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曲杂剧创作的最辉煌的时代在元代,因成就杰出而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学,而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元杂剧赢得了很高的声名。本通过对元杂剧女性形象的抽样分析,揭示出元杂剧女性形象对前代学形象的超越以及形成元杂剧女性形象性格特征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欲就名"贯穿吴起一生,其对名的追求实质是对人的自我意志的坚持与人的价值实现;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的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扬。这种精神不仅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架构的体现,同时也是司马迁主体意志的在吴起身上的投射。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十分突出,可以说是元杂剧艺术成熟的一个标志。本文对元杂剧中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类和评析,指出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广泛与深刻的现实意义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才子佳人戏中佳人形象主要分为闺阁少女、青楼妓女两种类型,众多论者认为两种佳人形象除了身份标注,并无实质区别。文章以《元曲选》中才子佳人戏为考察对象,比较闺阁少女和青楼妓女两种佳人形象内涵的异同。文章认为,两种佳人形象之才貌、情及对爱情的追求有相似的一面,但由于佳人身份的不同带来了性格、主动性的差异,导致了情节发展的不同。元杂剧中佳人形象之"同"是元代社会两种民族文化观念冲突、交融的结果,佳人形象之"异"是剧作家不同的创作心理所造就的。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重抒情,而忽略情节结构,这种观点只抓住了元剧结构的主流,并未反映其全貌.事实上,元杂剧在情节结构上并不都是写意性的,而是"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等剧印证了"写实"也是元杂剧的一种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6.
戏曲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观众,元杂剧的较多作品在这方面的创作都是成功的。而女性形象的塑造,无沦质量还是数量,都较以往各代丰富。研究元杂剧,其女性形象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元杂剧女性形象所达到的高度被认为是元杂剧作家最为超越的精神高度,代表了元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7.
指出元杂剧有13部作品描写了货郎形象,其形象重利、计较、勤劳、善良,富有冒险精神。论述在元杂剧中,对货郎贩货、传信、叫卖、被害情况的描写,反映了元代的都市情况、通讯状况、市场特点和旅行设施情况。阐述这些货郎形象的塑造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丰富了元杂剧中的人物群像。  相似文献   

8.
现存元杂剧中有七部作品明确提到了"指腹为婚"。"指腹为婚"由男女双方及其家长这些元素共同构成,然而"指腹为婚"剧中这些关键人物对婚约态度不一,这是有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传统的礼教思想等原因的。元杂剧作家集中选择"指腹为婚"这种情节模式有多方面原因。这种情节模式对明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元代之前的李逵形象描写太不突出,只是个符号,元杂剧时代大量的水浒戏诞生,李逵形象迅速丰富起来,成为莽细兼备,粗雅合一的喜剧性绿林英雄,个性多样,甚至相互矛盾。李逵作为人物形象不是线性发展的人物,而是随着时代感而突兀变化的人物形象,是带有时代烙印的角色,元杂剧的李逵是"元代的李逵"。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93):24-25
母亲形象是元杂剧中丰富多彩人物形象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批量涌现始于元杂剧,从宏观视角看,母亲这一群像的繁盛对元代文学、明清通俗文学乃至戏剧文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曾经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过一篇未署名的批评文章《青年之堕落》,对清末出版的一本"淫书"《吾妻镜》大肆挞伐。该批评随后激起很多读者的反响,他们从不同角度回应梁启超,指出其批评中的武断、轻率与自相矛盾之处,激进的《大陆报》甚至进而攻击梁启超人格。由此可反映出梁启超在清末知识界的广泛影响,一言一行都会引起读者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李婧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2):68-70,98
通过对庄子的“齐物论”含义争论的分析,指出庄子的用意在于“使万物齐”而不是“齐各家之言论”,认为《齐物论》中所指的世俗世界是“有分别”的世界,而庄子则致力于破除这种分别;在庄子的视野中,“物化”的境界是介于“有分别”的凡俗世界和“道通为一”的境界之间的。  相似文献   

13.
吴昌硕“画气不画形”的绘画美学思想虽然突破了明清复古派文人画柔媚的审美趣味,但同时剥落和舍弃了文人画“韵”、“逸”等审美品格,将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导向显露和霸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主体审美意识的角度,综合考察了大漠诗人吴修纲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的自由意识、家园意识和忧患意识,同时将三者置放于文化透视与心理分析的宏阔视野上进行打量,借以追踪和探究了诗人独特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5.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现行全国高校通用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其第六编"元代文学"部分<白朴和〈梧桐雨〉>说<梧桐雨>第二折是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乞巧排宴的,其实古今各种版本的<梧桐雨>第二折均无"乞巧排宴"的情节,这个情节应在第一折.另外,这本<中国文学史>还说<梧桐雨>的转折点是在第三折,其实应在第二折.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自新"门周处一段文字中,有"乃入吴寻二陆"(晏殊本)和"乃自吴寻二陆"(王先谦本)的分歧.认为晏殊本合理可取.  相似文献   

17.
对屈原《九章·涉江》中的“齐吴榜”,历来解释不一。文章通过考稽相关古籍资料,并对前贤已有之说斟酌分析,辨其是非,作出了不完全同于前人的解释,认为“齐吴榜”的意思是:众人齐声吆喝,一同划船。  相似文献   

18.
张说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代文坛宗主。其《苏摩遮》五首虽为应制诗,却生动再现了西域乞寒舞在中原的演出盛况。诗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和民族心理,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9.
吴芳吉是现代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新诗”诗人,作为良师而益友的“学衡派”学者吴宓,对其在生活上进行无私的帮助和文学上细心的指导。吴芳吉应吴宓之请创办《湘君》杂志,与《学衡》“精神同”,当然“旨趣”各异,包括刊物的内容、风格、目的各有所重,且吴芳吉是《学衡》重要的撰稿人之一。以二杂志为媒介,两人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游:“矫正伪新派文学之失”;以丰硕的文学创作对“新诗”进行探讨;文学批评的“相互琢磨,斯得其正”。  相似文献   

20.
吴语方言作为吴文化的重要载体,代代相传,见证了吴地社会、历史和民族的发展和流变。吴歌地方色彩的研究必须与吴语方言的研究相结合才能揭示其真正的内涵。吴歌的地方色彩是汉族民歌基本风格与吴歌地域风格特征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