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郑心合 《教育文汇》2011,(10):17-17
“一票否决”是一些学校领导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以自身的功利化行为迫使教师追求教育教学功利化。教师只有追求学生考高分,考核才得“高分”,才能成为“先进”或“优秀”,才能有更多的绩效工资。教师唯“分”是举,如果学生考不出高分,就会恨铁不成钢,周六、周日“加餐”补课。学生如果考不好,就体罚或变相体罚。  相似文献   

2.
媒体上有关教育改革的如下报道让人忧虑大于欣喜。师生同考———考教师,这一做法可取与否,曾有不少文章论证过,笔者不置可否。从道理上讲,一个教师参加所教学科的中考或高考,是不必担心考不好、考砸了的,他可能得不了满分,可能考不过最好的学生(尤其是高考),就像体育教练比不过运动员,马俊仁跑不过王军霞一样,但绝对不应出现“黄灯、红灯”。如果真的出现了“黄灯、红灯”,这样的教师就多少有“伪劣产品”之嫌。师生同考,教师亲自体验一下考的紧张气氛、考生的复杂心理,就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为学生着想,多体谅学生的辛苦,促其将最优秀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和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思品学科开卷考已是大势所趋。中考思品学科实行开卷考试的改革举措,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乃至家长,可谓一致赞同,“双手”拥护。它几乎彻底废除了“上课讲本本,下课背本本,练习抄本本,考试考本本,考完就忘本”的教与学的弊端,使教师可以“放心”地教,学生可以“轻松”地学。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教学中,特别是进入复习考试阶段,对来自学生中有关疑难问题的发问,凡不属于考试范围的,老师往往用“那,不能考!”来作答。“这不能考”、“那不能考”的现象是较普遍的。就教师主观愿望来讲,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实  相似文献   

5.
设置悬念是老师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何设置好悬念呢?1、学生考老师.平常是老师考学生,现在反过来,让学生考老师,事情本身就对学生富有吸引力.再加上老师的出色“表演”,学生想探知其中奥秘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在自己本子  相似文献   

6.
一、中学英语的两种主要教学模式———应试教育 (examinationed ucation)与素质教育 (qualityeduca tion)1.应试教育 (examinationeduca tion)俗话说 ,考试是指挥棒。因此 ,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就进入了一个误区 ,即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教师在盲目地为“考”而教 ,学生也在忙碌地为“考”而学 ,其结果往往是废时多 ,收效低。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而是每节课都大量地传授知识。学生只好被动地接受 ,一节课根本看不到学生的参与。这样的结果往往是…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小学校教师随学生一起参加考试现象非常普遍,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专门制定出相应制度以规范这一措施,于是就有了“随考制”的产生。究竟为何会产生“随考制”,“随考制”是否可取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为了人们讨论的话题。本文从全局出发对“随考制”进行扫描,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然后总结现有"随考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改进“随考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可《语课程标准》又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中的语言难点”,“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可以引导学生随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而我们的语教学,相当多数的教师是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既然中考不考语法知识,那么语法知识就不教了,或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干脆让学生自己看,教师则成了局外人。窃以为。如此功利性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有悖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9.
教余记教趣     
读了《江苏教育》上的几篇“教余记趣”文章,觉得都妙趣横生,且不失清丽洒脱。但这些文章大多不约而同地写成了“教余趣事记”。我认为“教余记趣”亦应包含“教余记教趣”,而且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当是主要的一种生活方式,碰到的趣事中,“教趣”无疑是最多的。我就喜欢将一些教趣、在教余记下来。比如,提到考试,理所应当是教师考学生。而学生考教师,则有悖常理,且也罕见。肯定是老天厚爱,让我就经历了那么一回。那是我刚接这届高三毕业班不久,一次课间,几位学生围住了我。  相似文献   

10.
考试作为测试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手段,有着导向、激励、反馈和调控等功能,但实际存在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使得考试成为残酷的象征,甚至有的学生谈“考”色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  相似文献   

11.
在乐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遵循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法则,期中考、期末考、章节考、月大考、周小考、堂堂考,企图以考来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然而考出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们普遍感到上乐理课枯燥乏味,做乐理作业不带劲,对考试更是反感厌恶。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乐理考试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在考试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改变“教师命题,学生考试”的传统做法,采取了“教师编写提纲,学生出试卷,自考自”的新方式。 “教师编写提纲”指的是:教师根据所学过的乐理知识,列出比较详细的考试纲目,打好一份试卷的框架。例如,考乐理中“音高、音值、音强的概念及其记谱  相似文献   

12.
考试作为测试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手段,有着导向、激励、反馈和调控等功能,但实际存在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使得考试成为残酷的象征,甚至有的学生谈“考”色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考试已经成为了教师手里一根重要的指挥棒 ,它对学生的学习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考什么 ,怎样考 ,是教师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长期以来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 ,学生对待考试的方式往往是“没日没夜地复习 ,手忙脚乱地考试 ,糊里糊涂地过关” ,“考卷一交 ,就像胜利大逃亡一样 ,彻底放松了自己。”“大概考试以后的几个小时 ,是知识遗忘最快的时间。”“即使考卷发下来 ,也抛在一边 ,更别说重拾书本究其对错了。”“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跳过去 ,考试后关心的是分数 ,而不…  相似文献   

14.
按分数给学生排名次的现象,目前在中小学普遍存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已被在分数阴影笼罩下的学生喊了多年,但许多教师仍然奉行“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一个单元结束有单元过关考试,每月要进行“月考”,学校不定期地抽考,几个学校同步  相似文献   

15.
时至今日 ,我们很多教者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一直还保留着那种教者地位至高无上、学生唯命是从的陈旧观念。学生如果没有宽松的思维空间 ,将是死水一潭。笔者认为 ,若把学生的位置与教师的位置适当地调换一下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教 ,而学生拥有教师的地位和发言权 ,将会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 ,受益匪浅。在此仅就“教师与学生的异位”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设疑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是目前大多学生内心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对高校健美操选项课考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对“教考合一”和“教考分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教考分离”模式有利于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程邦华 《教育文汇》2014,(11):39-40
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常听到学生说:“物理这门课,一听就懂,一考就糟”。出现这种“怪圈”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不认真听,知识掌握不牢固然是一方面,而教师也应找一下自已的原因。本文从教师角度,分析一些出现该“异常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师中做一个调查:“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教师的答案是:“现行考试方式与评价制度。”的确,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师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这几乎成了广大师生的无奈选择和真实描述。考试是师生谈论最多的话题,由于评价学生看成绩,评价教师也是看成绩,考试频繁,师生均感身心疲惫;加上数学在高考中是个举足轻重的“筛子”,  相似文献   

19.
一、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推动创新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仍跳不出“书本”,教师凭经验而教,学生靠教师而学。在教学的策略上,也过于简单化,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多以“题海”替代学生的“习”和“行”,以加重学生的负担为代价换取教学效果,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来实现教学目标,以同代人的个性的所谓统一规范来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倾向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鲜明的个性,最终就失去了创造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发挥、窒息人的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学生爱提问题.有些问题无意之中“考”了老师一把;有些问题则是学生故意出难题.想试探老师的智力、学问等。无论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考”问。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机敏地巧答,否则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形象,降低在学生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