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晚明沈自徵的杂剧《簪花髻》,通过对嘉靖年间杨慎在流放云南时期放浪形骸、嬉笑怒骂的描写,抒发了包括作者在内的晚明士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彷徨与苦闷。剧中言行不无夸张的杨慎形象,既是某种程度上的历史真实,又投射着包括作者在内的晚明江南文人自身的影像,代表着江南士风在该历史阶段的演进状况。  相似文献   

2.
作为著述之富为明代第一的杨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秉承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对杨慎典籍的校勘整理;二是对杨慎诗学和文学创作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对杨慎俗文学的研究成绩较大;三是对杨慎学术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包括杨慎哲学、考据学和古音学。  相似文献   

3.
近一百年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上。这一时期杨慎文学研究可以看做是明清时期杨慎文学研究的余绪,虽然有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大都未能摆脱前人的藩篱。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对杨慎的研究愈来愈全面。其中50—70年代杨慎研究相对沉寂,从70年代末开始杨慎研究逐渐得热起来,特别是80年代可以说是杨慎研究的一个高峰期,进入90年代以来杨慎研究方兴未艾。本文从生平与著述整理、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及理论、古音学与修辞学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杨慎研究加以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杨慎簪花是中国古代男子簪花现象中影响最大的事件,后世学者对这一事件有各种形式的关注与讨论。通过分析杨慎的著作,结合杨慎簪花的史实,认为杨慎簪花是对这一文化现象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5.
雅、俗之辨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争议不休的话题。作为历代以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俗文学不仅发轫于平民百姓的日用起居,而且反过来深深影响了知识精英的理论思维与创作实践。明代以学问名世的杨慎除了在经史诗文、音韵训诂、金石书画等雅文学领域成就显著外,还以满腔热忱积极投身于俗文学的整理和创作。全面考述杨慎俗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并对明清以来杨慎俗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历时性述评。将有助于还原杨慎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实际状况,对杨慎俗文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亦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杨慎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对于"诗圣"这一美誉,历代学人多认为其特指的对象是杜甫。明代杨慎却将"诗圣"的桂冠戴在李白头上,显示出扬李抑杜的诗学倾向。究其根因:一、杨慎和李白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二、李白的诗歌更能符合杨慎含蓄蕴藉和诗以道性情的诗歌美学;三、比之杜甫的苦吟,李白敏捷的才思更能让才气横溢的杨慎折服;四、比起杜甫诗的偏枯,杨慎更欣赏李白流畅的诗风。杨慎的观点为文学史上的"诗圣"说,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7.
贬戍滇云使杨慎对故乡风物、亲友故旧产生了深深的思念,而这些思念中又充满着杨慎强烈的贬谪情绪,使思乡词成为杨慎词作中最为哀婉动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丹铅总录》是明代文献学家杨慎的一部杂考笔记汇编。本文论述了杨慎的文献学思想和方法。杨慎的文献学思想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充满着辩证法的思维;杨慎在运用文献考证研究的方法上,不仅能吸取前人之长,而且在重视子部、俗文学与金石方志等资料方面独有建树。  相似文献   

9.
刘单单 《文教资料》2010,(25):30-32
杨慎曲是杨慎语言的反映,我们通过对杨慎曲的用韵研究可以较为真实地揭示杨慎语音的实际。杨慎曲中入声韵尾字出现甚少,大多与舒声韵尾相混押。经分析,在杨慎的时音里入声韵已经完全消失,并且消失后并没有在音节的末尾保留一个喉塞音[-?],并不是作为一个入声调类存在。  相似文献   

10.
从异乡观和故乡观可分开来说,杨慎的异乡观与苏轼同多异少,都走过由排斥、亲近、发现优点、天教异乡看美景到暂时故乡化的思维进程,只是苏轼走向了更彻底的异乡"前生"化,而杨慎只做到第二故乡化——"并州故乡"。但两人的故乡观差别极大,只在最低的故乡具化上相同,且杨慎似更突出,然在故乡泛化、意念化和故乡"寄生"化上,杨慎则无表现。苏轼旷达,杨慎沉重。其原因是政治上杨慎被永远充军,回乡是最后诉求,其"并州故乡"观,实质是政治道德的归隐态度,而苏轼被贬谪,回乡不是唯一出路;对待人生,苏轼佛、道兼用,"寓""寄"于物,杨慎坚守儒家人格,拘泥执著。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杨慎批点《文心雕龙》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笔者从文思论角度对杨慎批点《文心雕龙》中的几处圈点及评语做出了探本清源的研究。杨慎认为创作主体既要学识渊博,又要才华横溢;创作构思时,要投入真情;形之于手时,要贵乎自然。在文末,笔者探测了杨慎批点《文心雕龙》中五种颜色圈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从异乡观和故乡观分开来说,杨慎的异乡观走过了由排斥、亲近、发现优点、天教异乡看美景到"并州故乡"化的思维进程,而故乡观只在怀念故乡的具化上有突出表现.分析杨慎故乡观沉重的原因,一是在处境上他被永远充军,回乡成为最后诉求;二是人格上趋向于坚毅执着的儒家人格.其"并州故乡"观的实质,是一种对既有的政治道德规范表示抗拒的类似归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杨慎卒年讨论,在全国引起一定反响;但限于材料未取得突破。新世纪初有重要材料发现,讨论得以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14.
杨慎的卒年卒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展讨论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文海》中杨慎墓志铭等资料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卒于昆明高寓所,终于使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获得了解决。  相似文献   

15.
杨慎之到云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贬谪、从军、旅行,而是改变户籍、罚作军役的永远充军烟瘴。杨慎的充军心态可分为4个时期:渴望再起、悲歌淋漓、东西漂泊、悲愤郁怒。而每一时期都有相应的文学表现,这是杨慎发出的中国文学史上凄凉哀怨、沉痛悲愤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清代殊卷集成>嵩申会卷为基本线索,并结合大量的个人传记材料而成,论述了清代八旗科举世家在清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嵩中家族是清代八旗中著名的科举世家,嵩中家族在文化方面的成就是翻经译史,著书立说;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是施政利民,廉洁奉公.  相似文献   

17.
沈有鼎著的《墨经的逻辑学》对《墨经》研究方法独具特色。本文从沈有鼎的学术背景出发,对沈有鼎用比较研究方法、文本考辩与义理研究相结合、现代逻辑方法研究《墨经》进行了论述,并对沈有鼎研究《墨经》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岑参《白雪歌》“天山路“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乌鲁木齐周边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对岑参《白雪歌》中“天山路”提出新的看法。并据此提出,《白雪歌》中描述的轮台城的具体方位应在今天新疆米泉市古牧地古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沈兼士文字起源于语言和绘画的二元说,评析了后起文字学家对沈说的批评,论述了沈说的科学性及其在中国文字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许慎的《说文解字》蕴涵了很深的宇宙全息思想,这可以从他关于文字创制的思想、540部首的建立、始一终亥的排次等方面去认识。对于许慎的宇宙全息思想,我们得出初步结论为:第一,观象别异:精神对物质的全息重演;第二,部首的建立:宇宙结构模式的全息重演;第三,始一终亥:宇宙生成演化的全息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