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聚集成群的人将形成一种不同于个体心理的社会心理,它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心理基础。学生群殴事件是一种既普遍又特殊的群体性事件类型,我们有必要对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以便正确引导学生在群体中学会"共同生活",尽量避免"800名学生群殴"之类的悲剧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理学视阈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心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全面把握网民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的心理状况,进而为建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预防及疏导机制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认为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完备的社会心理发泄机制以及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对于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的传播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频发,这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网络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的载体,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群体事件的传播变得更加复杂化.文章以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过程为主线,通过阐述其网络舆论滋生的温床、网络舆情的导火索和传播要素,渗透其传播逻辑,阐述社会环境、公众心理以及政府能力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公众、媒体、舆论领袖共同作用的信息空间产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的稳定与高校乃至全社会的稳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以往我们对大学生习惯于用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引导,用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其行为,一旦有群体性事件发生,在处置实践中就显得非常被动。采用危机公关手段,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群体性事件和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调整和教育,对于做好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群体心理是社会状态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重要媒介,分析群体性事件必须了解当前大众的社会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日益强烈、公正受挫心理加剧、信任感缺失、焦虑感萌发、维权意识觉醒与崇尚武力维权方式的矛盾心理。在从众心理、群体认可心理、情绪传染心理以及法不责众,心理机制下,激发为群体性事件。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有助于寻求到有效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陈勇 《华章》2011,(12)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且不断升级.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出发,结合社会心理学,由表及里,从近年来的一些轰动全国的热门事件中归纳出弥漫于网络之中的几种主要群体心理.  相似文献   

7.
要建设和谐平安校园,就要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监控。只有对高校网络性群体事件进行透彻分析,才能提出卓有成效的对策,从根本上杜绝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对网络信息的关注使他们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与网络舆情的推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构建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体系,对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群体性事件,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暴力、打砸现象,最终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反思这些暴力群体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被提到新的高度,新时期各种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应当去研究,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围绕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应对这一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7,(3):81-86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大学生同质化文化心理在个体情绪化因素引诱下发生的心理共振,是大学生群体性心理积怨在个体化偶发事件的强烈刺激下的剧烈表现。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化诉求,引导大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情感支持与价值认同;加强舆情监管与大学生群体心理干预,构建大学生群体性心理突变与情绪传染预防机制,内外"双防"才能有效降低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1.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员队伍,是目前高职院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对人力、财力、环境等资源投入是实现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保障。高职院校在心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进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心理辅导员队伍职责体系,从机制上促进心理辅导员队伍长远发展,使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真正走上专业化轨道。在整个过程中,机制建设是核心,包括选拔机制、发展机制、考核机制、培训机制及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传播界对于网络心理的研究愈来愈重视,特别是对于研究网络心理的重要意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中国网络心理研究的几个关注点包括网络与社会心理的交互整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网络心理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的心理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春季发生了三个网络事件——“张殊凡事件”、“艳照门事件”、“西媒辱华事件”。在此三个事件当中,网民以强有力的群体行为推动了事件的发展,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同时也将如何规范网民群体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4.
高师新生心理适应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人格发展不健全,难以融人新的文化环境;2.不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3.学习方面障碍重重;4.重要丧失导致消极心理出现。对此,我们必须确立恰当的心理适应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对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适应教育以及长期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个性心理方面,李贽提出了"物情不齐"的个性观,主张"万物并育"、"随其资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有才有胆有识人才.同时李贽还看到一个人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在心理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网络社会事件——"躲猫猫"事件为研究对象,对网络民众发帖及回帖的数量、内容等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深入分析,就该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事件发展前期(潜伏期)、事件发展中期(激化期)、事件发展后期(消解期),从网民关于网络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回帖量)、网民的情绪变化(情感分析)、网民的认知倾向(回帖的用词强度、用词频度和不同意见类型比例)、传播的扩散度(网络媒介的扩散情况和网络民众的地域分布)等方面,对"躲猫猫"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舆情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朋辈心理辅导实践中,必然存在不少影响其效果发挥的因素,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是基础,监督与指导是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效果,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作用需要在实践基础上积极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理解能力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包括接受性理解和能产性理解。接受性理解指参与交际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心理过程;能产性理解指参与交际者能动地接受信息并创造性地使用已有知识参与交际的心理过程。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这两个心理过程是继续听、说、读、写、译的基础,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理解能力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加快理解能力的培养速度。从而快速提高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可谓利弊共存。网络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教育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给高校的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要克服网络环境对思想教育的影响,掌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建立网络行为规范,加强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发挥高校思政队伍的引导作用都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