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哈萨克族的饮食习俗是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它适应了特定的草原文化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饮食习俗如何适应现代文明,已成为民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哈萨克族饮食习俗中对民族发展起着消极作用的几种典型饮食,分析其中的不足和缺点,寻求阻碍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饮食观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也都有自己的生活习俗与忌讳,蒙古族也如此。所以当我们初次与蒙古族牧民相处或者进入蒙古包做客时,了解他们的习俗,尊重他们的习俗十分重要。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生活居住的  相似文献   

3.
"抬羊背子"是裕固族一个特殊的饮食习俗,即将一只羊节解为十二份,按来客尊卑依次敬献。其中"羊背子"——即羊的荐骨部分被视为第一,要敬献给最尊贵的客人。这种将"羊背子"敬献最尊贵客人的习俗,还流行在蒙古、撒拉等族当中,元代称作"羊背皮",明代宫廷饮食继承了元代的这一习俗,宴饮活动中有"羊背皮"一味,属于上桌之肴馔。  相似文献   

4.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制约,藏传佛教的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河南县蒙古族在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与当地藏族基本相似。本文对影响河南蒙古族文化变迁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从古至今蒙古族妇女在游牧民俗及其生态观念的形成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蒙古族生态观与女性意识具有共同的渊源性  相似文献   

6.
祭火文化是蒙古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运用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对新疆蒙古族藏传佛教祭火文化从产生、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论述,特别分析了新疆蒙古族藏传佛教祭火文化的历史缘由、祭火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9,(3):31-34
察哈尔蒙古族作为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最主要的居住形式是蒙古包。蒙古包受自然环境、经济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形成了独有的游牧文化特征,蕴含了游牧民族特有的居住习俗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蒙古族歌曲演唱方法的剖析及学唱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总结蒙古族歌曲演唱方法,由蒙古族人民共同创造,它体现了蒙古民族艺术的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数千年来积累了浩瀚的曲目,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了蒙古族歌曲演唱方法的演唱形式和风格特点。并进一步说明蒙古族歌曲演唱法是继承和吸收了传统民歌、曲艺的演唱精华,借鉴并吸取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19,(1):31-34
藏传佛教进入蒙古后,以佛教信仰为内容的节日也开始大兴。藏传佛教各寺院的宗教节庆,是宗教法事活动之一种,是为了形象地传播佛教教义,吸引教民而创立的。察哈尔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今的察哈尔蒙古族仍然保留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该文主要以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为例,介绍察哈尔蒙古族节日和习俗的宗教影响,探究传统习俗的变迁与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北京市蒙古族为调查对象,关注他们迁入到北京市后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饮食的情怀和实践情况。通过对奶茶、奶食品、炒米和肉食蔬菜以及特色米面食等日常饮食结构的详细考察,发现北京市蒙古族日常饮食早点基本保留传统特色,平日里食用的传统特色食品多带自老家,而像奶荼等特色饮食则因用具和原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制作程序简化,对于传统饮食的实战明显表现出代际和地城差异。  相似文献   

11.
蒙餐是中国餐饮文化体系中极具民族特色的餐饮文化之一,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蒙餐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但也面临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缺失、蒙餐开发与标准化的深度不够等问题。蒙餐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充分发挥民族餐饮习俗的文化功能,结合现代科学的养生理念,拓展其开发思路,才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女性发展与社会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当代女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当代女性虽然已从古代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中挣脱出来,但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始终没有得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所以,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的主流,增强全社会的性别意识,促进女性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族伦理思想述评   总被引:4,自引:23,他引:4  
哈萨克族是一个富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了带有自己民族特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文章分别就哈萨克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哈萨克族民谚、民俗礼仪、婚姻礼俗、禁忌、丧葬仪式中的伦理思想,以及哈萨克族英雄史诗《阿勒帕米斯》中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概述,指出: 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既是哈萨克族文化和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论过去和现在,哈萨克族人民都为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伦理思想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华饮食器具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天然物品的改造、陶瓷器具的发明创造、金属饮食器具的发明创造几个阶段,表现为对制造原材料的不断追求与改良,形成了饮食器具文化。它涵盖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历史、科学技术、风俗礼仪、伦理美学等多方面珍贵信息。其外形、装饰等,都与艺术、民族习俗、政治制度等有关。因此,饮食器具除有食用价值外,还有艺术价值、文物价值、经济价值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饮食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这里悠久的民族文明一样深邃久远。广西典型的菜类、粉点类、茶类、酒类、酱类、食俗类等饮食文化遗产的资源态貌各具特点,体现了食源的广选性、食味的复合性、食俗的信仰性、食风的民族性等特征,应通过增强保护意识、建立管理体系、成立研究中心、加强人才培养等具体措施来保护饮食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作品多以言志载道为主要风格,宋词作为迎合文化世俗的一种产物,开辟了古代文学中以俗为美的全新审美取向,与传统文学羞涩忸怩之风相比,宋词则更大地展现出了世俗生活中艳情、享乐与忧郁的一面。因此,宋词之美,除了表现在文学艺术造诣上,还表现在它独特的适俗文风上,两者有机统一,创造了宋词雅俗共赏、独具魅力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浅析环北部湾地区古代黎族饮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结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强有力的表达方式之一。它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饮食行为和饮食风尚。通过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视角考察环北部湾地区古代黎族的饮食结构,从中窥测古代黎族的生活环境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进而找出当前黎族饮食文化市场开发的魅力基因,为未来的黎族饮食文化发展寻求更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疆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就饮食民俗中的性别表现来说,新疆民族既有和其他地区、民族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特点,充分体现了新疆民族的性别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20.
满族作为一个富于道德情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在其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并发展了具有该民族特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同时,又受到了国内各民族特别是汉族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影响。文章分别就满族的社会生活、婚姻礼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中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概述。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既是满族文化和人民生活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其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中有着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