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西北一些方言的"名+一个"结构中, "一个"由表实在数量意义发展为强调肯定标记,显示出了语法化的倾向. "一个"产生语法化的动因既有语义的,也有句法位置的,其直接动因是"数量+名"取代"名+数量"成为常格后造成"名+数量"表数功能丧失而引起的功能悬空. "一个"的语法化倾向在元以后的近代汉语文献里已现端倪,并在一些方言中得到了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史记》和《世说新语》中的名量结构后发现:《史记》中"数+量+名"结构用例比"名+数+量"结构少,而《世说新语》中"数+量+名"结构用例比"名+数+量"结构多。  相似文献   

3.
张雨  王宝利 《现代语文》2014,(2):147-149
对英汉"数(量)名"结构的层次,存在不同看法。汉语"数(量)名"结构的层次一般按其形式分析:在"数名"结构中,数词是修饰语,名词是被修饰语;在"数量名"结构中,数词和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修饰名词,"数量短语"是修饰语。可见,汉语"数(量)名"结构中,名词是中心语,是被修饰的对象。英语有两种"数(量)名"。其中"数名"结构的层次与汉语一样,数词是修饰语,名词是被修饰语;对"数+名1+of+名2"结构的层次,有不同观点——修饰成分是名1,还是名2?主要观点有三种:1.名1是主词,名2是修饰语。2.名2是主词,名1是修饰语。3.是"矛盾说"。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英汉"数(量)名"结构是相同的,都可归入"定中"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和<也论汉语"数·量·名"形式的产生>两篇文章,对"数+量+名"结构来源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数词+量词+中心语"是汉语中常见的数量短语结构, "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因其数词仅限于"一(半、几、两)"而有其特殊性,其语义特点表现为:名量词(一般名量词、不定量词、临时名量词)、动量词(一般动量词、借用动量词)、时量词对数词的选择性;中心语或者动词与动量结构对数词的选择性.本文将从语义方面分析"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的语法特点,以期对这类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数词、量词和形容词共同修饰名词有两种结构,"数+量+形+名'和.数+形+量+名","数+量+形+名"结构使用比较普遍.本文着重分析了"数+形+量+名"结构对形容词的限制,并从语法修辞两个角度描写这两个结构的不同,再用标记理论来解释造成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汉语名量结构可以分为“名+数+量”和“数+量+名”两种,前者是一种自足结构,后者是一种非自足结构.自足结构可以构成一种话题结构,且在整个话题接续过程中,可以采用零回指的手段,也可以采用其他手段实现语篇衔接.非自足结构更多的是充当焦点信息,不会形成独立的话题结构;但它可以充当话题结构中的话题,并且在话题接续中往往是采用零回指.  相似文献   

8.
陆俭明(2003)提出"NP+的+VP"结构中"的"具有名词性特征,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本文首先根据"NP+的+VP"的特点,把该结构扩展到"XP1+的+XP2"结构,并用排除归纳法证明"的"在这一结构具有名词性的原因,同时对"的"名词性特征的来历做了解释.接着把"XP1+的+XP2"结构类推到几种内部没有语义关系的结构,进一步证明"的"的名词性. "的"字结构说突破了汉语语法研究中形式与意义对应的传统观念,倡导形式与功能对应的新观念,这给认识形式与意义不对应的句法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9.
"数词+大+NP"结构运用得非常普遍,能表示几种不同的语义内容,相比之下,"数词+小+NP"结构则极为少见。"大"和"小"数名结构中的不对称性体现得极为明显。探讨这种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的"副+名"结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这种"副+名"结构存在的可能性,基于汉语语法功能的"隐含性";"副+名"结构形成的现实条件,是汉语副词与形容词语法与语义上的关联性;汉语"副+名"结构的认知基础,源于汉民族长于具象思维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名+名"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较常见的词语组合现象,该结构中的"名"具有多样的语义特征。本文主要分析"名+名"结构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其句法关系有:定中关系、并列关系、复指关系、主谓关系;语义关系有:材料+主体、所属+主体、功能+主体、性状+主体等。  相似文献   

12.
汉语"数·量·名"结构产生于先秦时期,其过程经过了两条途径:一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名·数·量"经过了"名·量"、"量·名"两个阶段,进而转化为"数·量·名"结构;二是金文以后,"名·数·量"经过"数·量·之·名"阶段而过渡为"数·量·名"结构。  相似文献   

13.
关于"(NP)+V+起来+AP"结构,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中动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普通的话题句.本文运用主述位理论,从篇章功能学的角度,考察了"(NP)+V+起来+AP"结构出现的典型语用环境,分析了"(NP)+V+起来+AP"的复项主位模式,认为"NP"是话题主位,"V+起来"是人际主位.  相似文献   

14.
"(数)量 名"是现代汉语词语构成的常规语序,"名 量"结构也是语言运用中经常出现的.本文从结构、语义变化、搭配习惯等方面通过对较为广泛的例子,讨论了量 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可逆情况.  相似文献   

15.
"副+名"这一结构古已有之,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就有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在古代汉语中,涉及"副+名"结构的副词主要有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范围副词这三类,名词是以具体名词为主。在现代汉语中,涉及"副+名"结构的副词主要有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这五类,名词是以抽象名词为主。古代汉语中的副名结构语义单一,而现代汉语中的副名结构语义更加丰富、灵活,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将从语义、类型、语用三个方面,对"副+名"结构做一个纵向对比研究,表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英汉名+名结构在语言运用中相当普遍。根据句法结构属性和语义认知属性,对这种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五种互译的方法,以达到这种结构在跨语言和跨文化中得以正确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7.
李光群  刘鹏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14-116
英汉名+名结构在语言运用中相当普遍。根据句法结构属性和语义认知属性,对这种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五种互译的方法,以达到这种结构在跨语言和跨文化中得以正确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陈香  白荃 《现代语文》2009,(6):40-42
学者们-般认为"V+他+数量+(……)"是双宾结构中的一种形式,经过对"V+他+数量+(……)"的分析,我们发现"V+他+数量+(……)"与双宾结构关系较为复杂,某些形式可以既作"V+他+数量+(……)"解释,也可作一般的双宾结构来解释,某些"V+他+数量+(……)"不能做-般双宾结构来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A+倒+B,转折词+C"结构的各个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A多是体词性的,"倒"字后面常常带有"是""也""还(是)""并"等附加成分.转折词以"可(是)""只是""就是"为主.然后分析了该结构的"简单式",提出这种格式主要用于口语表达.接着从语义语用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分析,指出该结构前后分句对比的语义重点在于成分B.此外,语气、语体和语言内容都会从不同角度影响句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里,"数+人"结构既与"数+名"结构类似,也与"数+量"结构类似,于是,"人"的词性就有两种可能——名词或量词。根据名词和量词的语法特点、语义关系以及语用价值判断,"人"并不具有量词特性,仍属名词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