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①,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环③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④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⑤畔⑥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①地利,本来指地理形势。孟子这里所说的“地利”将地形以外的某些条件如米粟、兵革(即孙子所说的“主用”)等也包括进来了。②三里…  相似文献   

2.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相似文献   

3.
朱文斌同学问:《〈孟子〉二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第二部分具体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可分两层。第一层,以设举对一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为论据,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说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极差,“环而攻之”是说攻者来势很凶,但最后竟未攻下,说明“天时”与“地利”比较,“地利”更为重要。第二  相似文献   

4.
考测点导航文言文阅读理解,是一项综合测试题,也是历年来各地中考几乎必考的内容。它考查的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各项能力: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的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已学知识的识别认知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等。典型题点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相似文献   

5.
【总体阅读思考】一、分析结构、层次、段意。二、综观全文,有何特色?【I阅读入门指津】一、这是一篇论说文,是一篇论求学态度的文章。作者针对当时读书不能虚心问人的恶习,着重阐述了“好问”的重要。文章第一句就明确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紧接着指出“学”与“问”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转而强调好学尤当好问,“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为什么呢?我们可想而知:因为学习中一定会有疑问,如果好学,就一定要想彻底解决疑问,这就必然会勤问,“舍问,其奚决焉”?作者在第一段提出论点,略加说明后,文章就:为什么勤问?即好问的重要性;怎样才算好问;好学而耻问;所问非所学等问题,从正面(第2—3段)、反面(第4—6段)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一、对“不如”句式的探究 文章开篇写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相似文献   

7.
论说文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方法,阐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的文体.一般都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阐明观点,因而这种文体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很广.宣传某个观点,讲清某个道理,探讨某个问题,往往采用这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说服读者.可以说这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应当掌握的一种文体.在中学里,一般地说,初中阶段偏重记叙文的练习,高中阶段偏重论说文的写作.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作文,基本上是论说文.讲好论说文,是指导写作论说文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论说文教学质量,就觉得格外重要.现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关于论说文讲析的几个问题,谈谈我的意见.(一)中心论点是在全篇的论述中表达出来的一篇论说文有一个中心论点.即使内容比较复杂的论说文,可能有几个论点,但其中也只有一个统领全篇的论点,其余的是为这个中心论点服务的从属观点——分论点.这个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纲.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安排的.而这个中心论点也是通过全篇的论证表达出来的,因此,讲析文章要围绕着说清这个中心论点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它寓意着民心之和、民情之谐。和谐环境是人们在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在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9.
李广祯 《现代语文》2008,(4):106-10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的论点是什么,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大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论点,理由是这篇文章主要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开头、结尾说的都是战争,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上文议论之后推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鲜活的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并论证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如今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它的基本要素不是悬置于具体的生命之外的对人的规范和要求,而是被生活在  相似文献   

11.
历史事件常常会影响历史进程,而地理因素又常常影响历史事件。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的“天时”、“地利”就属地理因素。翻开史册我们会发现,地理因素在某种意义上会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时要重视地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二十六课有孟子的短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我教过之后 ,有几点浅薄的见解 ,特提出来 ,大家商榷一下。一、课文中观点模糊和逻辑性不强的地方1.短文开头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我认为“天时”与“地利”孰重孰轻 ,不能一概而论。“地利”由于“天不时”可变成“不利” ,“地不利”而由于“天时”也可变成“地利”。何况古人原本是十分崇尚上天的 ,那时 ,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弱 ,唯心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虽然《教学参考书》中解释说观点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发问的精神》的自读提示有这样的句子:文章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论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的第274页在段落层次提纲中又有“正面论点”和“反面论点”的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据人教版和江苏省教版“教参”中述 ,其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本人对此持有疑义 ,愿讨教于同行和大家。我认为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课文的标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因为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教材语 ) ,我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见解”就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从而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统治者要施“仁政”。其理由有三 :其一 ,我认为本文作者主要目的是在谈治国之道 ,而非战争之道。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 ,第一句…  相似文献   

15.
团队精神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汉书》曰:“共舆而驰,同舟共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老百姓中流传:“人心齐,泰山移。”时代的“先驱”承继前人,提出了时髦话题:“团队精神”。可见“团队精神”有其悠久的历史。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19世纪中期的美国内战,二战时期的中国抗日战争……这无数个以寡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无一不体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在团队中包括许多个体,在这些个体的有机组合下形成团体。在团体中,个体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合理则更为重要。要处理好个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的一个论说文单元,选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作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节选)》、《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四篇文章和知识短文《论证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论证的基本结构和结构的多样化,从而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读、写论说文的能力,可以进行论说文的基本结构的教学。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结构安排是这样的: 这篇文章,从通篇结构来看是一个论点:我主张将全党的学习方法、制度改造一下。四个论据:回顾成绩、分析现状、对照态度、提出建议。但这四个论据本身又需要证明(如回顾成绩时,一是用党的幼年与现在比;二  相似文献   

17.
指导学生写作论说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的指导内容,一般离不开范文指导,写作知识指导、论说文文体知识指导等几个方面。所谓范文指导,一般是结合写作知识讲清思想内容和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所谓写作知识指导,一般离不开立意、选材、构思、剪裁、谋篇布局等;而所谓论说文文体知识指导总是要讲论点、论据、论证、立论和驳论。有人为了帮助学生“开拓思路通茅塞”,还总结出这样的口诀:“正面说,反面议,为什么,怎么样,举例证,驳异论。”(见1981年第2期《语文学习》中《开拓思路通茅塞》一文)毫无疑问,这些指导都是必要的,是能收到一定的成效的。但是,这些指导在进行中很容易忽视论说文写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即论说文写作的基本规律。如果这些指导不和掌握论说文写作的基本规律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其作用和成效就会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开窗启思和谐是个古老而颇具生命力的词汇,它是伴随着人类成长诞生的智慧花朵。中国文化历来崇尚和谐。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意思是说,只有和睦团结,行动才能协调;行动协调一致了,便能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际关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就要多给别人微笑,学会宽容与忍让,学会沟通与交流,学会与人合作,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多赞美他人,巧用批评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整个团队形成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常胜之师。  相似文献   

20.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经营学校之要,唯在得人。人和之道贵在民主。民主管理,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它的特征是以尊重他人人格为基点,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造就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目标。其中,情感因素的注入常常会使民主管理呈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