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至1990年,在这短短的12年里,林崇德同志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了一段光辉的路程:1978年,他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1981年又被录取为在职博士生;1984年3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教育学博士;1986年7月,破格晋升为北师大教授,时年45岁,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最年轻的教授;1988年被编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辞典》;1990年10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让我们沿着林崇德同志的足迹,追寻他在科学道路上攀登的历程吧。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2005,(8):13-15
林崇德,男,汉族,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2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专长为发展心理与教育心理学。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  相似文献   

3.
谈美国大学经济学教学和博士生培养聂海清这次我到美国纽约伊萨卡市探亲访问,有机会多次接触康奈尔大学经济系洪永淼教授,使我对美国高等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洪永淼教授就大学经济学教学和博士生培养问题向我谈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值得我们参考。一、美国大...  相似文献   

4.
人物     
源善 《教育》2006,(18)
林崇德——高尚师德的实践者“对高校教师而言,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唯此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这是65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对于师德的理解。从教45年来,他一直努力实践着自己在  相似文献   

5.
在博士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形势下,如何培养并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博士生创新能力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一批拔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使我国博士生教育尽快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保持博士生教育本色、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也有类似的提法: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他还说:一个教师一生工作也许会有30年,假如他从不进行反思,那么他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30次重复。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中国发展心理学名师林崇德教授始终关注着教育、教学、学习与学生智力成长的关系,《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学习与发展》)一书倾注了林崇德教授对青少年学习心理的执着探索以及对基础教育事业的热爱,堪称他多年从事教育心理科学研究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林崇德在接受两会记者提问时,提出了对德育和素质教育的三个希望。一是以德育为先,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希望德育改革能深入进行,从生活实践入手,变大道理为小道理,学雷锋是最好的内容,也是最好的一种形式。二个是以能力为重,倡导思维教学。  相似文献   

9.
《学子》2004,(12):26-26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王迅日前说:“我非常赞成李政道先生的话,博士生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在于一对一的形式。”一对一的形式就决定了博士生的培养是高度个性化的。  相似文献   

10.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16部。已培养博士57位,带出8位博士后。曾荣获“全国劳模”“全国师德标兵”的称号;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业务奖励24项。其中,主编人教版心理学书系12部,获得2000年国家图书奖、2004年国家级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发展心理学》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