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师生关系逐渐转向学伴型师生关系.学伴型师生关系具有共生相长、情感相互链接、地位民主平等和互动即时开放等特征,基于上述特征,学校应当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对话为基础的互动模式、建立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的互动学习模式等方面着手,不断丰富学伴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2.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对于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和激励学生,力求建立和谐、协调而又独特的师生关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师生关系逐渐转向学伴型师生关系.学伴型师生关系具有共生相长、情感相互链接、地位民主平等和互动即时开放等特征,基于上述特征,学校应当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对话为基础的互动模式、建立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的互动学习模式等方面着手,不断丰富学伴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4.
"师生共同体"的提出旨在将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构建为一种互动的、稳定的主体间性结构.高校"师生共同体"构建,既是高等教育研究学理逻辑下的必然趋势,又是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现状下的改革之举.具体教改举措包括,将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协同起来,以开放性体制呼唤师生主体性回归,用课程建设搭建师生"双主体"间性载体,提升教育教学方法,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5.
面向和谐社会的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及教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学校教育要培养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学生.为此,学校要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教学指导思想,形成互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实施以引导、活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变单一评价模式为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下的高校师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师生关系是高校的中心。在市场化日益普遍的今天,师生关系出现了异化。因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理解"以人为本",高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管理等方面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积极推进主体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具体地说,即为在教育理念上要"以人为本"、在学生需求上要"以人为本"、在师生关系建立上要"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注重学生的各种实际利益需求,把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地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改革和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师生关系:"我-你"关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最基本关系.研究师生关系需要首先清晰认识学生、教师.网络教育作为区别于前网络教育的新教育,其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它具有整体性、虚拟性、直接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至少面临着十个方面的任务,涉及认识论与知识观、课程、学习、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育产品、教育伦理、研究手段,研究主体等.  相似文献   

10.
"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可以从其所主张的学习形式、教育原则、师生关系几方面借鉴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总被认为是附属于教育活动的某种次生活动,使得师生关系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意蕴无法彰显.其实,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活动本身,它具有基础性、渗透性、生成性等特点,它同样具有作为教育活动的教育功能和意蕴.文章分析了当前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建构师生关系教育功能的若干建议,如建构师生"主体间性"及"对话"型师生关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品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责任感;共同融入教育的"生活世界"; 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往等.  相似文献   

12.
"我-你"世界: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师生沟通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是有关主体属性的哲学认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体现了教育主体观的深刻嬗变,推动着师生关系由对象化领域向交往领域挺进。其中,"类主体"思想奠定了新型教育主体观,"主体间交往"提供了师生沟通的实践机制,"我-你"世界勾勒出师生沟通的现代取向。为了突破对象化语境,迈入"我-你"世界的殿堂,教育主体需要彰显沟通德性、调整沟通姿态、拓展沟通疆域:共树"师道"和"学道"两种尊严,将工具沟通姿态升华为心灵沟通姿态,由片面的知识传授扩展为完整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3.
孔子提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命题,以"乐"指称了师生关系的理想形态."乐"是指以"悦"为前提的、师生双方在交往活动中的交互性情感体验,本质上表达了师生"道"之相遇.儒家师生之"乐"表征了一种朝向生命共生的师生关系形态,师生双方同时兼具主体与客体之双重属性,以"道"为中心形成由互动而联结的生命共生体.就价值取向而言,师生之"乐"彰明了教师之"乐"的主导性,以"师"与"道"的内在联结为前提与根据,从而确证一种基于共识的教育性.就对他者性的确证方式而言,师生双方与"道"的真实联结,使二者的互动关系具体展开为道德义务的双向对待,儒家师生关系由此表现为对称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评价"在以往的教育观念里,只是教师的"专利".现代教育思想否定了以往学生的惟一任务就是学习、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的观念,倡导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也不仅仅是学习总结阶段的一个环节,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把"评价"的权利留给学生,这样做不但能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局限于主体性框架中,无法走出"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误区.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教育提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两者构成了"主体一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对传统师生关系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6.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有效结合的前提 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有利于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学生在得到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易于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的信念最易树立起来;学生无限发展的潜力最容易挖掘出来.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戴,也增强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诱导性、实效性,更能激起教师的讲授热情和全身心投入.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知识碰撞产生的火花、引起的共鸣,将课堂知识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师生关系的新视角.在它的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表现为在教学、德育和管理活动中师生相互客体化和对象化,教师的"独白"替代了师生的对话.要摈除被物化了的师生关系,建构合理与和谐的本真师生关系,就要确认并彰显师生关系的"善"、"平等"和"幸福"的伦理意蕴,并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消除造成师生关系的隔膜与阻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一词在生物学领域特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而"文化生态"是指教师、学生之间在精神、心理、情感、价值以及行为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文化生态"的核心,是良好教育的内在因素.布贝尔指出:师生关系本身既是人与人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所以,"文化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的效果.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笔者多年来就怎样处理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要提高"两课"育人效果,就需要完善"朋友式"师生关系.教师要爱学生, 要尊重学生,要实现话语权中心的转移,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互动,提高"两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场域中构成"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但是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师生关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实效性存在一定的影响.而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师生关系应有的内涵规定,转化儒家关于师生地位、交往、认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思维,对化解现代社会师生关系危机、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