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用我们的纪录片到世界上发言主讲:宋继昌访谈:刘敬东刘:现在有一些创作者一味地将眼睛盯在边远的贫困的地区,或少数民族的生活。在纪录片的题材选择上给人以猎奇的感觉,对此你怎么看?宋:题材上的猎奇有一定的合理性。人的本性很多是在一些异常状态下才得以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2.
“艺术创作研究”栏目刊载了三篇关于电视纪录片地文章。谢勤亮的文章《纪录片的重新定位》认为,中国纪录片只要以市场准星重新进行定位,就有望成为电视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西部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富矿,有内容和形式上,西部纪录片正进行着多样化的创作实践。高力的文章《从西部文化资源看西部纪录片的未来空间》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蔡凯如的文章《兽的“人化”与人的“兽化”──试析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伦理价值观》则是对荣获2001年四川国际艺术节“金熊猫奖”长纪录片、导演、创意和音效四项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也是艺术片的种类,是要给观众看的。当纪录片作者和部分DV爱好者把纪录片做得越来越纪实化的时候,他们发现纪录片的“可视性”非常重要。于是纪录片有没有“看点”成为近年来业内人士议论的话题。有“看点”的故事,才会有“播点”;有“播点”,才会有“卖点”。人物本身有看点纪录片有没有看点,与选择被拍人物有很大关系。我们都知道,一部纪录片是否好看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拍摄环境、画面构图、音乐音响、制作精良等等。如果选拍的人物很有特性,很适合画面表现,或者被摄者很愿意在镜头面前表现自己,那么这部纪录片…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纪录片”,顾名思义显然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就内容而言,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属学术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等同,而与一般纪录片有异。从表述形式来看,人类学纪录片则又是鲜活的、形象的,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的表述方式完全不同,而与一般纪录片相同。  相似文献   

5.
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家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同样,纪录片工作的使命就是将真实生命表达于纪录片这一特殊形式之中。但要使纪录片具有美学品位,仅仅从一般意义上做到“真实”恐怕还是不够的,纪录片要调动各种表现手段。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有自己要达到的意图和目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要表达的目的,在调动电视技术手法的同时,也要调动艺术手法。一部纪录片的技术手法与艺术手法都运用得当了,才谈得上审美。这里我想来着重谈谈纪录片中的“动”与“静”。  相似文献   

6.
冷凇 《声屏世界》2004,(10):55-56
自纪录片诞生之日起,便有流派与定义之争,经常可以在英国和西方的专业杂志上看到不同大学的纪录片研究学者,为了某一部作品是否划入纪录片范畴,或者到底划入哪一类纪录片范畴而争论得头破血流。纪录片形式传人中国之后又在流派定义之争的基础上,附加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之争,大大小小的纪录片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唇舌之战似乎也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其实,西方电视传媒本是没有专题片一说的.专题片可以说是中国国情下的特殊产物,讨论其界定的意义似乎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如果集中精力对比讨论一下中西方纪录片的几种特殊形式及其特点,也许会对我们今后的创作给予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谢金华 《新闻传播》2014,(2):198-199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一些媒体为追逐受众,想尽办法制造轰动、博得眼球,然而这样一味只顾渲染煽情和猎奇的做法,势必会出现传播弊端,会使新闻媒体日渐陷入庸俗新闻的怪圈。最近,一起发生在重庆的女童摔婴案件,本没有多大传播意义,竟然引来全国各类媒体的转载、报道,这恰恰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新闻渲染煽情和猎奇化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8.
李艺 《新闻知识》2005,(5):27-30
娱乐,在今日中国,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不仅纯娱乐休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大幅上升,而且新闻与娱乐之间的距离变得日益模糊。而什么内容最具娱乐性?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金钱、爱情、性、暴力事件、花边新闻等,只要与女性沾边儿的软性内容,无疑首当其冲。纵观2004年大行其道的娱乐新闻,更是把“女性”当成了新闻的“卖点”,女性成了被调侃、猎奇的对象。似乎只有在“与娱乐相关的新闻”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多的“女”性——女明星、女大学生,女白领,  相似文献   

9.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也是艺术片的种类,是要给观众看的。当纪录片作者和部分DV爱好者把纪录片做得越来越纪实化的时候,他们发现纪录片的“可视性”非常重要。于是纪录片有没有“看点”成为近年来业内人士议论的话题。有“看点”的故事.才会有“播点”;有“播点”,才会有“卖点”。  相似文献   

11.
一、纪录片的客观性符合自然类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接触到各类各样的介绍自然科学的电视节目,就比较熟悉的而言,有美国的discovery系列《动物星球》和中央电视台环球频道的《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而这些以自然为题材的名节目都无一例外的采取了“纪录片”这一特定的形式。作为思想宣传主流的影视媒体为何要以纪录片这一特殊的形式来表现“自然”这一特定主题呢?  相似文献   

12.
以真实性作为追求目标,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在价值取向上自从它的诞生开始,就烙上了“人主义”的印记。现在大家一致公认的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它完成于1922年,记述了一个叫“纳努克”的爱斯基摩人,它是一部通过个人命运的形式,表现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现实生活面貌的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的历史普遍认为始于1991年的系列片《望长城》,也有的人认为独立制片人吴光1990年的作品《流浪北京》是一个里程碑。中国纪录片已走过了十年的探索历程,自从它的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就带有非常鲜明的人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人类生存之镜──论纪录片的本体理论与美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实践的需要程度。“纪实不是真实”命题的提出,实际上已经构成对真实是纪录片本质属性的挑战。纪录片不同于新闻,后者强调真实的基础是一个大众共享的价值标准,而纪录片的真实必须经过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镜头对生活的介入所造成的“破坏”这双重改变;并且它关心的并不是事件,而是事件中人和人性的展开。它又不同于虚构的文学,后者提供一种自居和肾冷的白日梦;而纪录片的真人真事则破坏了这种幻觉,它要求理性的参与,实际上它提供的是人类自我生存的镜子,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富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文体形式。对纪录片的研究,应该从客观现实、编导、摄影镜头、观众这几个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方面进行立体的建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上打破传统的惯性,都会带来美学观念上的革命。在此基础之上,纪录片将实现“诗”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马英华 《现代传播》2001,(3):134-135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的纪录片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手法运用上,还是在观念上,都已有长足发展。中国的一些优秀纪录片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受到专家和普通人的喜爱,不仅为全人类提供了丰盛的精神食粮,而且从理论方面也推进了人们对这种电视艺术形式的理解和认识。时至今日,借用中国纪录片人陈虹的话说,“中国纪录片的补课应该结束了”,在世纪交替的时候,中国的纪录片也迎来了它的转型期。 然而,在没有更先进的理论指导的情况下,中国纪录片究竞该往何处去,是一直困扰中国纪录片理论界和制作人的挥之不去的重要课题。受纪录片《江…  相似文献   

15.
马秀兰  周丽 《新闻世界》2024,(3):101-103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活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为例,探析其共情传播策略。从共情传播意义看,“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能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偏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共情传播条件看,《美美与共》具备“情境:环境条件”“内容:情感条件”“方式:身体共在”三个条件;从共情传播策略看,该纪录片通过“自我”与“他者”双重讲述加强角色认同,通过符号互动,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网状化叙事,构建集体记忆等策略,实现共情传播。  相似文献   

16.
冷凇 《声屏世界》2010,(2):19-20
冷凇:约翰娜女士,您好!2009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您作为评委参会。2008年您来过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观看了数以百计的中国精品纪录片.此届您也看了差不多100部最经典的全国优秀纪录片.给您留下什么印象?您认为与2008年相比有何变化?约翰娜:首先的印象是中国的纪录片在坚持多元化发展。我欣喜地发现,中国纪录片在艺术把握能力上更加“自由”了,许多纪录片的社会批评和批判意识更强了。  相似文献   

17.
“一”和“二”近来,不知什么原因,对油画产生了兴趣。朋友的几幅油画习作,久看不厌,真有几分陶醉。然而,最让人费心也最给人以思考的莫过于为画选框的过程了。其中确有一番周折和思绪。这里只将思绪的过程和结果记录如厂:从表面上看,画是框的内容,框是画的形式,以致人们很容易将画视为“主”,将框视为“宾”,似乎没有人为欣赏框而将画框悬挂起来。一般人总是为画做框,为画选框。凭框作画自然也有,只是出于特殊目的而为之。按照传统的观念讲,前者可解释为内容决定形式,后者可理解为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决定内容,即使画不好…  相似文献   

18.
现在,当我们谈论法制类新闻的时候,我们真正关切的是什么?是新闻还是法制或是法治,还是猎奇还是获知?被娱乐化的法制新闻往往在具有娱乐价值的兴奋点上下功夫。强调案件的故事性、情节性、猎奇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追求或恐怖、或奇异的感官娱乐体验。  相似文献   

19.
现代西方纪录片思潮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诞生于西方,发展至今,纪录片走过了一条从无声到有声,从简单的画面加解说到声画合一、手法多样、风格万千的道路.西方的纪录片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分为多种流派.从业人员在有些问题上意见一致,在另些问题上又各执一端、分歧很大.本文提供的一些观点可能有悻于我国纪录片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看法和“定论”,一些西方观点也不免片面,更不是完全合乎我们的国情.但是,了解一下西方人的想法也不无好处。纪录片和人类学美国有些学者(如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影视系艾拉·阿布拉姆斯博士InR。IRrtHBHHMS)把人类学与纪录片相…  相似文献   

20.
《雨果的假期》作为纪录片导演顾桃的"鄂温克三部曲"之一,打破对少数民族的猎奇,而以柳霞和雨果这对母子为视角透视鄂温克族的未来图景。该片在2011年山形纪录片电影节获得小川绅介奖,它打动亚洲纪录片评审的艺术性和纪录理念,值得人类学纪录片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