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古神话传说体系中,女娲的形象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由战国中后期诗人笔下外在形象尚不确定的“女神”,到西汉文献中始与伏羲并列为“至德遗于后世”,崇尚“虚无纯一”的“圣王”;随着两汉之际“三皇”之说的复兴,由东汉前期“伏羲、神农、燧人(或祝融)”的“三皇”说,演进为东汉后期“伏羲、女娲、神农”的“三皇”系列,标志着女娲“圣王”形象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
一、玄机——从“娲”字说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感人的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学家、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积数年思考,费数月之功,口述而成的大作《娲皇:中华民族文化之母》,长达三万余言,全文围绕“娲皇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实际创始和实践者”这一主题,运用古文献学、古文字学、民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种途径,辨踪觅源,逸韵独标,特色弥显,对娲皇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周先生认为,考论中华文化的起源必然要从“伏羲画卦”讲起,而讲伏羲就又不能离开女娲,二圣相连而不可分割。但历来讲伏羲、八卦的典籍很多,讲女娲的论著稀少而分散。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移向女娲,经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女娲协助伏羲完成了“地学”的大关目。二、她第一个将“方”的意识明确而建立起来。三、她发明创造了“矩”这个重要无比的科技工具。四、她发明创造了制陶之艺。五、她创造发明了建筑宫室房屋的建筑之学。六、她发明了笙簧和掐塑泥人。七、她将水火两种自然现象的祸福交关之道理识得透彻无比,即人若掌握了水火的正当关系则幸福无穷。总结以上七端,可以明确告知:我们中华民族由洪荒上古发展到今日这般辉煌灿烂之文化文明境界的开端者就是娲皇。娲皇者一身而兼多圣,是一位多方而的大圣人,大智大慧、大仁大勇,也包含了大慈大悲,所有这一切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内容和精神。  相似文献   

4.
"娲"字浅析     
"娲"属于<说文解字>中的女部,本文通过对其字形、字音、字义的分析以及说文四大家对它的解释,了解"娲"的文化内涵,以达到对"娲"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5.
语言中的造词理据与汉字中的构形理据是先民观照、体察、感悟“名”“物”关系的心理镜像。由此沿波讨源,考释女娲神话起源。从造词理据看,“娲”即“蛙”;从构形理据看,“娲”为“ (锅),又源于葫芦。女娲是先民蛙图腾与葫芦图腾由共时异象分立到历时异象演化整合凝聚而成的综合性图腾,或者说,是先民生殖崇拜观念下多源混生的生殖女神。从女娲神话意象组合看,在出土文物层面,女娲神话几经演化最后定格于人类最早的炊煮器陶 (锅),饰有蛙纹、形圆腹大源于葫芦的陶 (锅)正是女娲神话的写实雕塑。  相似文献   

6.
徐平 《现代教育论丛》2009,(4):48-49,87
在对《女娲造人》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顺势引导学生意外地创作了一篇“女娲”名字由来的神话。由此得到启示,语文教师要想垂拱而治课堂,课堂“神话”,就必需做到两点:第一,吃透教材,重深度;第二,以生为本,重引导。  相似文献   

7.
说“蛇”     
声声爆竹送金龙,户户桃符迎玉蛇。农历己巳是蛇年。蛇或讲蛇神在世界范围里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常见形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著名的大神女娲、伏羲均是人首蛇身。《艺文类聚》卷二引《帝王世纪》有“庖羲氏……蛇身人首”“女娲氏”……亦蛇身人首”的说法。我们从武梁祠石室画像和东汉石刻画像等材料中也可以看到,女娲、伏羲都被刻画成人首蛇身的神。还有共工,《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引《归藏·启筮篇》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山海经》中的轩辕、雷神、烛龙、窫窳等山神也都呈人面蛇身的形状。  相似文献   

8.
水意象的女性文化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与水具有隐喻的互指同一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女子的“水性”内涵融进了不同的时代意识、审美精神。选取五个最具代表性的词——“女娲”,“云雨”,“水性杨花”,“红颜祸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从女性文化学的视角,来解读、揭示水意象中某些被遮蔽、被压抑、被忽略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9.
“华夏子孙”的提法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实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祖先是华胥。华胥即华夏,即中华。女娲、伏羲、炎帝、黄帝、蚩尤诸祖均不其后。从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看,“华夏子孙”的提法比“炎黄子孙”、“炎黄蚩尤子孙”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与更强的生命力,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实际。  相似文献   

10.
古老苍劲的太行山纵贯南北,源远流长的漳河横跨东西。在河北涉县与河南、山西交界的崇山峻岭当中,隐藏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娲皇宫。娲皇宫在涉县西北约15公里的索堡村东唐王山交内,前列漳河似玉带,背靠山崖若锦屏,左临飞天峰,右倚凤凰山,是一处典型的古代神庙建筑群。它分为山上、山下两部分:山上的建筑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占地1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以开凿的一个半圆形石坎为依托,包括娲皇阁、梳妆楼、钟楼、鼓楼、迎爽楼、山门等大小建筑12座。山下部分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牌坊。据记载,娲皇宫始建于南北朝…  相似文献   

11.
余鹂 《小学语文》2010,(5):17-18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人物:逐日的夸父、造人补天的女娲、开天辟地的盘古、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这些人物都具有超凡的神力,他们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如何让这些神话中的人物得“神”而“活”起来是需要教学智慧的。  相似文献   

12.
透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本表层,可以发现在许多文本深处隐含着女娲神话原型。女娲神话原型在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对“当代女娲”的深情礼赞;二是女娲原型的“魔幻变调”。这是女性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女性现实处境在特殊历史阶段一次“遇合”的产物,使女性文学焕发出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有“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之称。这里有神话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之地的娲皇宫,有为抗日战争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是名副其实的华夏圣地、革命老区,素有“太行明珠”与“红色之旅”的美  相似文献   

14.
"共工"、"女娲"、"大壑"神话与战国时期的宇宙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工”、“女娲”、“大壑”三则神话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完整系统,它是战国秦汉之际人们用神话思维对宇宙天地自然现象的不断解释。这些神话都是前赋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综合下的产物,不能一概解释为原始人类的创作。21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应该摒弃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另辟蹊径,采用文化要素分析法,用中国文化解释中国神话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奇石与文学     
华夏大地,因石传奇;中国文学,与石有缘。我们先从神话说起。上古女帝,又称“娲皇”,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为人间免除灾祸,此为“女娲补天”(见《淮南子》)。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她溺亡于东海,化作“精卫”鸟,衔木石投海欲填冤恨,此为“精卫填海”(见《山海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女娲与南方少数民族女神形象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对女娲与南方少数民族女神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各民族女神之间"相互渗透,交相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首先介绍了女娲对少数民族女神形象的影响,揭示了女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程度之深,以及少数民族女神对女娲的接受。其次探讨了少数民族女神的独特性,在对女娲进行直接改造、移植以及发展女娲神话后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的女神形象。  相似文献   

17.
女孩,在呱呱落地时就名曰“千金”,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照亮全家人期盼的面孔,但因她的俊美聪慧,乖巧伶俐,常给家人带来快乐;又因她们的细心与柔情常绐家人带来安慰与满足。作为一个女孩,我为此感到自豪。追溯远古,无论是西方的“亚当”与“夏娃”,还是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哪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没有一个成功的女人?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神话传说。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话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印刷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补天     
“女娲娘娘,您快看,天上又出现了大窟窿。南天那个大窟窿比欧洲的面积还大;北天也有大窟窿;珠穆朗玛峰上面的天,也很薄了。”臭氧层急冲冲地跟女娲说。“好几万年以前,我就炼五色石把天补得结结实实,怎么会有大窟窿了呢?”女娲自言自语着,又问“:臭氧层,是不是你不守职责,到处乱跑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汉族神话史诗”的《黑暗传》自上世纪被发掘出来以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世界形成、人类起源的历程,融会了混沌、浪荡子、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皇帝轩辕氏等许多神话历史人物事件并且与我国现存史书记载的有关内容不尽相同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