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非常教育:从"笨小孩"到12岁的早慧大学生! 1986年11月15日,舒扬阳出生在湖南省南县.父亲舒德初是南县六中的英语教师,母亲叶翠娥是乡广播站的播音员.扬阳还是个婴儿时,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聪颖:出生后6个月就会喊爸爸、妈妈;8个月时就能辨认不同身份的人,左一个爷爷奶奶、右一个叔叔阿姨的,分辨得清清楚楚.孩子的早慧引起了父亲舒德初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曾听说过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几部长篇小说,从《在细雨中呼喊》到《兄弟》中反复出现的"第二父亲"形象是对余华在强烈对峙冲突中建构正常父亲的形象的艺术追求,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曾有一个汽车广告,打动了许多人的心.画面中,年轻父亲神清气爽地开着车,行驶在绿荫下的蜿蜓道路上,旁白说:"我是当了爸爸以后,才开始学习当父亲的."很多人一边看广告、一边猛点头,完全认同这位父亲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父亲有一辆"老爷车"--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大"金鹿".听父母说,它几乎是和我一块来到我们家的.  相似文献   

6.
在多数人心目中, "硬汉子"是父亲的代名词,而在<台阶>中父亲形象却显"颓废",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学以及价值二元论为父亲的"颓废"作出了解释,女性主义运用"圣杯式"的思维方式为消除父亲的"颓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文盲"编辑"     
父亲在文联工作,是本地小有名气的作家,母亲却从未上过学,识不得儿个字. 据小叔揭发,父母亲是同乡,经媒妁之言撮合成亲,最初认识时,母亲说她没文化,父亲根本不相信,因为父亲早就被母亲的聪慧和灵气吸引住了,以为母亲只是"谦虚"一下,怎么着也得认识一些字吧!  相似文献   

8.
舍伍德·安德森的<鸡蛋>细微地揭示出"人的异化"这个20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在美国梦的驱使下,<鸡蛋>的主人公"父亲"成了一个异化人.圣经原型批评解读进一步探讨出"父亲"异化的根源:脱离伊甸园、让渡人对物质的权力、让渡丈夫和妻子的角色权.通过夫妻角色权的回归,"父亲"走上了人性回归的路途.  相似文献   

9.
"比较"人生     
人的一生是在比较中度过的. 童年最浅薄,公然比较谁的父母棒.有的说:"我父亲的官高."有的说:"我父亲有很多很多钱."其实这最无聊的比较是人生最无法选择的无奈.生在朱门与草户,由得人选择吗?世界本来就不公平,有的人一辈子之奋斗所得,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拥有了.童年的比较是无法比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少女吃兴奋剂"助学" 今年16岁的王雪晴出生在重庆市长寿区一个普通家庭,父亲王大志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母亲是一个单位的会计.  相似文献   

11.
不经意的话,成了现实 不谦虚地说,我是有一些艺术天赋的.初中时,我就通过了钢琴九级的考试.我还爱好写作,获得过"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还是中国少年作家协会河南分会的副主席.父亲在广电部门工作,也许是受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传媒人.高二刚开学时,我在电视上看到"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消息,我对一旁的父亲说:"说不定我将来会成为这个学校的一名学生."当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后来竟成为了现实.  相似文献   

12.
那多:从武侠迷到灵异作家 那多,本名赵延,曾用笔名"过千山",父亲赵长天是<萌芽>主编.和严肃的父亲相比,赵延却在文学写作的发展方向上来了个大转弯,主攻灵异小说.  相似文献   

13.
《" 精彩极了" 和" 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写的第一首诗,受到了母亲和父亲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让他感悟到了父母的爱.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母亲慈祥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  相似文献   

14.
莫霞 《现代语文》2007,(11):112-113
众所周知,汉语以"哥"指"兄",然而,在广西有些农村,却有以"哥"指称父亲的用法,这种奇怪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表现的极为明显,之后日渐式微,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几乎很少运用这种称谓来称呼自己的父亲了,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这样的亲属称谓语仍有残留.  相似文献   

15.
最近湖南电视台热播的"爸爸去哪儿"让我们重新审视国内长期被忽略的父亲教育。孩子的成长既需要母亲的教育,也需要父亲的教育。少了父亲的教育,孩子的成长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我国目前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对于父亲教育都不够重视。本文结合"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分析国内父亲教育现状,结合相关文献提出国内父亲教育缺位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毋庸置疑,抚养、教育孩子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显而易见,这里的家长不仅包括母亲,还应包括父亲。“父母亲是天然的教育工作者。”然而,在俄罗斯.教育孩子的重担却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更确切地讲,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职责,父亲在教育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被漠视、淡化甚或遗忘了。如果家长教育孩子不成功,受到社会舆论谴责的首先是母亲。可父亲的失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难道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没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意义与方法吗?这确实是早期教育中令人兴奋的话题。如果你来俄罗斯,只要在实际中留意观察,或是在日常生活中认真捕捉儿童教育信息,你就会有所获释,在感受俄罗斯母爱伟大的同时,确能发现许多俄罗斯父亲们逃避责任、不重视教育孩子的“罪行”。那么,这种现象出现的内在根源何在?有何消极意义?应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7.
文特沃斯1972年6月2日出生在英国。在他的黑人父亲完成在英国的学业之后,他们一家回到了纽约。文特沃斯在布鲁克林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做每一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不能半途而废"。高中毕业后,文特沃斯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1995年文特沃斯从普林斯顿大学英国文学专业毕业,从纽约去了洛杉矶,开始走向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8.
辛化 《科技文萃》2000,(7):164-165
人们常用"虎父无犬子"来形容"将门出虎子".然而,如今在拳王阿里的9个孩子(4个儿子和5个女儿)中,只有最小的女儿莱拉秉承父业,以"蝴蝶夫人"的身份再现了父亲当年在拳坛上的虎威,其他人则默默无闻,没给阿里家族耀祖光宗.  相似文献   

19.
看过一则视频,内容是这样的:父亲开宝马车送女儿上学,开车时转头对她说:"爸爸现在没时间陪你,等爸爸挣很多的钱,就送你上最好的学校."女儿听后,认真地回答:"爸爸,等我以后挣很多钱,就送你上最好的养老院."送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这是父亲理解的最好的爱;最好的养老院,这是孩子眼中对父亲最好的爱.殊不知,对于父母,对于孩子,陪伴才是给他们的最好的爱.孩子幼年时缺少陪伴,感觉不到陪伴的暖,将来,他只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  相似文献   

20.
对于"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这两个概念,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研究人员有不同的使用偏好.本文通过对"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术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关系的研究分析,论述了"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交互使用.二者都有存在的必要,不过在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时候要考虑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