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宏生 《阅读与鉴赏》2007,(11):18-20,42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诠释学的角度来审视,教科书文本存在"作者中心"和"读者中心"的两种设计取向。作者中心的设计将对作者原意的不倦追求作为文本设计的基本目标,而读者中心的设计对师生的"先入之见"进行了无限张扬。在对两种取向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教科书文本的设计应秉持以文本为中心,兼顾作者和读者的取向。  相似文献   

4.
动态性已成为当下学界对文学性的普遍认识。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以文本为中心,建立作者与世界、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话语伙伴关系,在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情感与景物的建构过程中,文学文本亦呈现出动态性的生命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随着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的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即由“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读者中心说”强调读者对于文本解读的主导性作用,消解了作品原初的本意。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有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凡阅读必是一种创造,没有不附带创造的阅读,一时之间,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呼声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解释学言义的文本不是作者的唯一主观表达,只有解释者(读者)与之对话的境遇中才真正存在,才有意义。本文以此为理解基点,阐释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文本的丰富蕴涵。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这“半壁江山”“壮丽”,人们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做法。以作者为中心的一元解读。强调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三方,以作者为中心,阅读的目的就是从文本中追索作者的原意,作品的意义主要是由作家决定赋予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主题。据此 ,可以把西方诠释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 ,其根本特征是消解读者的历史性和个体性 ,让作者的意图支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 ;第二阶段 ,是以海德格尔尤其是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 ,它完全颠覆了文本解读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固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用“意义的创生”取代“作者原意”作为诠释活动的基本追求 ;第三阶段 ,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它试图克服“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的对立。建构一种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代表了诠释学发展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9.
文本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文本观及对文本的不同的解读方式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传统哲学解释学强调文本中作者的主体地位,主张阅读作品就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造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只注重解释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忽视了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强调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的地位。主张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创作的过程,这一文本意蕴,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焕发出创新的活力,能够有效地改变课堂的面貌,让师生生命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的texere,本是联结、编织的意思。文本定义颇多,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等被用话语记录下来,都可被视为文本。什么是解读?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它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  相似文献   

11.
一个创作文本常常会留有很多空白。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为读者提供了解释和想象的自由。因此,作为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对话的重要前提条件,读者首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创作空白。本文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角度,规划出如下几种创作空白类型。  相似文献   

12.
田浩东 《现代语文》2004,(11):17-17
散文是最见性情的文本样式,在与读者坦诚交流与对话中,作者将他的性情展观给读者品味,读者可以从中品味散文的"真",即作者感情的真,性情的真.情感内涵及其表现手段是散文解读的重要层面,它向读者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创立解释学文论的加达默尔说:"某个流传下来的文本成为解释的对象,这已经意味着该文本对解释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认为,在读者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中,文本不是一个纯然客体而是一个准主体,它向读者提问并回答读者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与这个准主体的对话与交流中,深入到文本情感层面发观问题,透视情感内涵.及其表观手段.与文本、作者交流回答这些问题,是文本解读的关键点.有"人",指在情感层面发观问题;有"出",指就有关情感问题解读其内涵与表观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文本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意义,即文本意义,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与表达.解释学史上大致有四种对文本意义的不同看法,即心理主义式的复原重建说、创造说、实用说、虚无说等.这些看法由于无视文本意义的真理性,导致了对文本意义的魔化.虽然作者写就文本必须依凭一定的语词载体,读者的释义活动实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阅读及把握文本意义,但是文本意义又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意图、文本的字面意义及读者的释义.另外,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释义,因而交流与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认为争论有其客观的标准--文本意义本身,这一标准也是绝对的,需要多次重复的.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发生在读者(教师)与文本(含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使文本意义获得了解放与生成。由于缺乏实践所需的文本阐释理论,教师在文本阐释时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中"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解释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主观主义文本意义观和客观主义文本意义观的不同特点,从新的视角解读了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的关系,认为文本意义的理解应该由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的合力形成。提出了以文本为首要依据,充分考虑作者、读者因素等理解文本意义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经历了三阶段:通过作者来理解作品的作者中心论,通过作品文本自身来理解作品的文本中心论,通过读者接受来理解作品的读者中心论。这三种范式都以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批评形态为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做出了辉煌的贡献。根据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文学理论与批评范式的变革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文本中心批评范式在立足文本形式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学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构成了强大的科学理论体系,对理论范式的变革、扬弃以及当代理论的多元化走向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本读解能力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元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文本读解理论将读解方法分为作者、文本和读者中心三极走向,三者均具独立存在的价值又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文章以短篇小说《百合花》为例,对作品所涉时间、事件、情感变化线索细致梳理,探索在战争年代,“我”、通讯员、新媳妇在短时间相处过程中建立“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真挚情感,试图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二极出发,围绕“创作谈”,通过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追踪作者原创本意,为语文教师读解文本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本是作者向读者单向传输信息的载体,是作者特定生活情境中的语用结晶。文本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文情,潜藏着重要的文化密码,具有召唤力量。文本具有作者原意、作品意义和读者解释三个层面的意义。作者原意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作者为中心和文本决定一切的文学理论抹杀读者的作用,忽视读者的创造性和主观性,然而在对文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活动.文本中的空白结构以及不确定性等召唤读者进行能动参与.理解的历史性,造成了"作者死亡"和"读者重生"的局面,也为读者的主体性发挥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存在着2大类文本:作者文本和读者文本。读者文本又包括3种类型:编者文本、教师文本、学生文本。在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师文本、学生文本这4种文本之中,语文课堂到底由谁的文本来作主?就现实的语文课堂来说,在作者已死、师生失语的状况之下,编者这位“隐形的”读者成为文本解读的惟一权威与终审裁判,编者文本成为语文课堂的权威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