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作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美国东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霸权话语。同时,美国东方主义有其特有的种族主义维度。文章结合美国排华反华的历史和美国东方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反映来分析美国东方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危害。  相似文献   

2.
由美国首位华裔女众议员赵美心发起的《排华法案》道歉法案,于2011年10月6日深夜在美国参议院全票通过。第一时间获悉消息的赵美心激动不已:"这一法案的通过,为美国华裔了结了百年耻辱,带来了迟到的公正。尽管这并不能补偿美国政府过去那些歧视性法律为华人带来的伤害,但承认犯下的错误仍非常重要,能让人们了解过去那段历史,为受到排华法  相似文献   

3.
朱寅年 《师道》2003,(12):18-19
在说正题之前,我先说一段华人在美国的历史情况。二百多年前自数万名华人进入美国西岸开矿筑路后,在异国他乡的大批华人就开始生活在美国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之下,在美华人一直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许多权利都被剥夺了。华人为了争取权利进行了大量的斗争。大批华人要求美国政府还给华人作为纳税人应有的权利,其中包括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使得美国政府对华人不得不重视起来,直到距今五十多年前美国才将《排华法案》撤销。1974年,旧金山市华裔学童控告该市教育局教育不当,联邦高等法院判华裔胜诉,敕令校区更新新移民的教育方式,促成美…  相似文献   

4.
今天,以移民身份进入美国的外籍人口中有一半以上都来自亚洲。在历史上,美国的亚裔移民人口远远不及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人数。造成20世纪上半叶美国境内亚洲移民数量相对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影响最深远的莫过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排华运动和随之产生的1882年排华法案。排华法案一直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讨论排华法案对华裔移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排华运动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迄今为止,还尚未有学者对此课题作个案分析.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针对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进行初步研究.分析了排华法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排华法案出台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工人阶级日趋高涨的排华情绪被资产阶级政党利用的结果,并进而论述了排华针对性是包括华工在内的所有华人.然后,从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美国当时的现实情况、中美关系等方面,对该法案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纸上儿女”是美国移民史上特定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文章主要通过论述19世纪华人移民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在美生存状态以及美国的反华运动和排华法案的实施,分析“纸上儿女”现象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外部及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华侨史视野下的"蒲安臣条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强 《历史教学》2003,79(11):22-26
对于"蒲安臣条约"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华侨史的角度来审视其对清代侨务政策、华工入美、近代留学生及美国"排华"等重大事件的客观影响,重构其在这一视野下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8.
1958年,在岸信介内阁时期,由于日本政府推行反华政策,导致中日关系全面中断,并在历史上留下恶劣影响。本文拟对岸信介政府的对华政策加以剖析,以澄清历史真相,辨明历史是非。一岸信介内阁的对华政策在日本战后历届内阁中,以反华最烈著称。岸信介之所以推行反华政策,主要是由日本垄断资本的意向决定的。另外,复杂的国际形势也给日本对华政策以深刻影响。战后,美国给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较  相似文献   

9.
对于“蒲安臣条约”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本试图从华侨史的角度来审视其对清代侨务政策、华工入美、近代留学生及美国“排华”等重大事件的客观影响,重构其在这一视野下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0.
1868年的<蒲安臣条约>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关于自由移民的条款,它在特定历史时期解决了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劳工的需求.与此同时,<蒲安臣条约>在签订方式、条约内容与实际运作方面的特点,无可避免地为19世纪后半期的排华风潮种下了隐患,并最终致使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发展与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华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舞台形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华裔的社会地位。从19世纪中期华人移民美国开始到20世纪中期的近一百年期间,在美国的华裔舞台形象经历了智力上被幼儿化、外貌上被妖魔化、文化上被另类化的负面化的过程。这些形象广泛见诸于美国社会。匡正华裔刻板形象的努力是促成美国华裔戏剧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这些负面形象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从历史的视角了解美国华裔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华裔舞台形象进行梳理和阐释,说明华裔舞台形象的负面化与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华裔戏剧的相关性,并说明戏剧舞台不仅是华裔的表演平台,也是他们实现自己政治和文化诉求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人的自传文学传统开始于早期华人移民为生存所讲述的并非完全真实的个人历史,这种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华人在美国的艰难处境,另一方面也使华人失去了在美国历史中应有的地位。现代华裔美国作家特别是汤婷婷和谭恩美等人在继承这种自传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刻意在她们的自传作品中重新书写中国人在美国的历史,并力图塑造"混合文化"这一新的华裔美国人的自传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华裔是被作为他者进行再现的,其形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出现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文学中华裔形象的再现经历了从自我东方化到对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渗透、解构和重建的历程。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揭示了再现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再现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华裔文学中自我再现的变化是美国社会各种权力竞争、变动的结果,重建自我是对主流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抵抗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断层和文化错位之类社会现象的逐渐普及和日益深化,对于文化身份的各种认同问题业已构成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运用当代文化研究思潮中身份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小说《骨》中两代人的文化经历和身份经验,并在对“身份危机”的多重意义进行深度解读的过程中,以鲜活的文学经验不断加深对于华裔身份杂体性的认知视角和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多元族裔关系对战后外交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多元族裔关系是影响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从冷战期间的古巴裔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冷战后的美国犹太人和亚美尼亚裔美国人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可见美国各少数族裔群体对美国政策外交政策的影响随着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和确立呈越来越大的趋势,并且在战后两个时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解读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探索华裔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中华传统化的重负和美国化的排斥,揭示华裔少女在两种化夹缝中成长的困惑和艰辛,展现华裔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与得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7.
汤亭亭在《女勇士》重述了中国三国时期女诗人蔡琰的故事作为她处女作的结尾。她以一种轻松浪漫的笔调叙述蔡琰的俘虏经历,把她刻画成一个敢杀汉人的勇士,甚至把她又改写成一个汉匈两族文化差异的调和者,这些大胆的改写塑造了一个具有后殖民杂交性的蔡琰故事。这个故事的杂交性表达了作者对于华裔美国人打破自己失语沉默境地的渴望,隐喻着两代华裔美国人的矛盾的和解的可能,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国种族之间相互融合与理解的期盼。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外来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华工、华侨和华裔美国人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针对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地方性排华运动,美国华人与其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华人在联邦法庭上反击排华运动取得胜利,给美国华人以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历史上,从早期的全面排华到现代华人被称为"模范少数民族",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状况虽有所改善,但是各种歧视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简要论述了美国社会对华人歧视的现当代状况,探析了成因及华人如何改变自身处境,彻底消除歧视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