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希平 《巢湖学院学报》2023,(4):143-148+154
《拯救溺水鱼》是美国当代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幽灵叙事与多重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一群美国旅行者的离奇遭遇和文化冲突,而异域风土人情的背后隐藏着叙事者陈璧璧的创伤故事。文章立足创伤叙事视角,以叙事者的个体创伤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其死亡创伤、童年创伤、文化创伤的记忆与重演方式,并阐释其言说创伤、重塑自我的创伤疗愈过程,指出陈璧璧的创伤再现与疗愈是现代社会华裔群体创伤的写照。小说以创伤叙事方式来展现现代社会的创伤,揭示作者所寄寓的社会思考与人文情怀,凸显创伤书写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骨》讲述了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中梁家三代人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和技巧旨在揭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如何在普通华裔美国人家庭故事里的再现,从而指出个人叙事所再现的族裔历史挑战了美国官方正史,并赋予了该小说重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的深远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母女关系书写领域独树一帜,其笔下的母女关系往往历经误解、冲突、沟通直至和解。国内外学者在探讨其小说中的母女关系时,往往将二者割裂,强调女儿对母亲的理解及其对原生家庭的和解,忽视了母亲在治愈创伤过程中身份和心理的动态变化。从家庭创伤记忆角度出发,解读《奇幻山谷》中主人公微奥莱与母亲路路惊人相似且彼此共通的人生经历,以期阐明家庭创伤记忆的书写文学意义,探讨其对构建新时代良性家庭文化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朱亚梅  郝玉英 《海外英语》2012,(19):224-225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相似文献   

5.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相似文献   

6.
"回忆的模仿"指文学的模仿和诗意两方面的特质。在文学文本中,"回忆不可能真正被仿造",而可以通过叙述技巧的运用得以演示。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通过小说《骨》之"回忆的模仿"演绎了"黄色太平洋的故事",动态再现美国华裔跨越大洋的杂糅文化身份的生产。小说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骨"之意象贯穿家园空间,并以此为切入口,采用记忆、空间、后殖民等跨学科交叉视角,沿着小说《骨》中对"回忆的模仿"的演示,探析作为散居族裔的梁家两代美国华裔移民文化身份的生产过程——从"华裔移民共同体"的"同一"身份构建、夹在"源文化"与"现文化"之间"分裂身份"的创伤到"杂糅身份"的缝合,其间隐含的是美国华裔"朝内航行"后殖民抵抗策略的构建与运用。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是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她的作品成了当今华裔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作.从<喜福会>和<接骨师的女儿>两部小说入手,探析第二代华裔女儿们从排斥中国文化到接受的过程.由此得出,要想成为完整的华裔美国人就意味着即要接受美国文化也要接受中国文化,这种双重的文化身份是杂糅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文化霸权的有力抗击.  相似文献   

8.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展现的是一幅中美文化交流的画卷。在该小说中,四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她们出生在美国并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经历了文化冲突,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的过程。然而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并非易事,为让女儿们真正地理解自己和中国文化,四位母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们不失时机地与女儿们交谈,讲述她们敢于脱离封建家庭,走向新生活的勇气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女儿无微不至的中国式的母爱。母亲们看似平常的一举一动深深地触动了女儿们的心灵。曾对母亲怀有极大偏见的四位女儿开始真正理解她们的母亲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最终使文化冲突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继处女作《喜福会》大获成功后,第二部长篇小说《灶神之妻》也赢得了美国主流读者群的一致好评。小说讲述了以江微丽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在战争期间及在美国经历的一系列创伤事件。本文从创伤理论角度分析小说中江微丽,胡兰等女性人物的创伤经历,挖掘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对封建思想以及非人性战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她们之间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以及女儿们的婚姻在中西观念碰撞下的失衡,而最终两种文化分歧相互谅解,达到一种文化上的交融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是近年来受人瞩目的小说家,身处中美文化交叉点之上,以其切身的体会,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喜福会》.这部小说所塑造的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自己的族裔文化传统,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甚至憎恨华裔身份,消极评价、否定自我.这种心理,正是在强大的种族歧视和同化压力下自卑情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乔艳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21-123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映衬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母女之间的冲突,最终使美国的女儿们能够正视她们一直以来所排斥的中国母亲式的母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讲述了旧金山一个普通华裔家庭梁家的故事.<骨>一书以梁家二女儿安娜的自杀为中心事件,运用点辐射的文本结构,由此而产生的骨架意象与书中"骨"的寓意相对应,从而有力地再现了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创伤研究是文学批评的一种视角,是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新近出现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从创伤的视角解读劳伦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菊花香》,可以发现这部小说的深层蕴意:男女主人翁沃尔特和伊丽莎白的创伤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矿工们的苦难是工业文明畸形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同时,文学创伤的书写也为创伤的治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汤婷婷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她的成名作《女勇士》展现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对性别、种族与文化的多重创伤下寻求自我身份的挣扎与探索。该论文准备从创伤理论视角切入,揭示文中华裔女性面临的沉重创伤,及新一代女性走出创伤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吴雪玉 《海外英语》2015,(9):190-191
汤婷婷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她的成名作《女勇士》展现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对性别、种族与文化的多重创伤下寻求自我身份的挣扎与探索。该论文准备从创伤理论视角切入,揭示文中华裔女性面临的沉重创伤,及新一代女性走出创伤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喜福会》中主要描写了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由冲突走向融合,展现的是一幅中美文化交流的画卷。在小说中,母女冲突不仅仅是由代沟引起的,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冲突的问题,四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她们出生在美国并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经历了文化冲突、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母亲塞丝生活在罪恶的阴影之中。在时间中的驻足使塞丝生活在不可磨灭的阴影中,而女儿的鬼魂再次刺痛了塞丝心底的记忆。生活在过去遗留的创伤中,永远受奴隶制的压抑,黑人将终究活在罪恶之中,不能自拔,只有走出过去,才能重拾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华裔和亚裔文学圈里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在美国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华裔美国女作家在其中一枝独秀,其创作的女性文学作品一经发表,就在评论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广泛的评论和关注。本文将采用前沿的创伤理论,结合身份这一国内外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谭恩美的作品《接骨师之女》为例,通过描写华裔美国女性在异乡栉风沐雨的生存状态和无法言说的内心伤痛,揭开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女性所经历的种种创伤,强调华裔美国女性摆脱创伤、重塑自我身份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艾薇菊·丹提卡是当代加勒比海美籍黑人女作家,其处女作《息·望·忆》是一部展现了海地女性的血与泪的创伤小说.本文从马汀所遭受的个人创伤和集体创伤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幼年甘蔗林的噩梦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女儿的背叛再次将她推进痛苦的深渊;另一方面,杜瓦利艾政府的专制统治和父权文化压制着海地女人,而流亡在外的海地女性遭受着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