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参照Terchenek 和Oades的方法,对云南几种主要植烟红壤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按颗粒大小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表明,植烟红壤有机无机复合体颗粒大小呈现以粉粒级为主的特征,土壤有机碳主要结合在粉粒级复合体中,不同粒径复合体量的差异与耕作施肥有关。 在0~20cm耕作层,长期施化肥的土壤与长期有机无机配施的土壤相比,同种土壤单施化肥与增施有机物相比,<0.002mm.粘粒复合体量有增高趋势,同时>0.002mm复合体量降低。通过计算红壤<0.002mm。粘粒级复合体与0.01~0.25mm 粗粉细砂粒级复合体的比值,称为复合体解离度,长期大量主施化肥土壤的复合体解离度高于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土壤;单施化肥处理土壤的复合体解离度高于化肥配施秸秆、有机土壤改良剂处理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生物肥含有多种生物活性菌、生理活性物质、腐植酸和微量元素,具有活化土壤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显著作用。与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有益微生物在释放氮、磷、钾养分的同时,使肥料养分更具活力,减少土壤固定和流失,达到保水保肥、延长肥效、发根壮苗、减少病害、促进生长、增产增收的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3.
生物肥含有多种生物活性菌、生理活性物质、腐植酸和微量元素,具有活化土壤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显著作用。与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有益微生物在释放氮、磷、钾养分的同时,使肥料养分更具活力,减少土壤固定和流失,达到保水保肥、延长肥效、发根壮苗、减少病害、促进生长、增产增收的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寻求适宜西藏青稞作物推广应用的商品有机肥品种及配施比例,探索最佳施用方法。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比例商品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试验,基本摸清商品有机肥在青稞作物上的供肥性能,找到商品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例对青稞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不同配施比例下施肥对作物产量影响很大。结论通过对比作物秸秆和籽粒实产分析及不同处理间方差分析得出适宜山南市扎囊县商品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最佳比例。  相似文献   

5.
海冰水灌溉配合农艺措施对棉田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冰水(含盐量3‰)灌溉,结合4种施肥措施(无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和不施肥处理),研究海冰水灌溉配合农艺措施对土壤水分和盐分动态的影响。2007年-2008年结果表明:苗期和花期灌水后海冰水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均显著高于井水处理,尤其灌溉后播种前期0~40cm土层含水量差异显著;井水灌溉施加液膜处理的土壤含水率较未处理的显著提高。海冰水灌溉土壤1m土体脱盐率达40%。连续两年试验,两种灌溉水处理并配合不同农艺措施条件下均可有效淋洗土壤中盐分。2007年海冰水灌溉下,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处理和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小区0~40cm土壤脱盐率显著高于无机肥单施的处理(约53%~55%)。本试验研究得出,使用3‰的海冰水加液膜处理后灌溉棉田,并配合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或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够加快灌溉后水分入渗和土壤盐分的淋洗。  相似文献   

6.
许咏梅  刘骅  王西和 《资源科学》2016,38(7):1246-1253
新疆灰漠土耕地面积176万hm2,为新疆农业的发展起关键支撑作用。本研究基于新疆灰漠土农田肥力长期监测试验,选择其中不施肥、施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秸秆的六个处理,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化肥、有机肥均能提高灰漠土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其中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4.0~43.7)tC/hm2;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9.0~49.5)tC/hm2。采用不同施肥措施,土壤有机碳储量累积存在时段差异,不施肥耗竭种植条件下在试验初始5年碳储量缓慢下降,但在其后的18年中逐渐升高,因此在肥力水平较低土壤上,即使不施肥但长期耕作也将提高土壤碳储量,有利于贫瘠土壤固碳。这一结果也表明,若采用短期试验观测的数据不能全面反映人为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储量的长期影响,对于碳储量的研究适宜依托长期观测试验的平台来完成。与不施肥或长期施用化肥相比,采用有机无机配施使灰漠土有机碳碳储量提高了32.1%~152.7%,固碳效应显著。将分层土壤容重考虑在内的等质量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能够较为客观评估秸秆还田的固碳效应。  相似文献   

7.
2008年石家庄市土壤养分调查表明,全区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氟舍量均有所提高,有效磷提高幅度较大,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全市氮磷钾肥投入逐年增加,但投入结构不合理,产投比失调。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还田、调整化肥投入比例、提高肥料利用率、实行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培肥措施、改善施肥方法,是调控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肥料的特点及研究的技术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肥料以有益微生物为主,配以有机肥养分和无机肥养分而形成的一种融有益微生物、有机肥、无机肥于一体的“三合一”肥料。我国长期以来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发展,主要在根瘤菌肥料方面。这类肥料固体含活菌数2亿个/me以上、液体含10亿个,ml、颗粒1亿个,ml,有机养分含量也在20%以上,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有益成分,营养全面性能优良,无毒无害。它的开发有利促进作物增产,培肥地力,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长庭  龙瑞军  刘伟  王启兰  张莉  吴鹏飞 《资源科学》2010,32(10):2020-2027
利用2003年-2005年中国科学院海北站不同群落类型草地和土壤的实测资料,研究了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随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增加而降低;群落生物量随着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类型草地土壤中,藏嵩草沼泽化草甸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全碳均显著高于其它三个类型草地各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全碳(P0.01),4种群落类型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草地其最初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生产力水平和土壤养分条件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组成和活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坑定位试验,研究了3种施肥处理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施肥后,稻田上层土壤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机肥处理的土壤DNA丰富度最大,为19;无机肥处理的最小,为14。3种施肥处理的DNA序列Shannon-Weaver指数分别为:混施肥处理1.85,有机肥处理2.30和无机肥处理1.60,均匀度指数分别为:混施肥处理0.73,有机肥处理0.82和无机肥处理0.64。上层土壤中,无机肥处理和混施肥处理的微生物多样性相似系数为79%,而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与混施肥处理、无机肥处理的相似系数为62%,这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明显改变稻田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下层土壤各处理仍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DNDC模型预测新疆灰漠土农田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观测试验站22年长期定位试验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DNDC模型对9个不同施肥处理的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SOC)演变进行模拟和验证,并预测了未来30年(2010-2040)SOC的变化趋势;同时也对CO2的释放量和变化速率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规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显著相关(P0.01);②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持续施用氮磷钾肥(NPK)不能使SOC含量提高;而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或秸秆(NPKS)可使SOC含量比2010年分别增加37.1%和8.81%;③虽然土壤有机碳升高越快CO2-C的排放量也增加,但有机碳变化率超过25.1%时则表现为CO2的固定。因此,采用合理的有机肥配施措施,能加速土壤有机碳的提升速率,在降低CO2排放的同时,实现土壤肥力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2.
我国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与农业可持续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能揭示农业生态系统长期的变化趋势, 对探索农业可持续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在简述我国农田土壤肥料长期试验网络基础上, 从土壤有机质演变、作物产量变化、土壤酸化机制、土壤生态功能演变以及施肥的环境效应等方面, 详细阐述了30 余年长期试验所取得的成果,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展望未来发展, 以期推动我国土壤质量特别是土壤肥力演变研究, 提升国家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超导电性起源于电声子机制出发,讨论了N(O)与原子核外电子层分布及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的分布之间的关联问题,并用电负性均衡原理讨论了超导材料之中由于元素之间有化学键的形成,元素之间电子发生转移对N(O)的分布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科玄论战"胜负的主要因素并非双方基本立场或主要论点的正确性探因,就为用SSK视角研究论战提供了可行性;在SSK的视角下,社会对科学的普遍推崇、论战中策略的运用都是决定论战胜负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渗透,使论战中存在着浓厚的社会因素。SSK视角下的"科玄论战",所给予的一个直接启示或许是: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虽然是直接的,但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可因推崇一方而压制另一方;作为历史积淀的文化需要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创新发展;对科学的认识应有客观的态度,不可因社会发展处于特殊时期就夸大科学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