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利用自然伽马、电位、声波时差、中子和微电极等测井曲线,并与地质测量、岩心特征及试油资料进行结合分析,识别并掌握了会对陕北斜坡区域低渗透储油层的参数、背景值和有效油气成分造成影响的因素,同时结合测量区域钙质与泥质夹层统计分析,建立了特低渗透储油层适用的有效厚度物性、电性下限值及夹层扣除标准。对C33井区的特低渗透储油层进行细致评价,并对钙质、泥质、致密层及干砂层等夹层进行了剔除,确保了本区域测试点井测解释以及储量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X8-D4-L121井区的动用状况和投产以来的生产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认识到打水平井是解决高含水后期开采厚油层,主要是发育好的葡Ⅰ组油层内剩余油的有效途径,总结X8-D4-L121井开发效果好的经验,力求为其它井区投产水平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文昌油田存在大量的低阻油层,储层泥质含量较重,物性较差,岩石颗粒细,束缚水含量高,电阻率较围岩无明显异常,导致在低阻油层识别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难;文昌A油田的2井区已经测试证实为油层,但与其相邻的1井区既无测试也无生产资料,为有效确定其流体性质,在分析低阻油层测井响应的基础上,一方面,引进了电阻率重叠法、神经网络法、流体指标法、三水模型等方法,并参考地层岩性、含油性与气测显示等信息,来建立定性识别低阻油层的判别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两个井区储层的四性关系特征,采用类比的方法,来进一步证实1井区储层的含油性,解释结果后经地层测试的证实,表明测井综合解释的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董燕 《内江科技》2007,28(7):128-128
本文应用了井网密度评价新公式,分析了注采井数比与水驱采收率关系和经济因素下注采井数比的确定,并对孤东油田四区馆上5~6层系合理注采井数比进行研究,同时为四区5-6层系顺利投入注聚开发奠定了良好的井网基础.  相似文献   

5.
冷41块在早期开发过程中,测井解释层很厚,但是在很多层中,夹杂着泥质含量较高的泥质砾岩,泥质砂砾岩及泥质粉砂岩,这类岩性在电性上也表现为较高电阻,但是这类岩性物性差,基本不含油,属于非有效储层,由于受上下较厚含油砾岩层的屏蔽影响,电性上仍较高的响应值,电测解释结果有所偏差;另外不同测井系列的误差造成的解释偏差,都会对精细描述带来不利的分析结果。因此,利用系统取心井冷37-45-562井实际岩心观察和岩心分析资料与电测曲线进行对比,针对冷41块油气水层建立测井解释模型,进行测井二次解释,建立冷41块储层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Y区块解析试井解释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根据油藏动态分析方法与数值试井解释原理,将油水井动态资料运用到数值试井中,进行数值试井精细解释研究。研究表明,Y16井与X4、X5、X6井连通关系较好,Y区块存在东北西南方向的高渗通道;带有高渗通道的数值试井解释模型能够对Y 1 6井拟合程度很好。证明了采用动态分析与数值试井结合的方法进行试井精细解释,对解决试井解释中多解性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侯爽 《内江科技》2015,(2):88-89
X区块裂缝比较发育,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暴性水淹、油水井井数比高、多向水驱控制程度低等问题,其中,裂缝是制约X区块开发的关键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该区块剩余油分布的类型,对该井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探索进一步改善该井区的注水开发效果和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XX铜矿由于受多层矿体回采顺序和充填制约,一期采用两步骤回采即跳采。在回采过程中出现大块产出率高,爆破频繁,盘区生产能力低,盘区回采周期长,层状顶板垮落严重,活动贫化增大,盘区壁柱损失过大,作业战线长,占用设备较多且分散难以管理,块段工程难以综合利用等问题。,根据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通过对盘区进四强组织开采,并运用连续回采工艺对降低贫化减少大块产出缩短盘区回采周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笔者结合工作环境从钻的葡159-77井井漏过程及堵漏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实际现象,简单阐述了井漏及井漏反吐现象,并且做了简单的对比,最后总结了造成井漏的诱因,提出了预防井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华庆地区构造平缓,砂体发育,储层致密,是典型的近源岩性隐蔽油气藏。但经过勘探发现其具有复杂的油水关系,含油性并不均匀。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对华庆地区长8地层沉积、储层、试油资料、测井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在长81小层砂体边部因为沉积微相的频繁交替发育的小段泥质隔层,是造成研究区复杂油水关系主要因素之一。经过强烈的压实作用的小段泥质隔层对原油运移主要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是一些生、储条件都很好的井原油产量并不高,或者只产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代鹤伟  李淑平 《内江科技》2008,29(5):99-100
在对东风港油田车40块、车44块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的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块的开发效果并指出了研究区注水井数少、注采系统极不完善;天然能量弱、自然递减大;低产、低效井多,单井产量较低;油层非常分散、储量不集中,给注水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等问题,并进一步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世春 《科技风》2012,(14):134-135
为了消除石炭井焦煤公司一号井老空区积水对二号井生产带来的安全隐患,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文章紧密给和石炭井焦煤公司生产现状,认真调查研究,综合考量,并作详细的方案比较,选取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符合实际的一号井老空区积水防治方案,对一号井老空区积水进行合理分流、彻底疏排,达到消除矿井水患和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目的.该方案已经在石炭井焦煤公司进行了实践,实践效果良好,有效的消除了老空区积水对矿井生产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3.
陈家庄油田北区属于岩性-构造层状稠油油藏,处于可常规开发油藏的边缘。该区按反九点法面积注采井网常规注水开发,初期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近年来,由于套管损坏井增多,导致水井带病注水;水井出砂严重,层间差异大、层间矛盾突出,导致分层合格率低。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北区进行水驱效果评价,根据研究结果采取防砂或者补孔,从而提高水驱采收率。同时在北区对两口井实施水溶性自扩散剂实验,对应10口油井,日增油11吨,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郜志平 《科技风》2012,(15):114
建立洼59块S3油层地质模型,开展精细油藏数值模拟,优化油藏工程设计,继续扩大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试验井组,从而达到提高开发效果的目的,需要准确的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因此须建立以岩心化验分析与测井资料相结合,建立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地质参数模型,开发出相应的解释处理程序,对块内井S3地层进行精细处理,从而开展储层参数和流体性质综合分析研究。为提高开发效果和采收率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使油藏开发数值模拟具有科学的依据和更加准确可靠的储层参数。  相似文献   

15.
张贤毅  闫长辉  李健伟 《内江科技》2011,32(10):125-125
大牛地气田为低孔-低渗气藏,共分六个层位,层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单层开采经济效益低,部分井采取多层合采、由于层间差异.在开采过程中出现干扰使得合采与单采的产能相差不大,根据该气田地质物性、压力系统特性、生产动态等采判定层间干扰程度同时进行室内合采模拟实验模拟不同合采时机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得出可采用高渗层先单采再与低渗层舍采的方式,由于不同的开采时机所造成的干扰程度不同,对最终的采收率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在砂泥岩互层的地层中,泥质砂岩的存在较为普遍。而这类岩性在油气储量计算参数有效厚度的确定时作为干层予以扣除,因此了解它的测井响应特征尤为重要。通过取心井的测井v向应特征研究进行推广应用,从而提高储量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7.
绥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期扩建工程2×1000 MW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采用西门子公司的SPPA-T3000分散控制系统。本文根据SPPA-T3000分散控制系统在绥电2期2×1000MW机组在调试和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其它使用SPPA-T3000分散控制系统的用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丹1,2,4区层状边水油藏经过10年的高速高效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开采期,逐渐暴漏出层间矛盾大、地层能量下降、含水上升快等问题,油田产量递减趋势明显,稳产难度增大。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研究、层系井网研究及注采压力系统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调整对策。在此基础上,利用加密井、水平井、堵水、侧钻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驼路沟钴矿床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该矿床位于东昆仑南部,昆南陆缘活动造山带的中段,矿体接受海相沉积,形成一套火山-沉积岩系,同时发生广泛强烈热水活动,从深部把大量Si、Na、Fe、Cu、Co等元素带到海底形成层状硫化物矿体和热水沉积岩,大量成矿物质分散在地层中,形成广泛分布的矿源层。后来的新生代叠复造山作用,对已形成层状矿体进行改造,并使已初步富集了的成矿物质再次活化、迁移,在适宜构造部位形成脉型矿化或蚀变岩型矿化。  相似文献   

20.
梁家楼油田纯56块沙三中储层为浊积岩,平均孔隙度21%,渗透率2553.9×10-3μm2,单层厚度30米,物性好,采出程度高(43.17%),特高含水(98.1%)。东部井区采出程度高,注采比高、地层压力高,西部井区采地层压力低,剩余油分布于油层顶部水动力圈闭形成的滞油区。2014年利用水平井挖潜剩余油过程中优化水平井轨迹、差异化筛管完井减缓油井水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