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多任务处理模式(Effort Models)认为同声传译是一个三种精力交织、共存的配合过程,即:同声传译:听力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表达+协调。多任务处理模式不仅为同声传译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同传译员的素质培养和工作中应采取的同传策略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同声传译的译员需求量与日俱增,同声传译这个口译中的分支行业具有非常优越的前景和发展空间。但是关于同声传译的检验标准和培训还没有形成体系,相关理论和研究还在探究阶段。同声传译具有跨文化交际的特征,因此高超的翻译技巧是同声译员必备的技能,本文将主要介绍顺句驱动,随时调整,适度超前三个主要技巧,以及训练同声传译译员的影子练习,视译以及倒数训练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同声传译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过程,其中技巧的运用是很重要的.同声传译的译员可以在顺句驱动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技巧的运用,达到同声传译的理想化.在这些技巧中,增补对于同声传译来说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同声传译中的省略是指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下意识地概括或者省去源语中不必要的信息,以保证同声传译的达意与流畅。同声传译中省略的类型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语言差别的省略,因起始误译而导致的省略,因前后文内容同义而发生的省略,因精力分配不合理而导致的省略,以及因理解失误而导致的省略等。  相似文献   

5.
同声传译译员素质及同传预测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同声传译译员的特点,对同声传译译员素质与同传预测进行探讨,并基于工作实践提出提高同传能力的一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根据Daniel Gile的认识负荷模型理论,同声传译的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精力分为听解分析、言语生成、短期记忆及协调四个部分。为了降低译员的精力负荷,提高翻译的质量,试从减轻记忆负担的角度分析了预测在同传中所发挥的作用,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方法。以及预测中的补救措施。掌握了预测技巧,译员在同传过程中便会更加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7.
多任务处理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同声传译中的顾此失彼的问题,其独特的处理视角为译员有的放矢地实施同声传译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同时也对译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围绕多任务处理模式,重点探讨其对译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同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达到圆满同声传译任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同声传译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许多人的眼中都具有神秘感,认为其高不可攀。本文从同传培训过程,同传译员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方面,以及同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方面,粗浅地探讨了同声传译译员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省力策略是同声传译的一个重要策略,译员在面临紧迫时间压力的情况下,将省力策略运用到同传实践中,在实际操作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在温家宝剑桥大学演讲前校长致辞的同声传译中,译员顺应时限要求和译员心理认知等语境,选择了省略、概述、替换等传译策略,以实现各层次的传译目的,从而使交际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隐性知识,是指主体在长期的学习或工作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但又难以通过言语传达的知识。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个体性。借助网络工具,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具有鲜明的优势。从组织、个人和技术等三方面提出了隐性知识网络传播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是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分享知识和信息的场所,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虚拟社区也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用户通过公告栏、聊天室等电子载体交换信息、知识分享。以往的研究表明虚拟社区已经成为知识分享的重要途径,许多组织为方便员工的交流,共享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建立了内部虚拟社区,但是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实践。通过查阅文献,回顾了虚拟社区产生的背景及其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归纳了虚拟社区的知识分享的特征和形式,分析了虚拟社区知识分享存在的弊端,最后进一步探讨和评价影响虚拟社区的知识分享意愿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已成为各类型组织重塑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本文将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引入研究生教育管理领域,谋求建立研究生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架构,以期指导国内研究生教育改进与提高。首先,研究设计了具有“社会-技术”双重属性的研究生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架构;而后,基于完备知识链结构对该系统的技术支持子系统的工作机理、技术策略进行了详细阐释;继而,对该系统的环境支持子系统之资源支持层、管理支持层的实现策略、调整方向、适配策略进行了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4.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营造良好的环境,构建平等的合作关系"和"提升自我能力、加强外部引导"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与获得要件。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与获得要件提出构建"UDS"合作实践共同体、"反思性"课例研究策略和课题研究策略,以期促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Special Issue (SI) ‘Probing the Amalga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teachers’ content, pedagogical and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We review the five papers (Sorge et al; Gess-Newsome et al; Kind; Pitjeng-Mosabala and Rollnick; and Liepertz and Bronowski) by discussing evidence these present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tent knowledge (CK), pedagogical knowledge (PK) and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the development of CK, PK and PCK in novice and experienced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and how CK, PK and/or PCK impact students’ learning. In conclusion, we draw these findings together in offering proposals for future research via reconsideration of Shulman’s amalgam. This includes post-hoc examination of a PCK model known as ‘the Consensus Model’ (Gess-Newsome, [2015]. A mod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 including PCK: Results of the thinking from the PCK Summit. In A. Berry, P. J. Friedrichsen, & J. Loughran (Eds.), Re-examining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Science Education (pp. 28–42). New York, NY: Routledge; Neumann, Kind, & Harms [2018]. Probing the amalga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teachers’ content, pedagogical and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5) and presentation of a novel PCK structure based on evidence from the SI studies.  相似文献   

16.
使用英语学习策略量表,从英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和使用两方面,对云南楚雄彝族地区非英语专业学生相对集中的楚雄师范学院部分学生进行调查,旨在回答三个问题:量表各项目的有效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别从隐性知识转移主体、隐性知识转移双方间的关系、隐性知识自身、隐性知识转移媒介和转移环境五个方面着手,对隐性知识转移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梳理,特别是对近年来这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归纳与借鉴,力图对隐性知识转移中的影响因素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两类知识获得的心理过程及其在头脑中的表征、保持与激活等特点都有显著的差异。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促进陈述性知识习得的策略;促进陈述性知识保持的策略;促进陈述性知识有效提取的策略。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主要有: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形式;明晰程序性知识应用的条件;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从程序性知识到陈述性知识的转化等。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ovides results from a study of the hidden processes of consensus formation that precede and make possible official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of the Swedish Schools Inspectorate (SI). The research question for the study was: How is knowledge negotiated on the back stage of school inspection and presented on the front stage? The article builds on in-depth case studies of school inspection in four schools. Data include internal and official material from SI, on-site observations of inspection in schools and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meetings at SI, and interviews with inspectors. The analysis is inspired by Goffman's usage of the concepts “front stage” and “back stag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I front stage borrows legitimacy from an evidence-based model aiming at objective and “equivalent” judgments, while the back stage displays a complex mix of rigorous formalized guidance and uncertainty that requires inspectors’ brokering and deliberation.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翻译教学、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及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综述,针对如何解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当前翻译教学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设想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