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过分地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传授,而把文化抛在一边。这种人为地割裂"技能"与"文化"的做法,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就不能顺畅地交际。任何语言其实都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同样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一、审视:小学生英语文化视野缺失的真实考量  相似文献   

2.
“在地性”通过课程在高校与地方之间进行双向流动与转化,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并获得地方高度认同的课程文化,促进高校与地方的共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课程设置缺乏地域特色、乡土情怀缺失等导致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制约了“接地气”的人才培养。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课程文化的“在地性”,“接地气”课程文化追求与地方形成了共生模式,在地化教育为地方提供了“贴地式”的人才培养,因而课程文化“在地性”追求成为地方高师院校的必然选择。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文化“在地性”追求的实现路径是:立足本土,继承与发扬地域文化,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文化扎根,自觉践行文化自觉,构建文化落地的课程体系;生命在场,贴地行走的“课程扶志”,实现乡土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3.
日本平安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前期仍盛行"唐风文化",中后期"国风文化"得到推崇与发展。在"国风文化"发展时期,日本并非完全摒弃"唐风文化",纯粹地发展"国风文化",而是在吸收与消化"唐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日本人审美意识及符合日本人需求的"国风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高职"校地"文化融合内涵、意义的基础上,本文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融入"四色文化",打造办学特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者在办学理想的牵引下,对现存的和周边的各种校本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审慎经营和顶层设计,并在规划各类办学资源过程中整合现有资源,寻求理想理解、教育发现和行动创新。所"文化"或"物化"的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必将或显性或隐性地传递自身的办学价值观和教育价值观。我们要注重引领"主流"教师文化,优先建设校本教师文化;注重创设"向上"班级文化,着力建设校本班级文化;注重开发"多彩"社团文化,创新建设校本社团文化;注重搭建"互动"创建文化,积极创建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6.
方静 《海外英语》2014,(14):14-17
在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地传授,忽略了文化知识导入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出了要求,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工作者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密切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即学习者过度关注目的语文化而忽略了母语和本族文化。笔者在文章中剖析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质,同时就如何治愈"失语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景观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紧密相连,不同程度地折射着社会的各种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对"文化"也呈现出了深切关注,并体现在具体作品中。"物质文化"并不是"物质的文化",也不是简单的以物质为媒介的文化表象,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实现深层次景观文化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地理解物质文化的内涵,对于景观设计中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辨证地检视"四个危险"与文化的内在关联,客观地审视"四个危险"存在的文化因素,对于积极培育先进的党内文化、树立党内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党的自身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防范"四个危险",需要多层面、多视角地探究"四个危险"产生的文化根源,深入分析"四个危险"存在的文化缘由,考察"四个危险"生成的文化机制。"四个危险"的产生,既有文化的社会转型、文化危机的潜在等在内的宏大社会背景因素,又有外来文化扩张、传统落后文化侵袭等影响的客观因素,也有党员干部文化修养欠缺,文化底蕴缺乏等执政主体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多重文化因素叠加而成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9.
"文化现代化"研究在理论层面上遭遇的诸多困惑与迷茫,事实上常常与"社会思潮"揭橥的论断及其引发的争论相关联。新自由主义思潮激活的"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之争,无论从学术层面还是现实进路来看,都应该在辩证理解中得以有限展开。后殖民话语恰好适切了"地方现代性"或"多元现代性"的现代化进路,对于文化现代化研究自当具有理论廓清和实践澄明功效。中国文化复兴乃至民族复兴直接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成功地实现现代化转型相关涉。某种意义上,东方的"文化中心主义"心态要比西方的"文化中心主义"激进和顽固得多。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研究进路,必须正视世界多元文化共存与新的"轴心时代"渐次发育之"捆绑式"历史真实与趋向。  相似文献   

10.
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性。在实际教学中,"汉字文化"一直渗透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将"汉字文化"巧妙地转化在阅读教学的朗读、感悟和想象过程中,这种转化深化了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也拓宽了师生对"汉字文化"认知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在教师的“个人主义”文化与合作文化之间保持张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理性地看待教师的"个人主义",客观地审视教师合作制度,在教师的"个人主义"与教师合作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才能消除人们对于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所持的狭隘认识,也有利于教师合作制度的变革,而且对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童晓群 《中学教研》2007,(12):45-46
"数学文化"概念的提出,是近几年来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新课标要求将数学文化与高中数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微观分析,将数学文化渗入课堂教学.本文就"函数"这一内容所渗透的文化现象作一些新的探讨,使学生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得到文化的熏陶.1 "函数"名称的由来"函数"(function)一词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于1673年最早引进的,他用"函数"表示任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淳溪中心小学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实践中,寻找到了一个文化密码——让文化记忆"说话"。为了让文化记忆永远在儿童心灵里"醒着",并在文化认知中凝练成文化认同,导引文化行动,学校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行动,让文化记忆落实在课程与日常教学中,使得文化传统在"说话"中鲜活起来,在创造中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美国"熔炉"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文化统一性的本质特点不仅贴切也十分形象,但随着美国移民结构变化与移民文化发展,显露了它自身的不足与弱点;而"拼盘"说全面反映美国文化多样化特征,但往往容易忽略对统一性的必要阐发;文章首次提出"葵花"型似能较好反映美国多元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特征的观点,花盘可看作美国文化之核心,色彩缤纷的花瓣则表示美国各种族、民族、族裔在与主流文化融合形成葵花盘时保留的本族裔文化的传统与特色,或是无法融进共同体去的多种文化异质体。有些美国学者根据国内多元文化变化发展趋势提出"重塑美国主流"的观点也合此理。无论"熔炉"",拼盘",抑或"葵花"的比喻,在鲜活的多元文化现实面前总是逊色的。  相似文献   

15.
王伟伟  李阿利 《文教资料》2012,(20):66-68,71
本文通过对典型古典文化概念演进的分析及现代文化概念的阐释,明确地提出文化的"四大特质"、"三大关系动力"及"一个核心",并结合整体素质观的阐释,提出了文化与素质相通性的具体内涵:文化的"批判性反思"特质反应在个体素质上是个体独立性的彰显,是独立人格所应有的品质元素,是素质提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力求平衡的和谐性"特质中所蕴含的"和谐性"是素质提升的基本要求;"指向内在精神的个体性"特质中体现对精神价值的尊重,正是素质概念的核心价值观;"超越个体的社会性"特质中所彰显的普世情怀,是个体超越自身局限实现个体素质价值的动力与源泉,也是文化与素质最深层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9,(1):11-15
客家宁化石壁祖地说属于文化基因类型祖地说。作为客家祖地的"石壁",是一种文化符号,其古风犹存。它源于经由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传承而来的禹夏文化基因,是"石母"和"祖地"二位一体的象征符号。就其溯源意义而言,它有利于突破古代王朝"蛮夷"分野的偏见,有利于消除以往客家研究中出现过的"种族之争"的影响,有利于还原如下历史真相:百越和畲民族团是华夏民族的南方支系,百越是畲民族团的历史主体,畲民族团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历史主体,并且由此构成禹夏文化在赣闽粤边区依次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序列。  相似文献   

17.
宁化石壁地处赣南闽西交界之要冲,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历史上客家先民最重要的聚居地与再迁出发地,见证了客家形成的全过程,因而是客家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地域性标志。客家文化应由"前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和"后客家文化"三部分组成。作为"客家祖地",石壁集中体现了"前客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漂泊中的宗法文化、家族文化、血缘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文化客家"论者否认血缘文化在客家形成过程中之重要作用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8.
从“他者”到“自我”:试谈语文课程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打破"单面"的"他者"文化的束缚,更为完整地帮助学生解读真实的世界、人性和生活经验,防止学生沦为缺乏反思与批判能力的文化奴仆,本文提出了要从发现被隐藏的他者世界和人性开始,打破现有语文课程文化所存在的完人的模型、生活的镜像、发现生活选择的代价,进而完整地认识他者世界,并以此为中介,最终进入自传反思式的自我关照,实现课程文化和学生角色的"自我"转型,实现课程最终为学生自我的真实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9.
当前是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某些学校的领导认为,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之地,更应该"以文化之",跟上时代的脚步,于是乎,将学校开展的许多工作和活动都冠以"文化"的名义,什么"儒雅文化"、"孝亲文化"、"国学经典文化"、"名人文化"、"廉政文化"、"陶瓷文化"……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20.
杨柳 《教育与职业》2012,(6):105-107
语言、语言的使用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学习本身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外语的教学要结合文化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们都会在潜意识中受到特定学习文化的影响。通过"文化协同"理论的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不丧失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接纳理解不同的目的语文化,并能准确、得体地用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