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燕飞 《四川教育》2002,(12):29-29
【活动设计】一、游戏激趣,创设情境。教师让学生伸出双手,数“一”时同桌两个学生对击左手掌,数“二”时对击右手掌,数“三”时对击两个手掌。游戏完后,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谁的手掌面大?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二、自主探究,充分感知。1.摸、比——建立面积表象。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教科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感觉?哪个面大?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封闭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封闭的平面图形有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常听说某节数学课很精彩,某节数 学课很有“味”。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一节数 学课上得精彩,上得有“味”呢?我细细地琢 磨了一下,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从事 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探究数学问 题,在数学活动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 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独特 的文化魅力。也就是说,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体现出三“味”——探究味、应用味和文化味。  相似文献   

3.
“探究——研讨”教学法,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来进行教学、所谓“探究”是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操作和实验去认识事物;而“研讨”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获得科学结论;这两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笔者认真学习这一  相似文献   

4.
<正>1.利用生活实例,培养空间观念有些几何体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例如"体积""面积""周长"等概念。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先联系现实原型,多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实物的"表面",如黑板面、桌子面、课本面等,加深对"表面"的理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切萝卜的纵面或横面,并亲手摸一摸,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形成表象。这样,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就能有比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如何使“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出亮丽的风景呢?现笔者结合《长方体的认识》中面、棱、顶点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断来谈点想法。片段一描述:(师生共同切土豆,建立概念。)师:(示范切第一刀)请同桌合作垂直地切一刀,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1:切一刀后出现了一个平平的面。(板书:面)生2:摸一摸有粘呼呼的水。(生窃语:那是土豆的汁水)师示范切第二刀,生也模仿着切一刀。师:摸一摸,又发现了什么?生3:又出现了一个面。生4:我还发现了一个角。生5:嗨,我还发现了一条边。师:这…  相似文献   

6.
本学期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我特别注重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一、经历操作活动,丰富感性认识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之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两个圆柱:一个是自己收集的生活中的圆柱,另一个是自己用卡纸制作的圆柱。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拿出自己收集的生活中的圆柱,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等活动,感知了圆柱的特征:圆柱有3个面,2  相似文献   

7.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多年来,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观察、思考、发现、探究、创造,真正参与到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一、数学学习中的“经验”方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那么何为“经验”?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表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如小学生学习分数,教师首先拿出一个饼让学生平均分。然后再拿出十个饼让学生平均分。这样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总是对具体的、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学具不但创设了学生亲历数学探究过程的情境,而且通过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去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去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新课程要求:“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生活中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激发兴趣,让他们充分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新知。  相似文献   

10.
求面积与求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是学生十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其主要原因是对长度、面积的概念不清楚和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不甚理解造成的。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观察活动,适时点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新知。一、形成“面积”概念1.动手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请每一位同学摸一摸数学书面,再请一位同学摸一摸粉笔盒底面,老师用手摸一摸黑板面。使每一位同学感知并比较出这三个物体表面的大小。2.画图比一比,观察封闭平面图形的大小。老师把粉笔盒底面画在黑板上得到一个正方形;  相似文献   

11.
江苏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新:(1)“新”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观,坚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已去探索。教材安排了“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实验、推理,在积极思想与合作交流中,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积累学习方法。 (2)“新”体现在内容上,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在知识内容的构建上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作为题例,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使学生在完成“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从数学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3)“新”体现在编排上,设置小单元。十分注意  相似文献   

12.
本案例是笔者在五年级开展的一次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例,45名学生全部参加了这一活动。活动内容是:一根30厘米长的绳子,从任何两个地方剪断或折叠,看它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活动时间两课时,过程分为“数学探究”和“数学交流”两个阶段。本案例从学生的数学探究和数学交流两个方面对活动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目标:1.通过剪一剪,摸一摸,描一描,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感知并认识周长的含义。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测量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  相似文献   

14.
<正>一、“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着明显的实践性特征。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接触数学,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例如,教学一年级《认识图形》。上册在认识立体图形教学时,设计了以下活动:让学生找一找老师出示的立体图形所对应的物体;摸一摸物体的面;滚一滚、堆一堆物体。下册在认识平面图形教学时: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实物在纸上画一画,  相似文献   

15.
在设计小学数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片段一:感知“面”与“体”的关系。上课伊始,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用多媒体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把它们拟人化,跑入画面)。学生喊出它们的名称。这时,随着一声“我来也”,三棱柱跑入画面。教师先让学生给它起名字,再引导他们认识三棱柱,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几何形体)进行研究,引导他们通过摸一摸、说一说了解物体的表面。反思: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初步认识了…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获得一些体验。”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数学知识,感性认识丰富,易于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也容易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上,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少一些暗示、干预,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并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体验“再创造”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从…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实地在生活中触摸数学?3月12日,我校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以“我们去植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就以这次活动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让学生最近距离地感受数学的。未雨绸缪为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让“我们去植树”能融合各门学科的内容,活动前,我们二年级数学教师集中在一起,就“植树节活动如何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进行了研究、讨论,为学生设计了作业,共有四个数学问题:1.分组…  相似文献   

18.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在义务教育阶段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笔者认为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创造活动的诱发剂 ,也是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从小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他们的想像力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 ,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给他们以自信 ,给他们以探索的勇气。事实…  相似文献   

19.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探究活动教师不要代替。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数学的“再创造”学游泳的最好方法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那么这种方法在数学的学习上行不行得通呢?国际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他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提出 :“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为此 ,弗赖登塔尔提出了“再创造”数学教学思想。什么是“再创造”呢?就是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去获得数学知识 ,而不是生吞活剥的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这里的“创造”指的是主观意义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创造。“再创造”数学学习有两个最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