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登载邓瑞整理的《五石斋文史札记》连载(三),《札记》作者为北京大学已故著名教授邓之诚先生,发表时整理者作了标点。近日阅读一过,发现几处标点有误,摘出如下: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散文也称历史文化散文,是文学创新与探索的一种产物。它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史融合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是说,作家最初的文化角色常常就是史家。文化大散文之所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崛起,一是由于作家主体意识、文化修养的强化,二是许多作家读者出于对当时的“散文消费品格”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深度追求以及大批学者的加盟;学问负累过重、价值观念先行、缺乏生命体验与独特的精神发现、形式佶屈板滞是其创作中的缺憾。  相似文献   

3.
“膑脚”、“断足”作为孙膑所受之刑的不同说法,词义应该是相同的.战国时“膑”已由挖去膝骨转指刖(断绝之通名),“脚”、“足”又在表示人体下肢一义上重合,所以“膑脚”、“断足”只能解释为刖去下肢。“膑脚”谓挖去膝骨的旧说忽略了膑刑的变迁,而李乔先生“把脚砍摔”的新说又忽略了“脚”古今词义的差异均非的解。  相似文献   

4.
桐花绕城开     
其实,桐花绕城而开只是我的想像,我在桐城并没有见到桐花。但陈所巨先生的确说过,桐城之所以叫桐城,就是因为那一片雪白而纯美的桐花。我来时,先生已经作古,但春天尚在.我既没有见到古雅的先生,也没有见到雪白的桐花,其失落之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齐良迟先生仙逝十周年,回忆与先生相处的日子,仍有依依惜别之感。先生1987年被北京市政府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l993年被任命为副馆长。他谦虚、诚恳、善良、热心;他画技精湛,为人笃厚。十几年来,不但与北京文史馆馆员及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且受到全国文史馆同仁的尊敬。大匠门下  相似文献   

6.
“文史互证”是陈寅恪先生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贡献.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方面,还是在文学研究方法领域,都为后学留下了可供继承的宝贵遗产.结合其代表性著作《〈秦妇吟〉校笺》,可对陈寅恪先生的“文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方法进行具体探究.  相似文献   

7.
喜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尤其是先生的《文化苦旅》,如先生在《吴江船》一文中认为“枫落吴江冷”写得浸肤冷丽,高妙得让人嫉恨。我常沉醉于先生时而深重苍凉,时而清丽委婉的叙述中,感受着新旧文化的信息在先生文字背后的奔腾冲突。《信客》便是这样的文章,它关注着中国农村丰富的文化现象。《信客》一文侧重抒写了一位年轻信客的生命流程。“信客”是“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的主要依靠”,他们奔走于城乡之间,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他们谈论的话语是“中国近代城乡的变化史料”,他们的生命见证了城乡的变迁。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清晰了文化在这变迁中所实现的传承与更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中华书局主办的《文史知识》月刊2012年第2期刊登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刘紫云先生撰写的《地瘩流氓的“时尚”——唐代“刺青”文化一瞥》一文。该文对剌青文化的由来、演变及本质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说,使人获益良多,但瑜中有瑕,文中错误地使用了“纹身”一词,谬误之处按次数计多达19处。  相似文献   

9.
饶宗颐先生的文史治学,在方法论、实践论与认识论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方法论上,饶先生文史治学讲究"问题意识",目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实践论上,饶先生提出的"穷根究源"、"摈除二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认识论上,饶先生提出的"观世如史"与"万界六合"说,体现了文史研究"贯通古今"的学术要求,为文史研究创造了科学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化诗学在中国以“史互通”为历史依据,具有深厚的历史化背景和广阔的学术前景;化诗学在中国的现实基础是80年代“化热”所表现出的人类关怀与世纪之交的全球化浪潮;化诗学终究是在中国传统化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生存方式构成化诗学的化语境,“汉语表述”的承续性传统是化诗学实践活动的起点,中国诗学批评史奠定了化诗学理论建构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万建中教授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治学和人才培养。就治学而言,他的贡献富有创见:禁忌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创新民间文学教材体系,开辟故事学史研究领域,确立和实践民间文学主题学,提升中国民俗史研究水平,建立中国民间文化学和对赣民俗研究见解独到。就人才培养而言,他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践行着涵养与学识并重的正能量,不遗余力地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他将生活与事业圆满融合的民俗人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学思潮论争史上,梁实秋提出了一系列观点长期参与论争。其实质源于他接受的白璧德的新人主义而形成的古典主义学观。梁产秋以此为依傍,正是当时西方社会呼吁“东方明救西方”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他思想中潜隐的传统化观的契合所使然,其目的乃是以救国救民为出发点,只不过他没能清醒地辨析这种化选择在当时的东西方实际上是一种历史错位现象,由此而造成了他艺思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特尼亚诺夫是著名俄国历史小说家、理论家,20世纪的俄罗斯艺术巨匠之一。他总是关注历史与文化的艺术结合,他所有的主要文学作品,在题材上都离不开俄罗斯历史和俄罗斯文化。特尼亚诺夫文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主题是普希金时代,他的一生都以普希金为旗帜。  相似文献   

14.
小霍雷肖·阿尔杰的作品集中体现既注重道德完善也不忽视世俗成功的美国精神,然而,他往往被忽视和误解.在美国文化的构建历程中,阿尔杰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文化层面对他的创作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5.
Jokes and Humour     
杰克到一所大学去学历史。第一学期结束时,历史课教授没让他及格,学校让他退学。然而,杰克的父亲决定去见教授,强烈要求让杰克继续来年的学业。  相似文献   

16.
Napoleon Was Ⅲ     
于振兴 《英语辅导》2001,(12):31-31
Jack had gone to the university to study history, but at the end of his first year, his history professor failed him in his examinations, and he was told that he would have to leave the university. However, his father decided that he would go to see the professor to urge him to let Jack continue his studies the following year.  相似文献   

17.
拿破仑病了     
杰克到一所大学去学历史。第一学期结束时,历史课教授没让他及格。学校让他退学。然而,杰克的父亲决定去见教授,强烈要求让杰克继续来年的学业。  相似文献   

18.
现代历史的特殊性与林语堂本人思想情感、文化心理、个性气质等的复杂性,使他不但复归传统与道家文化,而且选择道家文化为其文化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在马一浮的理论体系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是马一浮文化哲学的建构方法和思维手段,其判教的实质是从文化现象中提取出一种文化观念,即他所谓的六艺,其目的在于肯定和论证这一核心观念;另一方面,据六艺判教展示了马一浮的文化史观,表明了他对以往文化成果的宏观考察和价值抉择。马一浮通过对隋唐佛学判教风规的创造性转换,依据六艺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考察了以往的文化成果,在判儒家文化、判儒释道三教、判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重新对中西文化作了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构成了马一浮的文化判教活动。在现代新儒家中,马一浮的判教立足儒家,旁涉佛道,考察古今,规模宏大,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舍小说叙事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的小说在叙事模式上,深受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和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吸取了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营养,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而创新。老舍的成功,与他的特有的艺术气质以及所处的时代关系密切,使他在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基础上能进行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