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①,“尽美矣,未尽善也。”①韶、武:韶,舜时的乐曲名。武,周武王时乐曲名。孔子评论韶乐:“美极了,又臻于尽善。”评论武乐说:“美极了,但没有至善。”  相似文献   

2.
儒家倡导的“文道统一”观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一直影响着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 孔子评论文艺,兼顾“文”与“质”。他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他评论《武》,则谓:“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对作品追求的是“尽美”“尽善”,希望能达到艺术的美和思想的善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美学上的斯芬克司之谜美是什么、即美的本质问题被称为斯芬克司之谜。自古以来的大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探讨世界奥秘的时候总要涉足于这个问题,但都感到困惑。孔子从音乐美探讨美的本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将美当作善,用韶乐作例子可以说得通,可是  相似文献   

4.
“尽善尽美”是孔子的音乐思想,体现了他对音乐美的认识和欣赏,表明了孔子的治世思想。《韶》《武》之乐展现了音乐的艺术高度和道德感化的力量,但孔子谈尽善尽美,并非仅限于此。《韶》《武》都是孔子喜爱的雅乐,具备美善统一的标准,只是二者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自然代表着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因此,从《韶》《武》乐本身探究“尽善尽美”的提出,会发现孔子的思想亦是立足于时代性的,他对《武》乐“未尽善”的不满也正源于此。  相似文献   

5.
美学上的斯芬克司之谜美是什么、即美的本质问题被称为斯芬克司之谜。自古以来的大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探讨世界奥秘的时候总要涉足于这个问题,但都感到困惑。孔子从音乐美探讨美的本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将美当作善,用韶乐作例子可以说得通,可是对武乐就说不通,武乐很美,但不善。柏拉图写了一本美学专著《大希庇阿斯》,遵循老师苏格拉底的看法说美是善,在论辩中却说不过去,“美不就是善,善也不就是美。”他提出美是理念,  相似文献   

6.
高中人教版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课后练习(第43页)中的“弹”字。选文如下:客谓梁惠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若何?’应曰:‘弹之状如弹。’谕乎?”王曰:“未谕也。”  相似文献   

7.
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其中的“美”是指形式美好,旋律动听,“善”指内容的健康和完善。虽然他是以他的道德论为审美评价标准,但是我认为他已经突破了“美善一体”,在音乐评论上很明确的把美善两者区分开来,把中国音乐审美标准提升了另外一个高度,是中国音乐美学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8.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一、含义。尔雅,初不为书名。《大戴礼记·小辩》篇言:“哀公曾问孔子:‘寡人欲学小辩以观于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卢辩注云:“尔,近也。谓依于雅颂。”由此知卢氏不以“尔雅”为书名。王念孙《广雅疏证·上广雅表》对卢氏之注所加按语曰:“按:彼文云‘循弦以观于乐,尔雅以观于古’,谓循乎  相似文献   

10.
《离骚》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了《离骚》中的“前后失照”之处。这是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二句切入的。王逸《楚辞章法》说:“‘蛾眉’,美好之人”,洪兴祖《补注》则谓“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似此,则——  相似文献   

11.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论语·述而》文中有“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对孔子“五十以学易”,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否定孔子“五十以学易”。台湾钱穆先生于其《论十翼非孔子作》一文中说:“《论语》无孔子学易事,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条.据《鲁论》‘易’字当作‘亦’。古人四十为强仕之年,孔子仕鲁为司寇将近五十,他在未仕以前说,再能加我数年;学到五十岁,再出做事,也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这本是很明白的话。《古论》上妄错一易字,便附会到‘五十以学《易》’等等说话。”  相似文献   

13.
石靖 《陕西教育》2003,(5):37-37
自古以来,“美”与“善”就是一对双胞胎,密不可分。古代教育家早就要求教育应该美善结合,要符合“寓德于乐”的原则。如:孔子对《韶》的评价“尽美矣,又尽善矣。”教育家蔡元培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见美的教育价值。现代教育观念认为,美育不仅能提高审美能力与发展美感心理,更是对人的灵魂的重塑和精神的提升。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美育是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的任务。其实,细心分析不难发现各科教学中都富含着美育因素,尤其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生物科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挖掘美育因素,达到以美育德的目的。笔者在进行《花的结构》一节教学时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4.
“束修”二字,自皇侃疏:“束脩,十束脯也。”朱熹注:“脩,脯也。十艇为柬。”后之学者皆以“束脩”为弟子初次拜见老师的见面礼。今传本孔安国注:“言人能奉礼,自行柬修以上,则皆教诲之。”并未明言此“束脩”即是“束脯”。《尚书·秦誓》孔颖达疏:“孔注《论语》,以‘束修’为‘束带脩饰’,此亦当然。”《后汉书·吴佑传》:李贤注:“束脩,谓束带修饰。郑玄注《论语》曰:‘谓年十五已上也。”’是孔安国、郑玄谓自十五岁“束带修饰”之童子以上者,孔子“未尝不诲也”。孔子设教授徒,“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亦即《礼记·大学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必待大学之人,故孔子授徒,似不当以“束修”即“十艇脯”为“诲之”的条件,而当以是否具备大学学习资格为“诲之”的条件。故本章“束修”之说,当以孔颖达引孔安国《论语》注及李贤等引郑玄《论语》注义长。  相似文献   

15.
原文愈与李贺书①,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③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  相似文献   

16.
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时期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孔子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尽善尽美”;文艺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是“兴”、“观”、“群”、“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辞达而已矣”;文艺批评的原则则是“思无邪”,而“中和之美”则是他的文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7.
读杏坛     
这是一座黑色大理石碑,矗立八百年依旧很青春很潇洒。啊,杏坛!石碑上刻着两个篆体大字好醒目好漂亮。我右手的食指禁不住在凹深的笔划上愉快地回游,便觉浑身被历史的浪花拍抚着,心里充盈着痒苏苏的深沉和惬意。回游,回游……不知沿着沂还是泗曲曲弯弯的河床划向了古代的小洲。小洲上长着蓊蓊郁郁的黑树林,有红杏含笑其间。在这充满野趣的所在,“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好一幅动人的情景。一个名叫九韶的当代夫子,很想前去探问是否奏的韶乐九章?他知道孔子曾极力赞美韶这种奇妙的乐曲“尽美矣又尽善矣”,在齐闻韶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惜“奏曲未半,有渔父下船而来……”  相似文献   

18.
《周易》“豫”卦二爻爻辞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对其中的“介于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介,纤也。”王弼注:“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陆德明《经典释文》:“介,古文作‘砎’。郑‘古八反’,云‘谓磨砎也’。马作‘(扌介)’,云‘触小石声’。”《系辞下》:  相似文献   

19.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是选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20.
刘向自言整理《战国策》时,只做了编次和“除重复”的工作,所以策士行事、说辞在流传中出现的讹误也保留下来。其讹误之一,是本为这一策士的行事、说辞,却被传为另一策士之名,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主名误”。 今举《战国策》“主名误”一则就教于方家。 《秦策一》“秦惠王谓寒泉子”章曰:“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山东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棲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受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