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文:父亲的泪唐利光二十刚出头那年,我要去当兵了,父亲送我到县城的火车站。一路上,父亲默默无语。我有许多话想说,却没说出口。我上了火车,父亲在站台上远远地看着我。火车拉响长笛的瞬间,父亲突然掏出手绢揉自己的眼睛。  相似文献   

2.
那一年,我考上了大学,父亲突然变得喜欢赶集了。他的腰仿佛直了,在村前弯弯的土路上,在人头攒动、人声嘈杂的集市上,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他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开学那天,父亲坚持要把我送到学校。火车喘着粗气,天不亮就从蚌埠出发,下午两点就到了我求学的城市。下了火车,父亲长吁一口气,如犁过田的老牛。离报到的时间还有差不多一个下午,父亲对我说":不急,时间多着哩。"  相似文献   

3.
正父亲一早把我叫起来,说让我陪他到县城采购一些种子,想想在家也怪郁闷的,我便顺从地跟着父亲坐火车去县城。火车很快来了。等车的人们立即拎起大包小包往上挤。父亲也拉着我往上挤。等我上了车以后,却傻眼了,车厢里的人前胸贴后背,像挤在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更别说座位了。见我牢骚满腹的样子,父亲笑了笑,拉起我的手,开始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找过去。大概当我们找到第  相似文献   

4.
今年暑假,我赴南方讲学,列车上遇到这样一幕: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不停地向他的父亲提出问题:火车为什么叫火车?火车为什么能跑?火车为什么有轮子?火车多少岁了……他的父亲耐心地解答,可孩子仍不满足,还是一个劲地刨根问底,把这位父亲问得都有些招架不住了。但孩子的父亲依然满面春风地笑对提问,毫无倦怠之色。我大略数了数,孩子一口气竟提了49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会动的屋     
那年,我八岁,没去过比乡场更远的地方。我问出过远门的父亲:"爸爸,火车是个啥样子的?""火车啊,就是会动的屋。"父亲得意地说。我不屑父亲的得意,迅速打量着堂屋,想象着它动起来的样子。那会是个啥样子呢?那时,一年难得看上两场电影,更没网络,想象力极度贫乏。加之农村孩子,见的世面少,很难想象屋子动起来是个啥样子。  相似文献   

6.
记忆里的光     
现在的人可能无法想象,我长到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那是一种铭记终生的感受。1949年初冬,我由跟着父亲认字,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年龄大的同学有十三四岁的。一位见多识广年龄大的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当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相似文献   

7.
会动的屋     
那年,我八岁,没去过比乡场更远的地方.我问出过远门的父亲:“爸爸,火车是个啥样子的?” “火车啊,就是会动的屋.”父亲得意地说. 我不屑父亲的得意,迅速打量着堂屋,想象着它动起来的样子.那会是个啥样子呢?那时,一年难得看上两场电影,更没网络,想象力极度贫乏.加之农村孩子,见的世面少,很难想象屋子动起来是个啥样子. 父亲也许是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他认为是适时履行教育孩子义务的时候了,也不卖关子了,说:“是个方形的大屋子,宽能摆两张饭桌,长能摆十多张饭桌.”  相似文献   

8.
父亲在电话那头口齿不清地说他到了火车站,买了凌晨三点钟始发的车票,行李寄存在候车室的寄存处,还问到重庆工商大学坐哪一路公共汽车……电话里一片嘈杂,我分辨率本来就不高的耳朵费尽心机才搞清楚来龙去脉。最后我说,坐403路一块五毛钱便可直接到学校。我已经上大三了,父亲还没有来过我就读的大学。大一进校那天,我执意一个人只身前往。我跟父母说,一下火车就有专车接送到校,流程天衣无缝万无一失,你们又何必杞人忧天?更没有必要无中生有地把旅途说得那么凶险莫测,好像天底下的人除了小偷就是劫匪,总之上大学不是上刑场,不是见阎王,不是鸿…  相似文献   

9.
钟义见 《教育》2010,(12):47-48
“早在2004年,父亲就说这是他最后一次进西藏,但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时他坐进了开往拉萨的火车,今年昌都解放60周年,父亲又应邀来西藏。他对我说,这次真的是最后一次进藏了。可是,他又想着要参加明年的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  相似文献   

10.
轻松一刻     
烟雾老师:哪位同学知道世界上什么地方总是烟雾缭绕?学生:我爸爸身旁。调座位明明:老师调换了亮亮的坐位,和我是同桌了。冬冬:老师为啥要调换他?明明:因为他总是抄同桌的作业。冬冬:那他现在抄你的作业吗?明明:不抄了。冬冬:为什么?明明:因为我也不会。·轻松一刻·看电视汤姆:爸爸,我想看电视。爸爸:今晚停电,孩子。汤姆:那我们就点着蜡烛看吧。准确时间父亲要动身去某地,让儿子到车站打听一下去该地火车的准确时间。儿子去了很久才回来说,火车已于上午十一点准时开车。父亲看了一下手表说:“现在已经十一点半啦,你怎么不先回来告诉我?”“…  相似文献   

11.
那年我考取杭州一所大学,父亲带我去学校报到,办完手续天就黑了,父亲想坐夜间的火车回家。我没让父亲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父亲为了我读书,没日没夜地忙碌着,现在出来了,他怎么也应该玩两天。经不住我左劝右劝,父亲依了我,但他只同意在杭州玩一天。这晚父亲得住旅馆了,父亲把我安置好,就走了,跟我说他去找旅馆住。但我在父亲走了后,一直觉得父亲不会去住旅馆。我们家很穷,我读书的钱,有一半是借的。父亲平时很节俭,从不乱用一分钱,他怎么可能花钱去住旅馆呢?  相似文献   

12.
赴苏留学 1938年,我出生于哈尔滨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火车司机。从小学到初中,家都住在铁路边上。自己五六岁时就和小朋友们围着火车转,很调皮,有时把钉子放在钢轨上,火车轧过去,就做成一把小刀。天长日久,对火车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那年我考取杭州一所大学.父亲带我去学校报到,办完手续天就黑了。父亲想坐夜间的火车同家.我没让父亲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父亲为了我渎书.没日没夜地忙碌着,现在出来了,他怎么也应该玩两天。父亲也是喜欢杭州这座城市的,我接到通知书后,父亲总跟我说杭州是座好城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父亲不知跟我念了多少遍了。经不住我左劝有劝.父亲依了我,但他只同意在杭州玩一天。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南方的学生。2003年秋天,握着一纸录取通知书,我登上了北上的火车。我努力地探头去观望窗外延伸无影的铁轨,父亲逗趣地说:"嘿嘿!看来你以后可以耕耘在一片很广阔的地方啊!"  相似文献   

15.
雪中归途     
今年春节,我又一次陪父亲回老家。说到他老家,不过是宁波的一个小山村,穷乡僻壤之地,让我这个从小生长在城市的小孩感觉不到一丝亲切……下了火车,我们乘上出租车。车子在漫漫大雪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中午,邻居那个四岁的孩子用细绳牵着一个空铁皮罐头,一边在走廊里走,一边嘴里“呜——”地叫着。他显然以火车司机自居,那空罐头在地板上发出“哐啷,哐啷”的声音,犹如火车在飞跑。孩子的父亲听到那吵人的声音,怕影响邻居休息,便叫孩子不要玩。可孩子玩得正起劲,不肯停下来。做父亲的二话不说,一脚把“火车”踩扁了。孩子“哇”地大哭起来。我知道情由后,把孩子抱了过来,告诉他最好的火车开起来是很轻的,他这辆“火车”很差,开起来声音那么响,要影响人家睡午觉的,以后我们做一辆开起来声音很轻的火车玩。孩子破涕为笑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世界,接受知识。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玩好。孩子玩得不适时,要善于根据孩子的心理状况进行引导。这位父亲如果开始就对孩子说“火车到站了,旅客们坐火车  相似文献   

17.
刚毕业。拿到高考分数的我,背负着内心的伤痛与对家人深深的歉疚,独自登上了西行的列车,还清楚地记得母亲在站台上望着我,默默地哭泣。父亲坚决反对我的远行,执拗地不愿来为我送行。上了火车那一刻,我的心轰然坍塌了,我被自己动摇了,我要跳下火车……但我可怜的自尊心与罪恶感让我坚定了“逃走”的念头。  相似文献   

18.
那年我考取杭州一所大学,父亲带我去学校报到,办完手续天就黑了,父亲想坐夜间的火车回家,我没让父亲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父亲为了我读书,没日没夜地忙碌着,现在出来了,他怎  相似文献   

19.
中午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晚上六点,我乘坐的火车会准时到站。母亲在电话里惊呼:“也不早点说,我要买你最爱吃的菜,还要给你打扫房间,也不知道来不来得及。”火车晚点,不过还好,只晚了十分钟,多听一两首歌的工夫。走出车站,一眼就看见父亲站在寒风里,焦急地盯着走出来的每个人。  相似文献   

20.
文眼与教眼     
文眼能够透露主题思想的内涵,教眼应当揭示教学目的和重点.《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是文章的文眼.教这一篇课文,必须紧紧围绕着三次背影描写,同时兼顾父亲在送儿子上火车过程中所说的言短意长的四句话,作为背影的补充.三次背影描写又伴随着作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