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俄罗斯教科院喀山职业教育与心理研究院之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派出的以高宝立研究员为团长的教育访问考察团,于2007年9月17-28日对俄罗斯的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和教育科研等进行了考察。出访期间,考察团先后访问了俄罗斯教科院、喀山职业教育与心理研究院、喀山大学、埃拉布格师范大学、喀山市第三十九中学和第二中学、喀山市儿童活动中心、埃拉布格文科学校、圣彼得堡传统文化艺术学校、圣彼得堡一六一中学、戈日烈瓷器厂和戈日烈工艺学院等;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教科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一1996年5月13日,吉林省教科院副院长袁韶莹研究员在北京会见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秘书长涅恰耶夫·尼古拉耶维奇院士,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的前身是苏联教育科学院,是根据叶利钦总统的命令于1...  相似文献   

3.
方晓东  姜晓燕 《教育史研究》2005,(4):96-96,F0003
应俄罗斯教科院职业教育与心理研究所的邀请,以田慧生副所长为团长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代表团一行8人于9月18日至30日对俄罗斯进行了教育考察访问。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之初,国内外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改制是一种进步,俄罗斯将回到"历史发展的主干道".15年后的今天,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俄罗斯大多数人包括学者的认同.在他们看来,苏联的解体是一种倒退,它使俄罗斯走上了反现代化、去工业化的道路.在今天的俄罗斯,认为苏联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改革的人比主张按照资本主义方式改革的人多得多.他们从苏联解体中得出的主要教训是,"俄罗斯应该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5.
<正>■:曹老师,你好!上世纪五十年代你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留学五年,毕业时获得了优秀文凭。毕业回国后,与一些苏联同学依然保持着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你有机会多次出访苏联/俄罗斯,其中1990-1991年的一次,在苏联逗留了近十个月。可见你对苏联/俄罗斯的社会状况是相当了解的,有许多亲闻亲见的第一手观感和资料。所以今天特地想约你谈谈你在不同时期在苏联/俄罗斯见到的实际情况,还可以作个比较,看看苏联/俄罗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教育在苏联时期曾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苏联教育在没有任何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第一次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20世纪上半叶,苏联已成为普遍消除文盲的国家,第一个步入宇宙太空,在基础科学的所有领域达到了领先的地位,大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然而近十几年由于俄罗斯激进的制度转型,使与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俄罗斯教育遭受了巨大损失并出现严重倒退。本文试图依据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背景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宏观上把握其走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教育社会学在苏联之前的俄罗斯已经出现了萌芽,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的苏联时期。教育社会学在当时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由于受到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会学被禁止研究,教育社会学也从此失去了十年发展机遇。苏联解体后,教育社会学在俄罗斯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俄罗斯正在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随着教育的大发展,教育社会学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8.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在俄罗斯帝国的国土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自1925年~1940年有10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加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联共15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土基本定型,1990年3月11日~1991年12月16日,除俄罗斯以外的14个加盟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散。目前很多场合人们都将苏联称为“前苏联”,这种提法大可商榷。始成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奥匈帝国…  相似文献   

9.
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中小学外语课程的设置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界已开始全面审视当时的教育体制,并着手进行教育的全面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改革的步子大大加快,迅速从单一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过渡到可供选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赵雪 《华章》2013,(15)
自苏联时期起,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991年苏联解体后,其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从而导致高等教育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变化。现如今,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俄罗斯于2003年加入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这标志着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制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将从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前后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可以分为三大块,即白银时代的文学、具有74年历史的苏联文学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俄罗斯文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92年,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飘然降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再存在了.伴随着俄国革命而诞生的苏联文学,是否也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失去它原有的名称和艺术价值呢?的确,今后在俄罗斯土地上所出现的诗歌、小说、戏剧,不能再以苏联文学而名之了.近年来有的研究者提出一个“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概念.按照提出者的意思,这个概念不仅涵盖苏联作家的创作,而且也包含那些流亡国外、在国外创作的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但是这两部分作家,无论思想倾向,还是艺术风格,都有质的不同.苏联解体前后,在国外写作的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回返俄罗斯,形成了国内外俄罗斯作家的创作大汇合的局面.用“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这样一个笼统概念来涵盖这种大汇合的现象,未尝不可,但是用它来替代“苏联文学”这个概念就不尽恰当了.苏联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它不仅具有地域的和时间的含义,而且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独树一帜的美学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概念.本文试就其认识价值.审美意义和创作方法来阐述其作为独立概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走向大学自治——俄罗斯扩大高等学校自主权的改革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被学者普遍认为是高度集权型的典型代表。而苏联解体以后,其继承国俄罗斯在政府和大学的关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扩大大学自主权的实践成为当今俄罗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之一。本文介绍并评析了俄罗斯近20年来扩大大学自主权的动因、改革实践和改革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俄罗斯广大社会阶层提出反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绝非偶然,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变化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俄罗斯现实社会危机的深刻反映。反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是为了更科学地评价历史,而不是意味着要回到过去。  相似文献   

15.
新俄罗斯文学非严格的理论概念.它是指苏联文化解构到普京执政时代的历史语境之中产生的俄罗斯文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在叙事视角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自进入90年代以来,俄罗斯哲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深化过程,各种思潮多元杂呈,无比复杂,演化的基础,是俄罗斯社会的发展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心理的变化。本文将从考察俄罗斯社会发展入手,对90年代俄罗斯哲学的发展及其基本趋向加以分析探讨。一、社会转折历史进入90年代,苏联的社会发展开始了一场重大的转折。由于戈尔巴乔夫把民主化公开性作为改革的基本方针,自1987年起,苏联兴起了一股“历史反思”热潮。反映十月革命后七十年历史中苏共的失误以及苏联社会生活阴暗面的宣传,充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教学和学术活动也往往变成对…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为纪念苏联新哲学运动50周年而作。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场思想解放运动中,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俄罗斯(苏联)科学哲学。而以苏联解体和苏联哲学的终结为界,又可以把俄罗斯(苏联)科学哲学划分为两种研究范式:逻辑-认识论范式和社会-文化论范式。这种范式转换既是俄罗斯(苏联)科学哲学学科内部逻辑演变的结果,也是与西方科学哲学趋同演化的结果。在社会文化的历史背景之下分析科学活动,把科学哲学研究与科学社会学或科学元勘结合起来,是俄罗斯新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苏联和俄罗斯的社会政治变迁为背景,对其意识形态教育的特征进行概述,通过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分析,以期找到当前俄罗斯意识形态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教育在苏联时期曾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苏联教育在没有任何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第一次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20世纪上半叶,苏联已成为普遍消除文盲的国家,第一个步入宇宙太空,在基础科学的所有领域达到了领先的地位,大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然而近十几年由于俄罗斯激进的制度转型,使与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俄罗斯教育遭受了巨大损失并出现严重倒退。  相似文献   

20.
世纪初俄罗斯帝国的解体和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具有内在的历史联系。苏联的筹建过程展示了苏俄领导层从世界革命意义上的国家观向重建大俄罗斯国家目标的演变轨迹及其间表现的两种观念的分歧和斗争。斯大林为代表的大俄罗斯主义政策取向的胜利确定了苏联国家体制的属性,这种与俄罗斯帝国结构类似的国家体制既是中央集权制与超国家联合体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苏联难以走出帝国政治的怪圈,最终在政治体制和国家体制的联动性变革中重蹈俄罗斯帝国覆辙的根本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