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构建的理论大厦中,“社会”都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旨趣不仅仅在于解释社会,更重要的是改变社会,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始终作为其理论主线而存在;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更是旗帜鲜明地声称“社会”即其理论建构与公共实践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旨归。以“社会观”为核心视角,围绕“社会”的涵义、价值、变迁、解放四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做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比较,并从现实层面解释两者差异的生产,最后指出两者的理论共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中“人”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理论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扬弃。“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最根本的体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决定了“现实的人”的特性即主体性,其特点包括: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传统的学科门类不同,它并不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生活分门别类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而是在反思、批判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人之存在的总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其根本特征是总体性、革命性、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总体性特征是通过其学术研究与现实的社会实践的结合确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得以确立。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实现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欧洲大陆步入中国的上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发展,日趋灵活有效地解决中国社会实践的重大课题,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同时经历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尺度,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证明世界化维度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世界化相互交融,共同构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杂图景。实现理论和现实的融合、历史和未来的融合、坚持和发展的融合、中国视角和世界视角的融合,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世界化互动研究的四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确立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无论是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是对于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实,都是十分必要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2.坚持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脉相承;3.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做到:在研究视角上,坚持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入手而不是纯粹从概念入手;在理论形态上,坚持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代表的新的理论形态,而不是以传统形而上学为代表的旧的理论形态;在研究与表述方法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把握和弘扬基本精神上、放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上,而不能放在翻新词句和建构体系上,更不能用西方现代或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论甚至黑格尔的思维模式来诠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面向现实,以批判现实、认识现实、改造现实为主旨;面向人民群众,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己任;面向发展,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动态统一、与人民利益的动态统一.当前,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既是民族精神建设的需要、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也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需要:1.有利于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2.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奠定基础;3.有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4.有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5.有利于回答现当代西方思想家特别是哲学家的诘难;6.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  相似文献   

6.
仲红俐 《成人教育》2019,39(8):36-40
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教育的社会性。这是唯物史观视角下研究社区教育的理论出发点和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应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基于人的发展视角,基于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视角,基于现代教育的特征,探索更有效的社区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7.
对人的思考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力量对社会乃至世界发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从新的理论视角从立足个人、放眼世界和面向未来三个层面对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进行了阐释,探讨了以人为本对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启迪,说明现实的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继承和发展,从而提升"以人为本"思想的价值意义,更好地将其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实现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的社会理论是以社会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并以否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前提来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度阐发.对于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社会理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的.一重维度是以人与人交往所形成的现实社会来看待人以外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另一重维度是以无产阶级辩证性理论看待资产阶级直接性的社会理论.但是这种社会理论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其认识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9.
学科建设要为课程建设服务,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支持,课程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了用武之地.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的关键环节.如果从这一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是以理论思维的形式回答意识形态问题;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点回答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社会工程"视角的引入有助于扩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内容,调整理论联系实际的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要求任课教师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变和教材体系向授课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异化"理论的同时,提出了重要的"复归"理论。事实证明,复归理论同异化理论一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和解释人本质和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维度和视角。通过马克思对形形色色复归理论的批判,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复归理论的深刻性、严谨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自由本质复归"的共产主义,其实不存在固定的路径范式,这就是马克思声称的"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社会分工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是马克思用以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重要方法论,同时也是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枢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敲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大门的最有力的叩击。首先,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深入考察人类社会结构和系统描述社会历史进程的"切入点",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和新的出发点;其次,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形成的特有"视角",并借此科学地预见了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最后,社会分工是马克思考察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的基本方法论"支点",并找到了一条消灭异化和私有制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消灭分工。  相似文献   

12.
高兹作为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只有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但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已然分化,高兹立足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状况提出新工人阶级理论和反对资本主义的结构改革战略即劳工战略,用以实现他所构想的社会主叉.高兹的理论只是为了建立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坐标,并不具有社会模式和社会秩序特点,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一个开放的和不断发展的理论系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自觉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理论指导,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各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等团体和个人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其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含马克思主义者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和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五四运动后就开启了历史进程,并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诞生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工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时代特征对其加以创新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异化观。通过对卢卡奇、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哈贝马斯异化理论的简要梳理,有助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丰厚的人学意韵,站在马克思人学的视角对社会转型期人的异化问题做现实的考察与哲学的思考,进而剖析当代社会人的存在与异化的哲学源起。马克思的异化观对于当代社会人性的自觉与救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产生后,风险社会理论已日益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理论,对风险社会的研究也日益成为跨世纪、跨国界的显学。从基本构成来看,这一理论包含四个基本维度,为人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提供了独特而新颖的视角,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刻的时代价值,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挖掘借鉴马克思有关正义论说的理论资源:正义观念的社会历史现实性、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生态正义的阶级维度、理想社会的生态正义意蕴,主张从强调自然内在价值的生物平等主义走向社会公平正义、从分配性正义走向生产性正义、从正义规范设计走向生态对正义运动实践的倡扬。这种生态正义论关涉当今社会在环境问题上公平正义的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丰富扩展了马克思正义观的生态视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深层生态学是西方环境伦理学界提出的一个与浅层生态学相对应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之一。它强调不仅仅从人出发,而应该从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角度,把人—自然作为统一整体来认识、处理和解决生态问题。其理论宗旨是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种种失误及其背后的深层根源,目的在于寻找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及现代社会的合理构建。  相似文献   

20.
市场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流派,是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学者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理论。市场社会主义具有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它在探索市场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体现了和谐社会思想,其理论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社会公正、法治等观点蕴涵了和谐社会思想,它所追求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也反映了和谐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