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写出受众叫好,有社会影响力的独家新闻,历来是记者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新闻竞争强调“快”,所以常用“抢新闻”来形容。独家新闻做为“抢”和“快”的产物,受到格外重视和厚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独家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只此一家首先报道的新闻事实。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却使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陷入了越来越“难产”的境地。 现代通讯技术的强大功能,特别是网络的普遍应用,使各种各样包括突发事件在内的新闻信息,在发生后极短时间内,就能同时传达到各个媒体,成为大家共有的“公共信息”,不仅不能再为任何一家所独有,就是想抢…  相似文献   

2.
赵红 《新闻窗》2011,(6):78-79
新闻报道讲究"快",否则就很难称之为"新闻"。但是,"快"只是新闻的一个必要条件,新鲜、准确的事实则是新闻的充分条件。所以,新闻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我国新闻界比较通用的关于新闻的定义。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事实",表明了新闻的内容应当是"有准确地址"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3.
崔振峰 《新闻窗》2011,(5):53-53
作为一条新闻,必须要快,否则,就失去了新闻价值。但光具备了"快"字,而不注意在"精"字上下工夫,也不会收到好的宣传效果。俗话说,"剜到筐里的不全是菜。"然而,不少记者却常把剜到筐里的"菜",全部塞进文章里,原本新闻价值较高的新闻,就被拖泥带水的空话、套话淹没了。  相似文献   

4.
尽管舆论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机理,却总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今年初春在全国各地骤然发生的"抢盐"风波,给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又一重大警示。透过这一案例寻幽探微,不难看出社会舆论的形成与经典力学原理的关联,解析"抢盐"风波乍起骤落的动力机制,或许有助于我们妥善驾驭舆情,提高引导舆论的应变和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5.
赵芳 《新闻爱好者》2011,(10):135-136
关于"抢盐"事件,最早一条新闻出现于2011年3月16日凌晨2:36——搜狐网转载的《东方早报》的一篇文章《美国人开始抢购碘化钾》,说的是美国人抢购食盐的事。但是没想到的是却给中国人提了个醒似的,有个别心怀鬼胎的人也利用这篇新闻开始散布食盐能防核辐射的谣言,并且这个谣言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17日上午,全国各地开始发生"抢盐"风暴谣言能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也是有原因的,  相似文献   

6.
叶凌 《东南传播》2011,(7):155-156
民生新闻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它的"深度"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新闻理论和实践中探讨的焦点。传统的"短、平、快"、"一事一报"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如今"又快又厚"的连续性报道形式越来越多出现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然而,连续性报道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也使得实践中问题不断出现。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记者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加强信息反馈渠道。  相似文献   

7.
倪孔法 《新闻窗》2014,(6):76-76
一、采用连线报道时政新闻的优越性 (一)连线报道凸显广播的快捷优势 时政新闻,报道的大多是党和政府的会议以及县领导的活动。在人们印象中,时政新闻庄重、规范,特点是求"稳"而不求"快"。当今,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流动疾速,平面、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等媒体争芳斗妍,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广播时政新闻也要在"快"上下工夫,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递给听众,时政报道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才不会打折扣。  相似文献   

8.
多写稿,首先,要有主动意识,"主动一步天地宽"。其次,还必须要做到"五勤",即眼勤、耳勤、腿勤、手勤、"心勤";写好稿,需要勤学苦练,功到自然成。快见报,要求具有"抢新闻"的意识,及时采写、及时投发,并要考虑到媒体的需求和编辑风格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徐骏 《新闻实践》2010,(5):71-72
海地大地震,澳大利亚电视台记者赶赴现场报道。废墟中传来婴儿啼哭,一名记者放下手中摄像机,开始挖掘,另一名记者钻入瓦砾中,救出一幸存小女孩。救人成功,而"抢新闻"失败。但其中一位记者说:"这一刻,超越新闻。"事后,澳大利亚电视9台新闻部主任马克说:"我为电视9台新闻团队感到骄傲,他们把小女孩安危置于自身安危之上,把心中信仰置于职业压力之前。  相似文献   

10.
岳鑫 《声屏世界》2008,(2):58-58
“快”向来被认为是广播新闻的独家优势,也是广播人一直以来引以自豪的特点。然而,近几年这个优势受到明显“威胁”。如,电视可以搞直播或者在不中断其它节目的情况下进行字幕插播。报纸也出现了早、午、晚报,似乎每个时段都有报纸在抢“快”。特别是网络新闻的迅速崛起,经常对新闻事件同步直播并且随采随发。尽管如此,广播新闻“快”的优势仍在。与报纸、电视新闻相比,  相似文献   

11.
记者抢新闻的行动不是也不应是一种短期的、无组织、无计划的行为,记者抢新闻关系到媒体的形象和具体的利益,因此记者抢新闻的行动应是媒体设计的一部分,是客观而真实可操作的内容。媒体要宏观上把握记者抢新闻的行动计划,就应遵循以下的宗旨和原则。1.宗旨:在追求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新闻的独特新颖  相似文献   

12.
赵乃政 《新闻窗》2011,(5):54-54
好的新闻报道,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新闻的主题。新闻主题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通篇。新闻报道有快、短、新、活的要求,但同时也有对"深"的要求。新闻之"深",就是要求文章要有深刻的主题,有鲜明而独到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罗睿 《新闻窗》2010,(3):36-37
新闻敏感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新闻敏感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是记者、编辑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其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新闻敏感的表现有三,一是快捷,能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  相似文献   

14.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报道,我第一次领略到“抢”新闻的感觉。博鳌亚洲论坛筹委会和成立大会虽然为期只有两天,新华社参与报道的字记只有6个人,但发了近百篇不同类别的稿件,这些稿件最大的特点是时效快,大部分抢在海内外媒体之前。新华网因新闻既多又快,成为关注的热点,许多国内外媒体都盯着“新华网”下载稿件编发新闻。  相似文献   

15.
浅议抢新闻     
所谓抢新闻是指新闻记者在新闻竞争中,抢先占有新闻事实并予以刊播。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抢新闻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一个主要手段,好比众多赛跑选手在众目睽睽之下,看谁先跑到终点。但不同的是,在赛跑中,参赛选手即便得不了第一,也有可能获得第二和第三。而在新闻竞争中,由于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一瞬间、一次性的,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不能在第一时间抢发新闻的媒体就等于从根本上失掉了这个新闻。因而,新闻竞争愈激烈,各媒体间记者抢新闻频率就越高。目前,在一座城市里,就连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也会吸引数家新闻媒体的记者…  相似文献   

16.
我主笔都市快报"快报快评"评论专栏迄今已6年,每年共完成240篇左右的即时新闻评论。"快报快评"被评为浙江新闻名专栏,并获2009年度风尚媒体大奖专栏奖。写评论是我喜欢干的活,我称之为"无限风光在评论"。我觉得"言之有识"很重要,这里的"识"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常识与胆识。美国王牌主持人丹拉瑟有个著名的"后院篱笆墙原则",是说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篱笆上聊天,会关注什么新闻。  相似文献   

17.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媒体上有关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一时间成了最抢眼的新闻,读者无不先睹为快。然而,日前笔者在某报上读到《一瓶辣椒酱》却未能"快"得起来,因为这篇新闻特写的真实性难免会引起读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18.
“快”向来被认为是广播新闻的独家优势,也是广播人一直以来引以自豪的特点。然而,近几年这个优势受到明显“威胁”。如,电视可以搞直播或者在不中断其它节目的情况下进行字幕插播。报纸也出现了早、午、晚报.似乎每个时段都有报纸在抢“快”。特别是网络新闻的迅速崛起,经常对新闻事件同步直播并且随采随发。尽管如此,广播新闻“快”的优势仍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顷刻间十万平方公里内,房倒屋塌,通讯中断,在这个重大新闻事实面前,  相似文献   

19.
孔华 《新闻世界》2012,(7):17-18
去年至今年曝光的一些恶性案件,虽然在媒体的介入下,案件得以较快进入司法程序,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处。但媒体在抢新闻时,制造的"新闻暴力"侵犯了公民隐私领域,引起读者、网友反感。尤其,国内众多传播学者对这一问题口诛笔伐,要求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主流价值观引导。新闻媒体如何平衡知情权与当事人隐私权,成为新闻媒体既要面对,又不得不寻找突破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丁晓旭  刘慧 《今传媒》2013,(2):142-143
戏仿新闻是将"戏仿"引入到新闻实践之中,对传统新闻进行"恶搞式"的摹仿,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与舆论焦点。戏仿新闻最为直接的两个特点是"假"和娱乐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之上,并非凭空杜撰,"假"只是呈现给受众的表象,传达的是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同样,戏仿新闻以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的方式"说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暗含对社会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