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钟平  黄泰源  龚明波 《体育科学》2003,23(4):131-136
为了考虑铅球投掷过程中存在的众多不确定因素,提出了铅球投掷的模糊优化模型。该模型借助模糊的人体测量数据和力量数据,计算出已知可能性分布的运动员最佳投掷模式和投掷距离的模糊解集,从而比非模糊优化模型更好地反映了铅球投掷的实际过程。然后,运用Matlab 6软件开发了模型求解的程序设计和优化软件的用户界面,实现了快速的计算和良好的用户交互功能。最后采用大学铅球运动员投掷的实测数据验证了模糊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投掷铅球简化为质点作抛物运动,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明确了投掷距离与铅球的初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出手高度等因素间的数学关系。并应用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理论,求得出手高度及初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相应的最佳出手角度及最大投掷距离,为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运动学、动力学和肌肉生物力学等方面对比分析,旋转式铅球投掷技术相比背向滑步铅球投掷技术具备延长铅球预先加速工作距离,提高铅球加速动力,获得较高的出手速度等优势。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旋转投掷技术动作对运动员身高、体重要求较低,可以弥补亚洲运动员身高、体重、力量方面不足,值得在教学和科研中研究,并在运动训练中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4.
陈奕帆 《健与美》2023,(3):99-101
铅球作为投掷项目,符合青少年身体发展特点和素质发展要求,是中国部分地区高考体育项目之一。为更好地提升铅球教学质量,文章探究弹力带练习应用到铅球投掷的教学方法,采用数据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的实验方法来进行教学实验研究,结合铅球项目的运动规律与专项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训练手段,从而期望更加有效地提高投掷铅球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女大学生铅球投掷教学的改进方法,即在原来的教学顺序中增加一个并步投掷的教学方法。用对比教学所得出的结果在理论上分析了并步投掷的有利因素及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在铅球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采用并步投掷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于基础差、素质差的女大学生且有利于她们滑步投掷的技术掌握。  相似文献   

6.
肖永 《中华武术》2014,(11):36-38
铅球运动可以说是对各个技术环节都非常严格要求的运动项目。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动作的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非投掷臂在铅球投掷中最后用力阶段的研究,并逐步地细致和深入的研究。根据在过去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经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条件的限制,一些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一般只是注重运动员身体超越器械的动作要领和投掷臂的完美姿势,从而忽视了非投掷臂在整个铅球运动中的作用和其对投掷成绩的影响。在投掷技术逐渐完善的今天,随着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介入和使用,投掷铅球运动对动作的协调运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实践证明,在铅球运动中的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摆动路线、特点、摆动时机等都会对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力量的集中造成影响,从而影响铅球的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证了一种投掷铅球力学参数的新方法——图板法,结果认为:该方法较现有其他方法更为简便省时,而数据足够准确。  相似文献   

8.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摆动特征对铅球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影片拍摄与解析 ,对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发现 :非投掷臂摆动的速度、轨迹和摆动时机 ,会直接引起部分身体环节的变化 ,乃至影响到铅球运动员正常技术发挥和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9.
滕怀德 《中华武术》2018,(12):53-53
体育是我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平时同学们在体育课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其实每一项体育运动中都渗透着许多物理知识。可以说,体育与物理形同兄妹般亲密。下面聊介几个最常见的用到物理学原理的运动现象:一、投掷运动推铅球时,运动员被限制在固定半径的投掷圈内,根本无法通过助跑来提高铅球的初速度。如果站在那儿不动,把处于静止状态的铅球投掷出去,那是投掷不远的。  相似文献   

10.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知识,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推铅球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投掷角理论指导下,进行铅球课教学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铅球运动员专项成绩与素质训练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借助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函数映射能力,提出了铅球运动员专项成绩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克服了多元回归模型和灰色模型需要事先确定数学模型的缺点,更为准确地映射出运动员素质训练指标与专项运动成绩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精确地预测出铅球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并运用Matlab53开发出预测模型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具有语言简单、运行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推铅球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贺 《体育科研》2002,23(1):13-14
我国女子铅球曾经在世界辉煌一时,但近些年来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因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推铅球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我们训练的科学化水准。本文就推铅球的发展趋势从6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期望对提高推铅球水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黄志红等国家优秀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的理论分析表明,左脚着地后的制动是左腿用力充分快速蹬仲的基础;力梯度、垂直冲量与投掷效果是高度相关;身体左侧的转动与鞭打是提高投掷远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单信海 《体育科学》2004,24(3):24-26
利用 Vbasic语言 ,根据无空气阻力下铅球飞行抛物线原理 ,编制了一套铅球飞行轨迹动态模拟软件。软件是由飞行轨迹动图、指标设计和飞行远度三维图像等 3个部分组成。该软件具有人机交互功能 ;动态图像形象、生动 ,是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辅助性工具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三维摄影和三维运动录像分析系统,从人体对外输出机械能角度对掷铅球技术进行了研究。发现滑步阶段对外输出的能量以平动动能为主,过渡阶段输出的机械能量少。最后用力准备阶段输出的动能,机械能达到最大值,最手用力加速阶段输出的机械能总量下降。对主要环节输出能量和运动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躯干输出能量与铅球成绩有密切关系,躯干运动在铅球技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力学原理,经分析和数理推导,提出因助跑速度和最后用力使铅球所产生的速度方向不同,滑步推铅球的出手初速度是随出手角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原理论“最佳出手角”是以出手初速度为定量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仅适用于原地推铅球,并推导出随出手角变化,出手初速度和射程的计算公式,分析助跑速度和出手角变化对出手初速度和射程的影响.提出新的最佳出手角。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九运会女子铅球的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影像分 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滑步阶段,左腿有效摆动不足, 右腿蹬伸力量、速度不佳。脱离身体重心运动速度而片面要求滑步阶段的运动速度越快越好是 不合理的。在过渡阶段,右髋向投掷方向的前移不够,不利于身体重心速度的回升。最后用力阶 段,技术还不稳定,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之间的组合应该因人而宜,而不宜采用固定的理论模 式。  相似文献   

18.
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中叠加式与扩展式两种不同的程序设计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教学程序设计均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叠加式教学在掌握规范化技术与形成良好的动作技能上更具优势,其程序设计更能适应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铅球飞行参数即时反馈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铅球飞行参数即时反馈系统"利用减影技术,用两个CCD窄缝像机,对铅球飞行轨迹上的两个点的高度与时间实现了实时检测。在给定出手高度的条件下,计算机分别计算出铅球的出手角度、出手速度、最佳出手角度等飞行参数,然后提供一个角度大于或偏于最佳出手角的反馈信息。下一次投掷时,系统能够根据上一次投掷的情况给运动员提供一个建议,即出手角度应该高一点或低一点。实验研究表明,该系统能够做到实时检测、实时反馈,是一台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理想辅助器材,该设备尤其适合于具有较高水平的铅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