特稿中做文章。本人作为主抓社会新闻特稿主笔,更觉身负重荷。正是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使我在社会新闻的采访写作,尤其是在抢抓特稿方面,不断务真、求实、创新,形成了自己“线人多、信息准、操刀快、反响好”的特稿优势。仅2004年上半年,我采写的特稿就有30多篇以上。围绕“三贴”抓特稿,也是时下“学习穆青精神,争当人民记者”的需要,也是寻求媒体平民化与精英化平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实践中,不同媒体对特稿的理解有较大差异。新华社特稿大多是对重要事件的报道,风格类似通讯;财新特稿是重要的深度报道,风格类似调查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南方周末特稿更强调报道的故事性和文学性。由于我国没有对“特稿”定义进行固定,加之“特稿”一词含义丰富,所以媒体按照各自理解进行特稿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新闻特稿从报道方式来看,是一种文学性新闻报道,即通过使用与小说相联系的叙述以及修辞技巧,将经核实的内容写成故事或随笔,也就是说,特稿兼具新闻性和文学艺术性。那么如何让二者“兼容”呢?这就要在叙述事件的语言表达艺术上下功夫了。  相似文献   

13.
瑞隆  熊威 《新闻前哨》2004,(4):25-26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在党委机关报上出现了“今日关注”、“特别报道”等专版和“热点追踪”、“新视点”、“记者广角”、“本期聚焦”等栏目。这些专版和栏目刊登一些新闻性强、主题鲜明、较有深度、有可读性、篇幅稍长的文字主稿(不是常规性的通讯或新闻述评),有的还链接“背景资料”、图表等。这类立体型报道的主稿,业内人士习惯地称为“特稿”。我们认为,党报特稿是新闻“深加工”的复合品。现结合采编实际,对党报特稿的选题等谈些想法,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特稿进入纸质媒体,小标题在报上也日渐增多。在新闻理论学中小标题被称为分题,是指插在新闻或章中的标题,区分于大标题,俗称为小标题。又因为其插在中,所以又叫插题。好的小标题对一篇长篇特稿而言,不仅能画龙点睛,而且还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芳 《新闻前哨》2004,(2):29-30
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电视、互联网以其快速、现场直播等优势,在新闻竞争中风光无限,报纸如何扬长避短?特稿应运而生,它满足人们对信息深入、全方位了解的需求,日渐成为媒体竞争的新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平民化理念影响下,受众在新闻理论中的地位渐趋重要,这引起大众传媒一系列微观和宏观层面上的改变。以《新民晚报》“五色长廊”专栏为代表的晚报特稿,从内容到形式呈现出明显的平民化趋向。其丰富内涵包括:亲近性、个性化、深度情感。平民化是报纸发展的必然趋势,晚报特稿的平民化在微观层面上为其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杜旻 《新闻战线》2023,(8):79-82
真实是新闻纪实作品的生命。作为一种新闻报道体裁,特稿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陈述新近发生的、有较大意义的事实,深层次报道事件的因果关系、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势。本文以新民晚报特稿为例,探析全媒体时代特稿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蕴涵,阐述特稿叙事策略的运用与效用,以期为特稿写作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8.
金灿 《新闻知识》2004,(3):18-18
特稿因为其较强的贴近性和可读性深受读喜爱。那么,如何“写”出特稿的可读性呢?笔在采访和写作特稿过程中摸索出一些“门道”。  相似文献   

19.
报纸杂志化     
所谓“报纸杂志化”,实际上就是把诸多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整合,构成所谓深度报道。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大部分受众希望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特别是报纸能够立即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闻信息,希望从报纸上获得到的信息,使自己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而杂志化恰恰体现了报纸对读者要求的顺应。一个成功的“杂志化”报纸,对每件值得报道的新闻事件都应该有深入全面的报道,同时保持版面清晰和良好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20.
在“记住2008”年终特刊中,后4个版的年终特稿被定位为深度报道,思考挖掘年度新闻事件的核心本质及其深远影响,稿件篇幅长、质量要求高,有幸承担其中两个版面的编辑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和学习机会。由于版面编辑职责所限,平时多牵绊于日常工作报道的编辑工作,此次初体验特稿编辑并对比其规律特点,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