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参考》2005,(1):27-28
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掺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问价钱上的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显然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相合。  相似文献   

2.
八月的成都,酷热难当。多年来为评书奔波忙碌的我,心情却得到了少有的放松和慰藉。在巴山蜀水,我获得了一份意外的惊喜——从民间对传统曲艺形式的尊重和喜爱,我重新看到了评书艺术的希望。成都之行,虽然短暂,我心头的隽永滋味却格外悠长。  相似文献   

3.
不知道何时我的生活停顿了,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却总感觉百无聊赖,好像丢失了自己,丢失了灵魂,丢失了一切。对着电脑傻笑的我,真的很傻,很无聊!一向最讨厌做无聊事情的人,但这一年多来,却一直在做着最无聊的事情,而且乐在其中。我是谁?我在干吗?我找不到以前的自己了!  相似文献   

4.
苏童 《图书馆杂志》2006,25(7):81-88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这儿来听我胡说八道。基本上,我是属于一个在书房里的作家,不常以这样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其实我挺紧张的。确定我今天讲的题目,有一段渊源。前不久,我在复旦大学参加一个中法文化交流,和一个法国作家探讨一些文学的问题的时候,那位作家突然冒出一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算什么东西!”这句话经过了翻译,仍然是法语,却让我很震惊。我想不是她出了问题,就是我出了问题。为什么对一部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的经典,一个法国作家如此贬低它,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却下意识地要维护它?我想其中涉及的不是不同国别的文学观,而是不同的写作者的文学观,她也许不用多谈她不喜欢的理由,我却有必要谈我喜欢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李辉 《网络传播》2010,(4):69-69
网购是一个时髦的玩意儿,虽已是十来年的老网民了,一直以来,我却从未想过也去试试水。此无他,只不过是囊中羞涩罢了。在深圳,像我这种收入水平,最多只能算是“城市贫民”了,可这却也并不等于我花起钱来一定会很小气——在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上,我恐怕比那些亿万富翁还要大方,还要疯狂;因为,我自打娘胎出来就是个不可救药的、不折不扣的“恋物癖”患者,而且明明知道自己的这种无止境、非理性的购物欲望是要不得的,甚至纯粹是一种浪费,然而,二十多年来,却从来没见得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6.
丰厚的馈赠     
刘峰 《视听界》2005,(6):83-84
我1984年步入江苏广播电视界。虚度20余载,始终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做《视听界》的编辑。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是在《视听界》这座营盘,我却一守到底。与《视听界》朝亲夕伴,我的美好年华,倏忽逝去,永不可追。《视听界》20岁了,它正年轻,我却两鬓霜雪,说话就要退休了。  相似文献   

7.
钱财狂     
我妈拨个电话和我闲聊,说起大学时代的一个男同学,出差路经我家,还礼数周到地去看了她。我妈一直在啧啧赞叹,你那些同学,不栖读书的时候在我家吃了那么多顿饭。我这却却一个劲地追问我妈,他带什么了?把你乐成这样?我妈不疑有他,一五一十地和我背清单。我在心里飞快地把它们一一折现,然后暗地里出一口大气:这下才好,终于赚回来了。这个同学临毕业  相似文献   

8.
在贫困地区汲取营养陈俊春节回乡探亲期间,我从南京到上海旅游,车子在沪宁高速公路上平稳地奔驰苏南的富庶尽收眼底。这曾经是我最熟悉而现在却无缘多见的江南水乡我贪婪地捕捉窗外匆匆闪过的美景,思绪却突然飞到了遥远的大西北。我在甘肃当农村记者转眼已经五年了,那...  相似文献   

9.
近视的苦恼     
我只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是,我的眼睛却偏偏过早地近视了。医生说是假性近视,可以治好。妈妈整天让我做眼力保健操,我却三下五除二地做完了。因此,我的视力慢慢地越变越坏。那次,我正在大街上走。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看,没有呀,后边的人我一个也不认识,我又往前走。突然,一个人在我的背上拍了一下。“唉,原来是你呀。”我说,“吓了我一跳。”“我叫你好几声,你向后看时看到了我,为什么你不理睬呢?”她问我。“我、我……”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谁让我这双不争气的眼近视了呢。还有一次,我…  相似文献   

10.
刊中报     
写稿三得一得:母亲笑母亲是个地道的农家妇女。虽只上过三天学,却特能侃。妈小时闹日本鬼子,家穷,就整天挎着烧饼篮子沿街叫卖。因常与读报人交往,于是总认为报纸上的东西是神圣的。如今,我当新闻干事,经常把发表的一些与家乡有关的文章寄回家。这时妈就更有了侃资,动不动“我的三儿子如何如何”。可我每次探家,妈却说我的文章“一般化”,并说“若我上学,准能写出好文章。”一次,她悄悄问我:‘咱B不能写妈一篇?”我点点头。后来,我写的《开朗的母亲》发表了,读给她听。没想到妈却板着脸道:“一激化,不深不细,不像我儿子…  相似文献   

11.
王佳 《军事记者》2005,(8):70-70
初学写稿,那是我刚刚进入部队时。凭借着对写作的热爱和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经常加班加点的写稿,往往是图快图多,对稿件的质量要求不是很严格,虽然开花很多,半年了却从来没有结果,而一个单位的战友却经常有稿件上报,而且他也经常性地和报社的编辑进行联系,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因为我不认识报社的人?有了这样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有时,人们戏称施密特是谷歌正式长大的孩子。我不认为他会喜欢这种称呼,但却认为这种比喻十分合适。很显然,谷歌有其长远的发展目前,而近期的目标却有点黑暗。鉴于谷歌有强大的资金链支持,我认为这并成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逃学乐     
《出版参考》2005,(1):29-29
离开私塾转入新式小学时,我学的总是学校以外的。到我出外自食其力时,又不曾在职务上学好过什么。二十岁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的逃学习惯。  相似文献   

14.
我爱忏悔     
“曾经有一个能让我日后悔恨交加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可是我却没有去珍惜,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愿意悔恨一万次”。  相似文献   

15.
相伴到永远     
那年冬天,因为上大学的失败和待业的无奈,我正感叹生活乏味,咀嚼命运的多舛,一位我敬重的长者、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休老军人拿着一张刊有我文章的《安阳日报》,不远从百里外的小城赶来,对我说:“孩子,好好生活,这是我送给你的新年礼物。”──一份《新闻与成才》杂志订阅单出现在我手中。那时候,我才刚满16岁,对缪斯女神却追求得如醉如痴。面对成堆的退稿信,我本处在多姿多彩的烂漫岁月却充满了与我那个年龄不相符的艰辛与少有的不自然的成熟。说不清为什么,在来年落雪的冬季,那12本鲜亮的杂志伴随我走进了军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金庸先生是我的老朋友。6年来,我采写了多篇有关金庸的独家报道,却没有做过系统的访谈。  相似文献   

17.
挫折容易使人灰心丧气,使人放弃理想和追求。但我却偏爱挫折,因为它使我奋起成才。记得我刚上初二那年,父亲得重病住院,昂贵的医疗费虽然把父亲的病治好了,但家中再也拿不出钱来供我读书了,我只好含泪离开校门。为了养家,我到处打工挣钱,等家境好些了,可想再回校园读书已不可能了。1988年,我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穿一身国防绿跨入军营,想靠从军来实现儿时的“军官梦”。经过在驻地夜校三年刻苦的学习,我信心十足地报考了陆军学院的指挥专业,梦想将来能当一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可结果却如同一盆凉水浇湿了头——我因军事训…  相似文献   

18.
以前.我也得过一些奖品.多属物质性的,在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且打心眼里喜欢的却极少。但有一件“奖品”却使我久久难忘。今年初,突然收到一封署有《新闻知识》字样的来信。打开一看.才知是《宝鸡日报》给我订了份《新闻知识》杂志,对我给党报投稿以示奖励。望着寥寥数语的附言.细读随信所寄的第一期《新闻知识》,已过不惑之年本来很少激动的我.却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之情,竟拿着信和杂志向同事“炫耀”。我之所以这样,首先是被报社善于揣摸受奖人心理需求的良苦用心所感染.其次是时颁奖单位抛弃讲“实惠”的世俗、不以金钱物质…  相似文献   

19.
书缘     
曾经做过一个梦,自己站在一大堆书前,摊主对我说:“随便挑,不用钱。”我兴奋地抱了一大堆自己梦寐以求的书。谁知正乐时,梦却醒了。看着自己紧攥的手,感受着心里的余乐,我有些遗憾,梦要是真的就好了。幼儿园时,妈妈教学,每次外出回来都给我带回一大堆小人书;而每次我都会兴趣浓厚地翻着,尽管我只认识很少的字。自打那时起,我便爱上了书,并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学的时候,我迷上了童话书,把它当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可是却又不那么容易得到。因为妈妈认为童话书很无聊,轻易不给我买。初中生活丰富多彩,我又“看不起”…  相似文献   

20.
朱大可  菁菁 《出版参考》2004,(11):35-35
作为一个地道的南蛮,我跟北京好像有点说不完的事儿。每一次我都试图握住北京的灵魂,但它却如此难以捉摸,在我的游历和记忆中不断变换着其多变的容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