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从民族音乐学视角分析了安徽马戏灯的形态特征与表演程式,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呈现的战争场景描绘、生存环境造就的地域性格,衍生出传统的程式性与即兴性、创造性相结合的特点。马戏灯固有的传统形式是指20世纪初叶流传在淮河流域毛集、凤台一带农村,流淌在当地老百姓心间的直观印象与向往;即兴性表现为舞蹈、锣鼓与乐队、灯歌在程式性关照下的自由发挥。传统的程式性是安徽马戏灯的标志,而表演者的即兴表演又为马戏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程式性与即兴性的结合推动了马戏灯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戏灯是中国古代流传在淮河流域,至今仍存活的歌舞艺术之一。它现今主要流行于淮河两岸,与花鼓灯并称安徽民间歌舞的双璧。马戏灯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宋代武艺高强、善于领兵布阵的巾帼英雄刘金定的赞颂与敬仰。融歌舞乐戏于一体的马戏灯,以其粗犷、朴实、热烈的特点,深受淮河两岸人民喜爱。在多代艺人的努力下,马戏灯以强大生命力,不断发展。它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隧道,传承于淮河上下,发展至今,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3.
安徽马戏灯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内涵,不仅真实反映了淮河流域人们的生活,而且抒发了人们的内心情感。作为人类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带来马戏灯自身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一向以高度发达的艺术闻名于世,芭蕾,戏剧和马戏并称为俄罗斯文化艺术的三大瑰宝。相较于芭蕾的优雅和戏剧的经典,马戏更多地表演了有趣的人和事,使得其在漫长历史中得以发展繁荣。本篇文章简要梳理了马戏在俄罗斯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5.
漳浦竹马戏起源于南宋时期,发展于明清时期,兴盛于清末民初,至20世纪30年代走向衰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古老剧种逐渐走向复苏,这与政府的扶持有着密切的联系。2005年,闽南竹马戏被列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推动下,漳浦文化主管部门全方位、有计划地保护和传承竹马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马戏灯是歌舞一体的文化现象,盛行于淮河两岸,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属于一个集数万子系统于一体、极其庞杂的文化艺术范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深莫测的肢体符号体系。追溯其根源,大多离不开各民族生活中丰富独特的民俗活动,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地方性、民俗性、自娱性与娱人性、整体性和社会功利性。  相似文献   

7.
《莆田学院学报》2014,(4):104-108
为死者超度亡灵的宗教祭祀舞蹈"九莲灯"舞,流行于福建莆仙地区,是集宗教、礼仪、艺术为一体的民间祭祀舞蹈。舞蹈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三一教"的祭祀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舞蹈独特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是民间宗教文化艺术的体现。研究"九莲灯"将对其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戏在安徽,安徽马戏在埇桥"。以"中国马戏之乡"(宿州市埇桥马戏)为例,主要运用Flash、Maya等动画创作软件,校企合作开发埇桥马戏特色文化动漫宣传片及其衍生产品。对于宣传"中国马戏之乡"地方特色文化、推动埇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埇桥区的绿色GDP等方面,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问卷、访谈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南陵县民间体育文化———丫山"十兽灯"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调研,并通过对其艺人培养、经费不足和艺术魅力等传承困境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发挥政府职能、培养传承艺人、挖掘多源资金和拓宽发展渠道等对策,对促进民间体育文化的保护,推进新农村民间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定州市解咬村皮影戏始于清嘉庆年间,与冀中皮影一脉相承,2017年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音乐+"生态体系的发展背景下,将解咬村皮影戏的艺术精髓融入当地高校艺术教育,不仅实现了对该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同时民间艺人情真意切的表演、田野实践平台的搭建,为高校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天然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