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从听力教学真实性谈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芸芸 《华章》2008,(15):77-78
真实性问题是语言测试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在语言测试中,听力技能的测试又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就如何选择听力材料,如何设置听力教学任务体现真实性原则出发探讨听力教学及测试的真实性问题.并且阐述了语言测试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反拨作用.  相似文献   

2.
语言测评的真实性问题是交际语言测试区别于传统语言测试的一大标志,也是当前国际语言测试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如何正确诠释"真实性",是国际语言测评理论研究中一个亟待澄清的关键问题。本文对语言测试领域的"真实性"内涵作了初步探讨,阐述了真实性研究方面的观点,分析了如何正确看待语言测评真实性的本质问题,以期对我国目前外语测评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言测试的真实性问题是语言测试一个重要的概念,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CET-SET)在社会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最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对语言测试的真实性问题有所研究,却鲜有涉及CET-SET的真实性问题。本文将从语言测试真实性的概念入手,全面分析CET-SET各环节中真实性的体现。认为有必要提高语言测试真实性的理论研究水平,以期更好指导CET-SET的实践,保证其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4.
语言测试的真实性问题是交际语言测试区别于传统语言测试的一大标志,也是当前测试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对真实性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评述了真实性研究方面的两大类观点,并初步探讨了真实性在测试中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5.
真实性是现代语言测试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真实性保证了测试结果能够有效地表征应试者在目标语域中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衡量测试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学界对真实性的概念界定及其在测试各环节中的应用实践尚有争议.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真实性研究有助于提升测试对汉语普通话学习的反拨效用,为未来新兴技术在测试领域的开发、利用及测试向不同界域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首先,通过探索学界三种主流测试真实观在汉语普通话测试领域的适用性,对普通话测试真实性进行了概念界定,提出真实性与信度、效度等因素共同构成评价普通话测试质量的依据;其次,从普通话水平测试活动的基本要素出发,分析测试各环节的真实性因素,探索如何提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真实性程度以提高测试质量;最后,探讨了真实性研究在汉语普通话测试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听力测试是英语测试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其真实性对英语测试的真实性可以直接影响。听力测试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测试的五个个方面:语言的真实性、任务的真实性和材料的真实性、交际和情景的真实性。以语言测试的真实性为理论依据,本文将探讨研究大学CET-6听力题型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听力测试是语言测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而其真实性直接影响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听力测试的真实性主要体现为测试材料的真实性和测试任务的真实性。本文以语言测试的真实性为理论依托,试论专业英语四级测试中(TEM4)听力题型的真实性,指出TEM4听力题型应适度增加主观题,使受试者完成非言语性的交际任务。  相似文献   

8.
需求分析是开展语言教学的首要阶段,其相关理论常用于外语课程改革和教学大纲设计的研究。语言测试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检核和评估的手段,其测试内容的设计与需求分析也有明显的关联,但从需求分析的角度来探讨语言测试的相关性研究论述较少。文章对需求分析模型和语言测试真实性原则进行论述,并以IELTS听力试题为例阐述需求分析与交际语言测试真实性的相关性,探讨语言交际测试原则中真实性的实现途径,发现语言测试只有始终与持续性的语言需求分析相结合,客观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才能保障测试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真实性是语言测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一个较为复杂、颇具争议的概念。本文结合国内外对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问题的研究情况,解析了真实性的特征,并指出了测试真实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听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有教学就有测试,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如何使测试成为教学的有效评价方法,这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测试理论来指导听力测试.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出现为听力测试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原则.本文主要讨论了运用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中的真实性原则指导如何设计听力测试.  相似文献   

11.
Leung and Lewkowicz remind us that the debat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at is most relevant to ELT (English languge teaching) pedagogy and curriculum concerns test-task authenticity.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how the authenticity debate in the literatur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dagogy and testing has evolved. Drawing on a body of research work on learner task-based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then discusses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est task that should help us locate and determine the relative degree of authenticity of a test task. It is further argued that these authenticity dimension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may be variably manifested in a way that apparently involve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assessmen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真实性是交际语言测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引述有关现代测试理论对真实性的论述以及对阅读测试的要求,然后对一份英语学业测试卷阅读项目进行相关分析和对比研究。通过与理论标准的对照。求证这份试卷的真实性程度,以达到发现差距、缩小差距,对测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进行有益探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既具有组织教学的功能,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无论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语言,还是作为语言输入,教师话语的真实性都不可或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真实性是指情景、语言和内容的真实性;课堂话语真实性具有即时性、连贯性、目的性、可理解性等特点,且具有多种促学功能;课堂话语真实性的表现形式有口语化、协商性、反馈性和转换性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情景、促进语言输出,明确教学目的、力求话语真实,提高语言能力、确保内容真实。  相似文献   

14.
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话语既具有组织教学的功能,也是学生重要的语言输入。无论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语言,还是作为语言输入,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都应该尽可能具有真实性。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真实性可以从情景真实性、语言真实性和内容真实性三个角度去考察。  相似文献   

15.
《圣经》中关于伊甸园的故事是人类自身觉醒的隐喻。自此,人便有了理性。在理性引导下,西方人对美的探讨便长期依附于哲学,求‘真’便成了对美的本质的唯一指归,犹如中国古人把美依附于善一样。但是,当“真”被证明为虚妄时,美的本质便成了让人不可信赖的东西,于是,西方美学便陷入了困境,怎样才能使美得到拯救,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escribes 3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es common in many urban and rural Ojibwe communities, as well as the ideologies of endangerment that drive and sustain them. Drawing from collaborative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work with teachers, learners, and community leaders, we analyze some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s that lead to the common mismatch between language learner goals and expectation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outcomes of language learning, on the other. We outline how these 3 approaches to language learning relate to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place-based notions of authenticity as well as to current finding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e then profile 2 speakers who have learned Ojibwe successfully as adults to illustrate how their success was possible largely because they were able to engage with the Ojibwe language in interactive ways that run counter to common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es. We suggest that for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efforts, and individual learners, to experience higher levels of success, greater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how ideologies of endangerment impact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