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孟子的论辩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历来以“好辩”、“善辩”著称。论辩与战争有某种相似之处,也有战略、战术的问题。孟子“善辩”并不只是具体的战术问题,更是宏观的战略问题。孟子论辩与兵家论兵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强调以“仁义”为核心的道义原则的绝对意义,主张“养气”、“知言”的心战理论,注意有针对性地策划战术和积极主动地把握战机。  相似文献   

2.
《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孟子》生动具体地记叙了孟子的这些辩论之辞,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孟子有时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抓  相似文献   

3.
孟子以"善辩"著称,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论辩方法.其论辩方法主要有直言法、移花接木法、设彀法、譬喻法、变通法、用典法等.  相似文献   

4.
由于先秦诸子阐述不同学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张,所以他们的散文大都以论辩为主,属于哲理性散文,在众多的诸子散文中,就语言表达来说,尤以《孟子》、《庄子》、《韩非子》最为出色。《孟子》基本的形成结构与《论语》有很大不同,除少数篇章保留了简短的语录体外,基本上采取了对问的形式;而对问又多是辩难性质,少数为应答性质——其中都有一些长篇构造。还有些章节表面上是专题言论,实际上却已属正面阐述某种观点的论文。因此,《孟子》散文语言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其一,富有雄辩的力量。孟子以“好辩”著称,其实,他不只是好辩,而且善辩。对他所接触…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诠释孟子的"知言养气"章,认为北宫黝、孟施舍、告子等人都是"不动心有道",而孔、孟圣学是"有道不动心"。孟子以持志为本,集义养气、学诲知言而至义精仁熟,自然"不动心",告子等人是在"不动心"上下功夫,而孟子"不动心"是自致的功效。在"心气不二"的气本论前提下,王船山将孟子的持志、集义、养气、知言贯通为一,彰显出孟子心性之学的气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陆精康 《现代语文》2005,(11):24-25
刘熙载《艺概·文概》称道《孟子》的论辩“析义至精”而“用法至密”。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是《孟子》散文的显著特色。孟子一生周游列国,自述“余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其时,“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故“夫子好辩”(《滕文公下》)。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敏捷的思维,加上时代风气的熏染,造就了这位论辩奇才。《孟子》散文论辩艺术关涉到逻辑、语言、风格、个性等方面。本文结合教材内容,从方法论这一角度对《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略作分析。一、从容陈辞,引人入彀(gu)《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齐宣王问霸道…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以善辩著称于世的。他在论辩时,能够不断揣摸对方心理变化,审时度势,把握契机,因势利导,使对方低首心折,接受自己的观点。《齐桓晋文之事章》就体现了这个特点。文章的中心是,说服宣王,保民而王。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重在说服宣王施行王道,后一部分阐明具体措施。说服宣王施行王  相似文献   

8.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要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其论辩就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而《孟子》中就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学中的推理方法,如对三段论、二难推理、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以及它们的综合使用,这样就使《孟子》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色彩。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孟子在说理中战胜了对方,而且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当代人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论辩技巧的科学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子以善辩、好辩著称,他的论辩主要靠气势;他有时也很讲究运用逻辑。但是,他的逻辑并不严密、不谨细,时有粗疏。  相似文献   

10.
在论战中形成的论辩艺术——谈孟子辩术的形成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二方面对孟子的论辩艺术进行论述。一方面 ,从孟子当时所处的社会变革的大环境 ,分析了孟子论辩艺术的具体形成 ,说明了孟子“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的客观现实 ;另一方面 ,从《孟子》七篇中采撷若干史料分析孟子论辩方法的具体运用 ,说明孟子论辩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董彦君 《语文天地》2011,(17):58-59
《寡人之于国也》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就是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文章逻辑严谨,气势充沛,体现出孟子汪洋恣肆的高超论辩艺术。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孟子的雄辩是如何炼成的。一、深厚的德治思想铸造论辩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正>"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高度评价;郭沫若在他的《十批判书》中称孟子是"以好辩而受非难的人":这些评论都证明了——"亚圣辩才冠古今"。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彰显了他作为雄辩家的气魄,其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辩论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这学  相似文献   

13.
《孟子》杂文的论辩艺术与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孟子》中杂文的论辩艺术和讽刺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孟子》中以论辩见长和以讽刺取胜的杂文名篇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中的一些篇章逻辑不严,存在诡辩现象,将孟子的诡辩置于论辩中进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归纳就会发现,孟子为了阐释自己的理论,以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和穿凿附会、无类比附这两种手段与对手进行论辩。孟子的诡辩符合个人性格,同时,《孟子》处于语录体和论说体的过渡期,诡辩也是体制使然。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在诸子百家中,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他缜密的思维、滔滔不绝的言论,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然而孟子的个人魅力并不局限在善辩,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能在复杂的论辩中纵横捭阖,置对手于理屈词穷之境,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6.
1.温故知新,延伸拓展。初中阶段,学生学过孟子的一些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王道主张以及孟子语录体散文的语言风格、论辩技巧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教学此文,可引导学生新旧对接,生发联系,加深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理解,对孟子论辩艺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一书是孟子论战或论辩的记录。对话言说方式是其主要的言语表达形式。以"对话理论"为理论依据,从对话的角度来审视《孟子》中的对话,并且将之与孔子、庄子的对话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孟子对话言说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真正的对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括论述了《孟子》论辩艺术的几个主要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及《孟子》散文深刻的思想性和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政论的代表作。它不但集中的反映了孟子一贯主张行仁政、保黎民的民本思想,而且文气磅礴,词锋犀利,说理透辟,引人入胜,极富鼓动性和说服力,充分显示了《孟子》政论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20.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谈话记录。宣王是一个有图霸野心而无“发政施仁”意愿的君主,要想使他弃霸道、行王道,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孟子却以他善辩的才能说服了对方。其论辩艺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一、欲擒故纵,因势利导。孟子十分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争取主动,运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法来折服对方。齐宣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因而见了孟子就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对此,孟子不说不肯讲,而托辞不知道来撤开,紧接着把对方引到自己要讲的论题范围“王天下”(以仁爱之道治天下)上来,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不过,孟子感到要使对方乐于参加这一论题的探讨,并接受这一主张,如果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单刀直入地进行论证来压住对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