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风筝"意象为中心,考察风筝的产生、发展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从意象叙事的角度出发,通过探索李渔在剧中对"风筝"意象超越前人的创建,来揭示"风筝"这一意象在剧中的独特的叙事功能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奥赛罗剧中的恶魔意象是如何起作用的问题,与以往的评论主要关注剧中意象的静态内容不同,在充分挖掘剧中恶魔意象的动态性或动力性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这一特征在剧中所起的作用。具体地说,恶魔意象在剧中起到推动戏剧动作的发展、引起并加剧戏剧,中突达到高潮的作用。它的作用模式主要表现在依阿哥作为恶魔意象的主体使用恶魔意象作用于布罗班修、卡西欧和奥赛罗,井引起他们的心理变化以及外部行为的变化。这种作用模式推动整个戏剧动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艳华 《文教资料》2006,(15):55-56
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谋杀,剧中意象和暗喻手法的运用大肆渲染并将谋杀主题展现到极致。剧中出现的意象可分为两种,即自然意象和生命意象。前者创造了谋杀的恐怖氛围,后者则直面血淋淋的谋杀场景。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本文以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天边外》为研究对象,解读了剧中"海"、"门"、"窗"等意象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玉箸意象的繁荣鼎盛时期,唐诗中的筷箸意象不仅限于表达本义,并且稳定成为以美人泪象征闺怨的象征性意象,在闺怨诗中频繁出现。对魏晋南北朝至清代所出现的玉箸意象进行语料检索,可以明晰玉箸意象的历史发展变化,从而厘清唐诗中不同题材的玉箸意象表达的意蕴。通过分析唐代诗人对玉箸意象的书写,解读其意象艺术的演化轨迹和经验成果,可挖掘玉箸意象在边塞诗、闺怨诗、咏怀诗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曹禺戏剧中常常运用意象并置的诗化手段将看似散乱的材料进行“聚”与“收”的处理,以达到对材料深层寓意的充分挖掘。其意象并置的运用普遍而又多样;既有相似意象的对等,又有对比性意象的“跳跃衔接”,还有相同意象的多角度重复,它们与剧中浓郁的叙事性相互对抗,形成戏剧的内在结构张力。  相似文献   

7.
《漱玉词》中众多的"花"意象作为李清照表现女性生命和灵魂的喻体,是历史上真正以女性口吻进行"女性书写"的创举。"花"意象所隐喻的灵魂本体,不仅仅指李清照独特的生命存在,更包括她所代表的特定历史时代中女性的灵魂世界。李清照用"花"意象荣枯由命的一生为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命和灵魂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镜像。  相似文献   

8.
贾仲明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戏曲史家、杂剧评论家。其创作的杂剧《玉梳记》紧紧围绕"玉梳"这一主题意象,营造相关关目,"玉梳"自身与妓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临别赠梳象征着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憧憬,断开玉梳寓意爱情遭遇挫折,嵌合玉梳暗喻有情人终成眷属,玉梳微显纤丝纹路寄寓"缺憾美"的人生感慨。  相似文献   

9.
玉在《诗经》中有多处是被用于祭祀、祝寿,与当时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诗歌文本对这些用玉祭祀、祝寿意象进行了解读,以期展示周人祭玉的礼俗观念,探析祭祀祝寿之玉意象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说明它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诗经》时期传统文化习俗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0.
以明人高濂《玉簪记》中的花姿意象为分析文本,对剧中所涉及的花的意象作了细致的分析,并渐次梳理花姿意象不仅是作品中男女主人公身心寄托的凭借,更对剧本主旨的表现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姚玮 《考试周刊》2013,(52):18-19
陶渊明和杜甫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两人风格各异,但在诗歌中都选择"鸟"作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同为"鸟"意象,诗人所赋予它的意义却不同。陶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处于不同人生阶段心灵的写照,杜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生活状态的体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莎剧中"悲"情感意象基于身体体验构成意象图式,经隐喻投射形成"悲"概念隐喻,体现出人物情感和状态的变化。本文探究莎剧"悲"情感隐喻的内在机制,考察莎剧"悲"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深入解读"悲"。研究发现,"悲"情感隐喻与人体的感知体验密切相关,其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悲"情感意象具有丰富的隐喻内涵,主要传达人物的悲伤、哀伤与悲痛。  相似文献   

13.
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了"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我们所知的古文献中关于七夕乞巧的最早记录,其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七夕诗词千百年来浓华不减,郁采无限,字字珠玑,令人赏心悦目。一、细嗅七夕诗词美,美在意象之深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七夕诗词择取的主要意象皆是独具匠心,令作品收缀玉联珠之效。意象之一是"当空皓月"。七夕诗词中借一冰魄,以思  相似文献   

14.
王金文 《成才之路》2009,(29):36-36
《桃花扇》作为清代传奇的典范,具有多重悲剧性。剧中桃花这一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性,需要我们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运用自然力、动物和超自然的意象,营造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氛围,从外部推动戏剧冲突,寓意深刻,形象鲜明,使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哲理、心境、感觉等得到清晰、深刻、本质地揭示,使观众能于瞬间领略其中深藏的奥妙与主旨,从而有效地揭示了主题。  相似文献   

16.
音乐话剧《太阳河》不但内容崇高,而且艺术上也很成功.作为音乐话剧,它的音乐悲壮悠远,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作品的悲壮崇高之美,并成功地借鉴了一些电影的技巧,而剧中"惊奇"的审美功能的运用、人物的设置、象征意象的运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7.
李小玲 《海外英语》2014,(13):176-177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树"的解读从自然意象,身体意象和建筑意象这三个层面进行,意在对《所罗门之歌》的生态意象进行深层解读,进而探析托尼·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通过巧妙的反复运用"树"的意象,对男性中心主义的主宰模式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呼唤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不同种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8.
《麦克白》和《琼斯皇》都是表现人欲的狂想剧,两剧主人公都经历了在欲望驱使下的心理畸变,其中充溢着狂想的幻象(illusions)和意象(images)。本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对两剧的表现手法作了探究,评析两剧中广泛采用的幻象和意象,强调了它们对提升主题的重要作用。结语简评了奥尼尔对莎士比亚的承继性。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诗词中"雨"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意象。文学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意象,译者应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准确解读诗词中的"雨"意象,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尽可能传达中华经典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20.
浅析恐怖小说中的意象及其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恐怖小说中,作家经常会反复地使用某些特殊的意象,用以推进情节、增强刺激、营造气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恐怖小说摆脱了通篇"群魔乱舞"的俗套,开始发掘日常事物背后的禁忌、隐喻、并灌注恐怖感,从而生成了新的意象。本文将通过恐怖小说中最典型的"超自然意象"和"动物意象",对其意象系统作一个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