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引导人们求真向善的过程,既不停地激发求知者的激情至于善。追求智慧是趋于绝对的善的知识。至善是由外向内的过程,即教育转向于善,古典人文教育涵养善的品质,成就善行,引导学生过一种与人共享的善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德性培育论     
德育要以完善人的德性为目标,关键是培育人向善的意向、趋善的情感、知善的能力,使人成为行善的人。这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德性培育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要以完善人的德性为目标,关键是培育人向善的意向、趋善的情感、知善的能力,使人成为行善的人。这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河北省保定市在"京畿强市、善美保定"的发展思路下,赋予教育"善美"之名,引导学生行善养德,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5.
《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个“善歌”与“善教”就是教育艺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是教师依靠真情实感与人格感召实现作者、教者、学生心灵交融的一种艺术;是教师运用知识逻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的一种艺术;是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崇尚、  相似文献   

6.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人类崇高和永恒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类教育所遵循和追求的终极目标.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进行的教育过程.在体育之中,也必然地蕴含着许多真、善、美的元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这些元素,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熏陶和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是每个体育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实现教师作为“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爱的化身”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如密 《江苏教育》2015,(11):33-37
子贡是孔门中最善问乐评的弟子。孔子对子贡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善问和妙答的完美结合;二是劝诫与引导——孔子对子贡进行评价教育的艺术。此外,子贡的形象与其他同门弟子形成鲜明对比,也给人多方面的教育启迪。  相似文献   

8.
<正>心理学表明:人的思维活动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引导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是对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学中善问的赞美。这说明:精妙的高堂提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  相似文献   

9.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让孩子学会感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悟自己的行为,让这个世界多些爱。感恩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成人耐心细致地引导、教育,将之贯穿于孩子成长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之本性趋向善,行善比作恶要容易,它充分肯定了所有人身上都有四种善端的萌芽。因此,根据教育规律只要我们创造适当的教育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就可以使学生朝着善的方向发展。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善端的培养,通过阐述孟子“人性四善端学说”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德育...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求真",教育求真的本质又在于引领学生向善,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教学在引导学生向善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笔者从课前、课内、课外着手,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至善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一个涉及审美活动本质的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对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做"美"的发现者,引导学生欣赏美;我们要善做"美"的淘金者,引导学生感受美;我们要善做"美"的守望者,引导学生理解美;我们要善做"美"的拓荒者,引导学生创造美。  相似文献   

13.
结合善的内涵,通过分析《草房子》中的部分特定情境、具体人物的心理过程和外在行为,提炼出善的三种特性,即善的洁净隐喻、向善之路的情境依存及善恶共存的多维转化。通过作品中善的表征方式探究儿童向善教育的实现方式: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引领儿童崇善向善,以善的洁净隐喻引导儿童知善行善,以良好的场域文化环境唤醒儿童乐善守善。  相似文献   

14.
教育无一例外是追求育人的教育,无论教育的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多变,但教育“尊重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活,追求人的自由”的宗旨却始终不变,这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奉行“行知兼善,爱满天下”的至善教育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讲,至善教育是让小学生体验到爱的教育。 一、“至善”教育的内涵 “善”有三层涵义:一是善良,指人的品德;二是美好,指人的状态;三是善于,指人的能力。“至善”的“至”有“到”和“极、最”的意思,而产生了“追求善、达成善”以及“善的极致”两个内涵,至善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能力。至善教育要求教育要对学生呈现出内心的善良,要尊重、理解、关爱、宽容学生,要对教育奉献,对学生负责,而这个要求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爱和快乐,并能将这种爱传递到日常生活中,让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本原得到弘扬。至善教育的理念既契合了陶行知先生“行以求知知更行”的知行合一学说,又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相融,是求善与至善的交相辉映。因此,“至善教育”就是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养育善心,崇尚美好,追求卓越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着的是个性迥异的孩子,他们天真可爱,却又难免时时制造着或大或小的“麻烦”,为本来平静的学习生活增添更多可供思考与回忆的花絮。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己不足,改正自身缺点,促进自我不断健康成长的过程。教无定法,但贵得法。言传是教育,身教是教育,而有时候,无言之教也是教育:  相似文献   

16.
<正>流溪小学是于1943年创办的一所老校,原名叫"门口江小学",1994年首批被评为省一级学校。1959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视察了学校,并提议改名为"流溪小学"。教育是从善开始,到善终结,由善贯穿始终,如果脱离了善的引导,教育就没有价值,也不是真正的教育。老子说:"上善若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崇高的品德。少先队教育肩负着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重任。少  相似文献   

17.
朱熹为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宇宙论"奠"人性论"之始基,"人性论"剖"人性"生成之路径,进而为"教育何以能"奠定了系统且扎实的哲学基础。朱熹"人性论"思想体系的当代教育价值:可生成本善学生观,秉持本善的人性理念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可生成现实学生观,遵循人性的客观特点是教育的实践基点;可生成内生过程观,关照人性的自觉力量是教育的实效基础;可生成全面引导观,注重人—境的多维整合是教育的应然追求。此四维"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给当代教育者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真、善、美的情感渗透,引导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注意和需求,从而使形成学生对真、善、美的信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真谛就是真、善、美,它蕴藏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是教育活动应当始终遵循的根本法则及标准。本文通过论述教育的真谛"真、善、美",以期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迷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自我认识缺失的表征。从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出发,引导个体走向与他人、世界的关系之中,拓展个体人生的价值内涵,把个体引向对善好人生的追求,这实际上是教育的基本内涵。当前有一种弱化教育价值引导的倾向,必须重视教育的价值引导,并把这种价值引导落实在个体自我认识的提升与个体价值精神的超越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