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片段】板书:一个工程队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6天修了全长的38,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时间?师:这道题很简单,大部分同学解答对了。那么,你们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吗?(学生思考。)生1:我是按照求平均数的思路,先算出“6天修了全长的38”是多少米,6天中平均每天修多少米。然后求整条路1200米共需要几天,再减去已修的6天,就等于修剩下的路还需的天数。算式:1200÷(1200×38÷6)-6=10(天)。生2:我的思路和他的差不多。只是求剩下的米数时,我先求剩下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算式:1200×(1-38)÷(1200×38÷6)=10(天)…  相似文献   

2.
应用题由事件、数据(也可以用字母表示)、问题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组成,一般用语言、文字叙述出来。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搞好应用题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毕业班应用题的总复习。下面是用“一题多解”的复习方法进行举例。例某工厂计划加工6000个零件,前8天加工了计划的1/5,照这样计算,加工完这批零件还需要多少天?分析一先求出加工全部零件的天数,再求还要加工的天数。解法1 1÷(1/5÷8)-8=32(天)分析二先用分率求出余下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再求加工余下零件所需的天数。解法2 (1-1/5)÷(1/5÷8)=32(天)分…  相似文献   

3.
【片段】一天,在数学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台装订机3小时可装订故事书975本,?(提出问题再解答。)这道题出示之后,学生有的读题,有的思考,有的动起笔来。我叫了三名学生板演。付×同学刚结束板演,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错了。”紧跟着有学生反驳:“没错!”他是这样做的:平均每小时可以装订多少本?975÷3=325(本)答:平均每小时可以装订325本。学生的争论启发了我,我略一沉思,让大家说出他们是怎样补充问题的,并把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列在了黑板上:1.平均每小时可以装订多少本?2. 4小时可以装订故事书多少本?3.三台装订机3小时可…  相似文献   

4.
〔案例一〕一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中出了一道复习题让学生练习 :张华去商店买文具 ,把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钢笔可以买12支 ,如果全部买毛笔 ,可以买15支。现在她先买了4支钢笔 ,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毛笔?题目出示后 ,顿时 ,学生们纷纷举手列式解答 :(1 -112×4)÷ 115= 23÷ 115=10(支)师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一生 :我把张华钱的总数看成单位“1” ,先求买钢笔后剩下多少钱 :(1 -112×4)= 23,再求出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毛笔 :23÷ 115=10(支)。这时 ,还有许多学生举着高高的小手想告诉老师 :“我还有另外的解法!”但这位老…  相似文献   

5.
一、准备练习,分散难点。出示准备题“两个小朋友共同植树10棵,第一个小朋友每小时植3棵,第二个小朋友每小时植2棵,几小时可以植完?”学生回答出“2小时”后,教师追问:解这道题最关键的是先求什么?再结合线段图讲明思路与解法:每小时共植(3+2)棵。10棵里面有几个(3+2)棵呢?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0÷(3+2)=2(小时)。  相似文献   

6.
2月下旬的一个星期日,与同事刘老师闲谈。她拿出一本数学杂志给我看,上边有一道很平常的应用题,有一种新颖的解法。这应用题如下:一家糖厂要榨一批甘蔗,原计划每天榨45吨,4天榨完,后来为赶时间,改变计划,要求提前一天榨完。问按新计划,每天应该比原来多榨多少吨?这类应用的一般解法是:45×4÷(4-1)-45=60-45=15(吨)而新颖的解法是:45÷(4-1)=15(吨)起始我觉得这样解没有道理。刘老师解释说:原计划用4天,后来用了3天,这等于说,后来这3天,每天除了要榨45吨外,还要把原计划第4天榨的45吨榨掉,所以直接用45除以3。细细想来确有道理。我突然记起…  相似文献   

7.
课堂作业时,教师让学生完成下面这道简单应用题:用一根长16厘米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有位学生按如下解题思路进行了解答:16÷4×4=4×4=16(平方厘米)。这种解答对不对呢?执教者认为是对的。他的理由是学生内心已完全明白了解题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只是列式欠妥而已。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的这道题是一道已知正方形周长求面积的题。解题时,需先求正方形的边长。本题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就是(16÷4)厘米。求面积的正确算式应该是16÷4×(16÷4).学生的列式中,16÷4表示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而  相似文献   

8.
[片断]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P34例2:一辆摩托车130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探讨如何计算18÷130时,出现了下面的教学片断。师:18÷130等于多少,怎样算?生:18÷130=18×130=60。师:你这样想的依据是——生:我是根据上节课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推测的。师:这样推测正确吗?谁能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下?生1:18千米是130小时行驶的路程,先计算18÷3,求出110小时行的路程,再乘以10就求出了1小时行驶的路程。列式为18÷130=18÷3×10=18×31×10=18×(31×10)=18×130。师:你运用解整数应用题的知识,推导出了18÷…  相似文献   

9.
工程问题属分数应用题,但如果把一项工程的总量看成若干等份,就可以用解整数应用题的方法巧解工程问题,这样解不仅直观,而且简便。例摇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12天可以完成。两队合做4天后,余下的由甲队单独做需要16天。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一般解法]先求甲队的工作效率,再求甲队单独完成需要多少天。列式为:1÷〔(1-112×4)÷16〕=24(天)答: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24天。[巧妙解法]把这项工程看成12等份,那么两队合做4天完成4份,还剩12-4=8(份)。这8份甲队单独做需要16天,每份需要16÷8=2(天)。那么,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  相似文献   

10.
[题目]箱子里有乒乓球若干个,其中1/4是一级品,n/5是二级品,其余91个是三级品,问箱子里有乒乓球多少个? [分析与解]解法一:此题是求单位“1”的量,根据量与分率的对应关系可知,箱子里乒乓球的个数为:91÷(1-(1/4)-(n/5))=91÷((3/4)-(n/5))=91÷((15-4n)/20)=91×  相似文献   

11.
去年我市初中招生考试在数学附加题中出了这样一道题: “两个小学生滚铁环,当甲铁环旋转50周的时候,乙铁环在同样的距离中旋转了40周,如果乙铁环的周长比甲铁环长0.44米,求这段距离。”在阅卷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答卷上出现了以下多种解法。解法一:运用归一法解。即先求出甲铁环旋转一周的距离,再求出甲铁环旋转50周的距离。 0.44×40÷(50-40)×50 =17.6÷10×50 =88(米) 解法二:运用倍比法解。先求出甲铁环旋转10周  相似文献   

12.
《良师》2004,(18)
一、22004被7除余几?分析与解:21÷7=0……224÷7=2……222÷7=0……425÷7=4……423÷7=1……126÷7=9……1这些等式的余数很有规律,都是2、4、1,3个数循环一次,那么2004÷3=668。所以22004被7除余1。二、每户分几件正好分完?解:要求每户分几件正好分完,就要先求出有多少户,衣服有多少件。从题中可看出每户多分2件,就少余99-33=66(件),那就有用户66÷2=33(户)。求每户应分多少件正好分完就是(33×5+99)÷33=8(件)。数学12期有奖竞答答案…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前数学界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 ,我有很大收获 ,现摘录于下 ,与同行共享。师(出示投影片) :小王打一份稿件 ,8小时完成,剩下的还要几小时完成?问题提出后 ,学生立即分析、思考、计算。不一会 ,纷纷举手发言。生1 :我是先求出打这份稿件总共要用多少小时 ,然后再减去8小时 ,便得到打完剩下的要多少小时 ,列出算式就是 :8÷ -8=12(小时)。生2 :我是先求出每小时可以打多少稿件 ,就是÷8= ,再求出剩下的稿件(1 -=) ,最后用剩下的稿件除以每小时打的…  相似文献   

14.
一题多解     
有些应用题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如果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可以看成是不同类型题,采用不同的解法。例工厂原计划每天生产2700台电视机,用20天完成一批订货。由于改进了操作技术,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电视机?解1:类比于行程问题,日产量相当于速度,天数相当于时间,问题归为求速度差。列式:2700×20÷(20-5)-2700=900(台)解2:时间提前了20天中的5天,不妨用分数除法解:2700÷(1-520)-2700=900(台)。解3:订货数量不变,日产量与天数成反比:设每天生产X台,则2700∶X=(20-5)∶20得X=36003600-2700=900(台)解4:用方程来…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堂简单的“直进归一问题”新授课。某教师讲完课本上的例题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给学生练习: “一个运输队4次运送72吨货物,照这样计算,5次可以运送货物多少吨?”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讲的“先求一份数是多少,再求几份数是多少”的方法,这样列式计算的: 72÷4×5=18×5=90(吨)有一个学生却写出了这样的算式: 72÷4+72=18+72=90(吨) 这位教师将两种解法都写在黑板上,肯定了前一种解法,而否定了后一种解法。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认为前一种解法,体现了简单直进归一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这种解法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一位五年级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中,出了一道题让学生练习:“李方原计划18小时看270页书,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看了20%,实际几小时能看完?”顿时,学生纷纷举手列式解答:270÷[270÷18×(1+20%)]=15(天)。教师连连点头并“及时”作出评价:“很好!我们都已会解答这道题了。”接着,叫学生做另外一些习题。这道练习,学生轻而易举,列式可谓千篇一律。 另一位同年级的老师在复习课中,要学生解答: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道题:某学校图书室原 有图书500本,其中儿童故事书占 60%,后又购进一批儿童故事书,这时 儿童故事书占图书总数的3/4,问购 进了儿童故事书多少本? 不少学生在解题时把500本书既作为原有图书的本数,又作为现在图书的本数。认为求购进儿童故事书多少本,就是求500本的(3/4—60%)是多少。解题列式为500×(3/4—60%)。造成这一错误的原  相似文献   

18.
数学活动课上,大象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二年一班的同学要栽160棵树,栽树时同学们分成了8个小组,每组3人。平均每人栽几棵?还剩几棵?小猫咪咪抢(qiǎnɡ)先发言:“先求每组栽多少棵,160÷8=20(棵);再求每人栽多少棵,还剩多少棵,20÷3=6(棵)……2(棵)。所以平均每个同学栽6棵,还剩2棵。”小兔灵灵说:“我先求共有多少人,3×8=24(人);再求每人栽几棵,还剩多少棵,160÷24=6(棵)……16(棵)。所以平均每人栽6棵,还剩16棵。”老师说:“他们两人计算的结果,剩下的棵数不一样,谁的结果是错误的呢?”检验咪咪的计算结果为6×3×8+2=146(棵)。检验灵灵…  相似文献   

19.
一题多解,是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请看以下一组一题多解的例题。 例一、两个工人共同加工一种零件,甲每小时加工24个,乙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甲每小时加工的多1/3,两人一小时一共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 解法1:24+24×(1+1/3) 解法2:24×(1+1+1/3) 解法3:24×〔1+1+(1-2/3)〕〔思路:乙每小时加工零件比甲多1/3,也就是多(1-2/3)〕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道题 :种子公司运来2500包优良种子 ,每包50千克 ,第一星期卖出750包 ,第二星期卖出800包 ,现在种子公司还剩下种子多少千克 ?出示题目后 ,我让学生开动脑筋 ,想出办法 ,尽可能地想出多种解法。结果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七嘴八舌地提出以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 :先求出种子公司还剩下多少包种子 ,再求剩下种子多少千克。50× (2500 -750 -800)=47500(千克 )解法二 :先求出共运来种子多少千克 ,再分别求出第一星期、第二星期卖出的千克数。用运来的千克数减去两星期卖出的千克数 ,就是剩下的千克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