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名誉权法律保护存在着死者名誉利益保护与商业化利用的冲突。在死者名誉权保护方面,立法应将死者名誉权规定为名誉权的特殊类型,以明确死者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同时完善关于死者名誉权保护的诉讼主体、期限的设定是完善我国死者名誉权的保护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关于侵害死者名誉(权)、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认定、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责任承担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依法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是社会利益和公民自身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关侵犯死者名誉的案例时有发生,虽然对于死者名誉需要保护这一点少有异议,但有关保护死者名誉的理论根据却众说纷纭.死者名誉利益的保护和民事权利能力的关系,是首要的且无可回避的问题.保护死者名誉利益而不是权利的提法与民事权利能力理论和其他基本民事制度存在逻辑矛盾.笔者同意名誉权说并提出其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于死者名誉之侵犯属于对其名誉权侵犯抑或对其名誉利益之侵犯,虽存争议,但立足权益保护角度,应该承认死者之名誉权并允许特定主体对侵犯死者名誉权者提起侵权之诉,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以全面保护死者之名誉权,但同时要铪予必要的限制,以求与其他权益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5.
名誉权简析     
自我国《民法通则》出台之后,学者们对名誉权的内容作了深入的探讨,但是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和侵权行为方式的增多,名誉权案件呈现上升趋势,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的合法权益,应采用广义的名誉权概念,对死者名誉的保护采取认肯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法学界在死者是否享有人身权(乃至是否享有主体资格)的问题上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中,"近亲属权利保护说"最具逻辑上的说服力和实际上的可操作性.无独有偶,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诸国,在关于保护和利用死者(生前)形象所涉及的"死者形象权(或死者人格权)"问题上,也存在着死者是否享有权利的争论."近亲属利益保护说"以及相应的平衡相关法律主体(不包括死者)之利益的思想是我们在分析"死者形象权(或死者人格权)"问题时应坚持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文化娱乐传媒业的高速发展,姓名、肖像等人格权在被商业利用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与此同时,不法商家的人格权侵权行为也日益泛滥,人格权财产利益纠纷时有发生,在多数案件中权利被侵害者是活着的自然人,他们可以亲自或委托代理人提起诉讼。但是,如果死者的人格权被擅自使用,那么死者的人格权财产利益能否得到保护,谁来提起诉讼即权益主体是谁、此种权益可否继承、权利保护的期限如何确定等问题,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难题,因此,建立和完善死者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民法保护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名誉侵权案件逐渐增多,但《民法通则》对名誉权的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因而有必要在理论上解决名誉权的有关问题诸如名誉和名誉权的概念、名誉侵权行为、民法保护的方式等,作为司法实践的参考以补救名誉权立法的缺陷。本文试就这些问题略抒已见。 一、名誉和名誉权 名誉是社会对某一特定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综合评价。名誉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有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9.
学生名誉作为学生品行、思想、道德、生活、作用、才干等方面所获得的社会评价,高校在管理中要予以重视与保护。通过司法案例的解读,探究高校管理中学生名誉权的概念以及名誉侵权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特征和成因。在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时代背景下,管理法治化要求高校从管理理念上坚持"民主法治、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的法律意识,同时建立正当程序规则以及完善相关实体机制等来实现教学教育秩序和学生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民事主体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行为人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坏池民事主体的名誉,并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则构成对民事主体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人对此应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时代,声誉越来越成为高校之间竞争与高校评价的关键因素。已有的高校社会声誉评价侧重主观的定性评价。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定量评价方法,以高校社会声誉内涵为基点,从高校社会声誉生成机制出发,构建一套量化测度高校社会声誉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104所公办本科院校为实例,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韩中大学学生择校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韩国十多所著名大学在校生、毕业生、在韩国大学工作和学习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从大学的声誉、就业、兴趣等方面分析影响韩、中大学学生选择大学因素,剖析不同被试之间的选择差异,并解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现代大学的竞争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公众认知的声誉竞争,良好的声誉管理成为现代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发展中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价值网络的视角分析了高校声誉管理中的三个层次和维度,并提出加强声誉管理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社会声誉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基于文献综述可知,大学社会声誉的评价、效应、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是该领域的中心议题。近年来,从利益相关者互动、品牌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等视角展开的过程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国外研究进展启示国内学术界亟需通过系统探索并结合本土情境,加强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机理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民法学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新闻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表现的简述,重点分析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最后从几个大的角度探讨如何预防新闻侵害名誉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职业声望最新的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认为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为:教师职业声望正在逐步提高;教师群体内部的职业声望有差异;教师职业声望的自我认同低于社会认同。进而分析了它们的形成原因,以便揭示教师职业声望背后所反映的教师群体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对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与《唐代文学史》等都认为李杜并称是在唐元和年间。依据李、杜诗集和《全唐诗》等可见 ,杜甫生前已为时所重 ,李杜时代已称李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日益深入到我们生活之中,网络名誉侵权现象开始出现。与传统名誉侵权相比,它具有很多新的特点,本文在结合传统名誉侵权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认定网络名誉侵权的民事责任,以及这种民事责任的适用方式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高校的声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改革引发了教育领域的竞争,尤其是高校扩招与教育战略的转移,使我国教育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的竞争也由初期的数量、规模竞争逐步转入深层次的声誉竞争。因此,加强新时期高校声誉的培养和维护,对增强我国高校的竞争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