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中国文论史上,曹丕第一个用哲学概念中的“气“探索文学现象和评价作家作品,阐述了“文气说“.关于“文气说“,历来有争议,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它,现从哲学与文学来源、深刻内涵、艺术渊源和美学意蕴等方面对“文气说“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曹丕的“文气”说,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气”。以“气”说“文”,既是指文学家天赋的气质、个性、才能;又是指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梗概而多气”的“气”。只有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文学作品才能达到个性化,才具有充沛激越的感情,获得壮美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3.
曹丕的“文气说”中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用“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把“气”的概念引入文学中。并将文气区分为清浊两类,在文学品位问题上与西方的生命文学论有可比之处。他对创作主体生命个性的崇尚和对文学生命价值的重视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批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文气”的把握和理解需要回归其产生的历史语境;“文气说”的产生可上溯至中国古代哲学里诸多诠释“气”的文字材料,大致归类为“天之气”和“人之气”;以孟子和庄子分别为代表的儒道二家的气论,共同影响了气论的后续形态发展;“文气说”最终由曹丕提出,发展成为一个包容万象而又有所侧重的概念范畴.  相似文献   

5.
浅论曹丕“文气”说的思想源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原理,汉儒董仲舒关于自然之天的非神论思想,是曹丕“文气”说赖以产生的哲学思想源起。“相如巧为形似之言”,“两班长于情理之说”,则是曹丕“文气”说产生的文学思想源起。  相似文献   

6.
“文气”是中国古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今天有关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文气”说的现代转型,可参照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新理学》中提出的“照着讲”与“接着讲”模式,先从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方面来“照着说”,对“文气”说的历史作一回溯;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说,关注现代语言模式、文学形态的演变,在原有的概念、范畴里注入时代精神,同时也可与西方相关的文艺理论进行对接。在转型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持“文气”说的诗性之思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气说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学术界对“文气”理论源流关系的梳理来看,基本认定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是中国文气论的思想渊源,很少提及庄子哲学对文气论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中国后世文气理论的影响,庄子远较孟子为深刻。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很少论及杨万里的文气说。杨万里在《诚斋策问》中集中阐发了他的文气理论主张,而《诚斋策问》是杨万里早期的作品,未收入《诚斋集》,是以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当然,这种文气理论也贯穿在杨万里后来一生的文学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构中。杨万里的文气说是在其哲学气本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赋予了文气说新的审美要素和审美情趣,提升了“气象”在中国诗歌美学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合理地将文气、文体和文法有机统一起来。杨万里的活法理论和诗味说都是由文气说发展而来的。其文气说对中国古代文气理论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朗诵是一门艺术,是通过声音形式对语言,准确地说是对视觉艺术的解构或重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对于文学,有所谓的“文气说”。我们认为,“文气”是情感和朗诵结合的产物,是通过吟诵获得的美感,所以朗诵古代作品,需要运用古今音变常识和诗词格律等,对作品的“文气”加以解构。  相似文献   

10.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乐记》总结了先秦“物”、“情”关系在哲学及创作上的认识,体现了汉代哲学和创作关照下的“物”、“情”的关系特色,并率先在理论上阐释了“物感”说,对“物感”说的发展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关系'的'关系'"这一元问题的"关系哲学",是一种试图会通本体论与社会批判、哲学史与当下现实及中国与西方的全新哲学建构:在现实层面上,它力图对当下全球范围内不见趋缓的社会冲突、日益加剧的生态冲突作出自己的理论应对,并力图探究这双重冲突与资本增殖这种社会运作方式之间的深层关联;与此相关,在理论层面上,它力图对西方学界当下盛行的极具批判力量的文化批评、生态批评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它一方面试图使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传统哲学本体论重新焕发出应有的社会批判力量,另一方面又试图使当下社会批判的主导运作方式即所谓文化批评超越自身的封闭性,在与生态批评的对话中,使社会批判获得更为厚实的基础和更为广阔的空间;最后,它还力图充分调动中国的思想资源,为当今全球性问题作出独特的中国式阐释.  相似文献   

13.
当代哲学的对象是“存在的意义” ,其性质是对存在对于人的意义的形上觉解。联系全球和我国当下的“大存在” ,“实践人本主义”关注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信息”存在的“意义”、“文明”和“宗教”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对五行说的解释基本上围绕"行"的含义来进行,把五行当作对自然物质的概括,认为其性质不过是对自然的比附。然而,从"五"这个数字出发对五行说进行阐释,可以发现:为了兼有相生和相克关系,"行"的数目既不可能更多,也不可能更少,只可能是五。五行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内套五角星形的五边形来表示,而且,在五边或五角形图案中,代表五行的任意点与同自己不相邻的两点形成的三角形,表示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与自己相邻的两点形成的三角形,则表示相合化的关系。这两类三角关系叠加起来,使五行成为一种对宇宙的结构性认知模式。总之,五行之"五"是数学和逻辑上的必然要求。只有"五"这个数目,才能通过相生相克构成普遍联系并且相互转化和克制的网状结构。五行说的核心是其中所蕴含的功能转换模型。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在明代朱熹理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其"心外无理"、"心即理"及"体用一源"为基本观点的心学体系。这些观点与道家以"道"为根源的哲学与美学体系联系紧密:二者都强调本体的普遍性与对万物的生成性;都强调通过"静坐"、直觉、反观内省等方法去认识"道"。  相似文献   

16.
居于中国学理论传统主流的儒家学,倡导“以理驭情”,这一主流观念在其承继,发展与流变中走向了“以理灭情”歧路,在与道学传统和拟古主义的颉颃中成长起来的晚明尚情思潮,力求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过分束缚,争取个性的自由发展,它重“本心”,“童心”,倡“真情”,“至情”给晚期坛带来了一股勃勃生机,这是对传统学观的一次有力匡正,对此,我们应给于足够的重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其实质是"真正的生活理论"、"真正的生活哲学"。对中国化马克思哲学形态的研究应该加强对马克思生活哲学的中国化研究,在与中国传统生活哲学结合、以解决重大现实生活问题为依据、以生活批判为手段等途径中,建构中国化马克思生活哲学。同时,以马克思生活哲学指导中国的现实生活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世界观基础现已成为世界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一个“热点”。西方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此提出了“整体主义”、“熵:一种新世界观”等;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总体观为指导,构建了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观念。但是,由于“道”在老子哲学思想中的多义性,使得《老子》之学异见叠出,众说纷纭。因此,本文试从《周秦道论发微》一书引起的诠释问题来说明认识《老子》思想诠释基础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巫史文化的演进及先秦儒道的渊源来探讨道家这一思想基础的来源。这可以有助于在不同的状况下(如传统文献诠释的差异,以及新文本的出现时等)有一基本的思路来理解道家学说。  相似文献   

20.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