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目前中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文章以河南省为例,针对我国中高职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中高职衔接不畅、中高职实践技能"倒挂"、高职以上无法实现层次上移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打通中高职衔接的"入口"和"通道",探索新型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依托企业、建立政府统筹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等建议,希望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对2020年将要形成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界定时,首次明确提出了中职高职衔接的具体要求,就此引发了中高职衔接的热潮。但回顾过往,中高职衔接问题早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初期便已引起职教界前辈的关注。总结归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职教界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理论、思想,对当下我国的中高职衔接进程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衔接"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由来已久,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同步产生。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不仅是中、高职教育本身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文章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围绕"3+N"集团化办学模式、中高职联络员制度、中高职衔接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中高职有效衔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要求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培训出最专业、最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相关专业人才。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各行业对于职业人才都十分渴求,"3+2"教育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中一种十分适合我国当下国情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因此,在"3+2"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中,应该对相关专业进行良好的课程体系构建。会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专业,本文针对当下"3+2"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会计专业的专业特性,提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文章探讨宁夏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对一贯制衔接模式、单独(自主)招生衔接模式两种主要衔接模式的实施进行优势分析,并对宁夏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高职衔接是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在对天津市中、高职教育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中、高职教育存在的衔接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出了一些适合中、高职衔接健康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韩梅 《现代企业教育》2012,(20):138-139
中、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和快速发展,而要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课程衔接是核心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对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内部协同发展的关键一环,会计在服务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衔接问题是目前会计职业教育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目前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衔接不通畅、教材开发滞后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会计专业中高职有效对接的相关对策,旨在完善会计中高职衔接机制,提高中高职各层次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市场经济加速发展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每日剧增。在我国,职业教育承担了培养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打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障碍,成为了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之一。如何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高职教育衔接政策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本文分别从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系统,设置"核心衔接课程"和建设一批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职业院校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政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