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1928年在出国欧游的归途中写下的,全诗通过对康河宁静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泛舟寻梦的想象,抒发了诗人对康河和康桥的深切眷恋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爱、自由、美”的执着追求。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在本诗中遵循了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本文将取其一美即“绘画美”作具体分析,探究出其“绘画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是现代作家中“西化”色彩极重的一位,他对西方明的谙熟和倾心赞美认同是不言而明的,因此,许多人相信。他是一位用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国的方块字来构筑着自己“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理想化诗人。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 通过品读、细读、美读引出对文章景、情关系的探究,在诗情画意中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爱、自由”美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5.
《死水》是闻一多1925年写成的一首新格律诗。它以一沟死水象征当时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诗人借鉴西方文学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同时.在诗中把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巧妙地统一起来,从而创造出了深刻幽玄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6.
胡适曾经对徐志摩有一个评价:"他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对自己爱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此诗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对母校康桥深深的依恋以及离别愁绪,更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7.
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钟爱的意象.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周敦颐爱“莲”,而李白独爱“月”。“月”激发了他的灵感,他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相似文献   

8.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名作《再别康桥》一诗中所表露出来的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以及离别时刻的哀婉感伤,理应是情结的一种,可称为“康桥情结”。康桥唤醒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使其对美的执着追求、亲近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人生的自信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表征媒介,以诗的样式传达出来,呈现给读者。从诗作的内容看,爱、自由和美,是徐志摩自我意识的合理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9.
刘健梅  韦宝光 《广西教育》2013,(30):13-13,22
美育一词是由德国诗人席勒提出来的,他将美育定义为“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发展,开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的生存”的新人文精神的重铸之路。化学蕴含着许多独特之美:有物质的色彩、结构之美,有化学、物理变化之美,化学实验之美等。化学教学应挖掘和体现美,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中的美,把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化学教学与美育的结合,要从课堂教学和化学实验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诗歌并不单纯地展现画面美、景色美.而是诗人借景言志、借景抒情、借景喻理以警策后人、感召“美”的精神力量。长期以来我更多地关注诗文指导的“外作用”.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心智”开发.忽视了对孩子诗性心灵的培植。诗性心灵是一种感觉之门的敞开.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义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忐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超越境界,在这一人生境界论上,庄子将真、善、美完整地统一在一起.而他仍是以“美”为最高境界的。可以说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精神绝对自由这一审美境界上。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研习美术多年,对色彩极为敏感,尤其是红色和黑色,是他的诗作当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颜色。前期的闻一多营造了一个以美和爱为中心的“红色”意象群,后期则偏重于创造“死亡”、“鬼”等的“黑色”意象世界。以红色追求理想、真理,以黑色加深文本的现代意义。意象的由“红”到“黑”,显示了诗人审美取向及文化取向甚至人生道路的转向与深入。  相似文献   

14.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梦话》是当代女诗人傅天琳的名作之一。有人说傅天琳是现当代诗人中继冰心之后又一个成功地创作了大量以母爱为诗歌题材的诗人。的确,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抓住了“梦话”这个引子,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两只翅膀,在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抒发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关怀和伟大的爱。母爱,有时候细微得就像一粒尘埃,  相似文献   

16.
《离骚》作为伟大爱国诗人的抒情长诗 ,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集中体现了屈原“内美”和“外美”的统一论的美学观点 ,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爱美、崇美、追求美好事物 ;二是向往远大崇高的美政思想  相似文献   

17.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寄寓了诗人对自在的热爱和向往人性自由的思想感情,中国现代作家冰心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在她地诗集《繁星》,《春水》中,也通过对自然的歌咏,抒发了诗人对自由,对生命的向往和对人性的礼赞。这些诗歌都是哲理和“爱”相结合的自然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台湾现代派诗人罗门称艾青为“一个在浪漫的激情中见知性、在狂热地燃烧的火焰中寻找生命之光的诗人”。这是切合艾青诗歌创作实际的评论。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正是以强烈的“恋母情结”为依托,表现了渴盼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情怀,呈现出一种悲怆美,这也成为该诗现代品格的一个明证。该诗作于1933年冬,当时诗人正在狱中,他以诗  相似文献   

19.
正如陶渊明对“菊”,陆放翁对“梅”一样,天才诗人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以“人月相得”的诗学意兴.化月为情,借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进行自然与人情的互释、内心与外界的沟通,赋予了月亮以巨大的人格力量和哲理精神,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与月物我交融.显示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臧克家30年代以“泥土”诗风驰名诗坛,被誉为“泥土诗人”。爱农民爱乡村是他的诗品,也是他的人品。他与祖国同命运,抗战时期赴前线,以诗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喊,诗风一改苦吟为激越,精雕细刻琢句炼字不见了。然而抗日时期写成的三千余行的《感情的野马》则不同;这几十年来似乎有意不被诗人提起,也似乎被史家评家有意忽略的长篇,却反映了诗人的一段生活,记录了诗人一个时期的感情(特别是婚变),贯穿并发展了诗人前后诗风的基本特征;现实主义的,又权力追逐美;倾诉的情感,又字斟句酌;是自身吟咏,又未记时代之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