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朱熹的研究来说,大多以其《朱子语类》为蓝本进行的有关于“理、气、性”的哲学思想的探索,而作为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典型士大夫,“得君行道”是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维度。文章着重从朱熹入朝奏对、地方外任、著书立说等方面来分析其“得君行道”思想的政治实践及其努力,揭示其“得君行道”思想形成的时代因素与内在逻辑,抉发其生命意志的丰富内向。  相似文献   

2.
宋初进士的道德特征对于宋朝新型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影响深远。他们从儒家的道德要求出发,严格省视自身,通过修身行德实现自身完美的人格,同时尊君忠君的道德规范亦被他们重新奉为准则,以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秩序。尤其重要的是,宋初进士弘道于世的担当精神,表现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追求的转变。因此,宋初进士的道德特征主要表现为以道德之行辅佐君主,以忠正之心引导士风,以忠臣、明主的遇合来构筑尊君与弘道合二为一的和谐君臣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量史实分析说明了孔子并不是一个要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思想家,而是以述为作、述中创新;借礼行仁、托礼改制;做官行道、得君行道和反对过份剥削压迫人民的进步思想家。他“信而好古”但其思想的主流是变革。  相似文献   

4.
宋初诗坛的“白体诗”创作蔚为风尚。诗人们主要继承了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和轻松休闲的闲适诗,以吟咏性情见长,语言浅近率意,不事雕琢。形成“白体诗”这种风格的原因,除了宋初统治者建立的文官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实施的“三教并立”政策和其自身的喜好外,也与宋初文人士大夫们形成的安时顺命的人生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理学宗旨意在维持心性之学与明体达用之间的价值平衡,突出"内圣"同时致力于"外王"。两宋士大夫入仕为官而期盼得君行道,得益于宋代重文轻武与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策略,同时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为士人实现圣贤理想提供历史机遇。理学的价值宗旨与历史衍化并非总是一致,无论是从理论本身的发生规律还是知识传播过程的条件限制来看,理论皆不可避免会衍化为与本身初衷相对立的异己状态。随着朝代更迭,有国者论证政权正统性的政治所需,以及控制人心思想以行统治之便,当理学被置于官方正统地位,成为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与统治意志,统治者以理学之名而行御民之术,于是,失去了道德内涵与价值信仰的理学俨然异化为"以君心格是非"的御用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6.
宋代士大夫由承唐代而来,但在五代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士大夫官员-学者的两重角色出现了分离,其学者的身份淡出,而且表现出"吏能化"的特点。进入宋代,在右文政策背景下,士大夫重转新向"文治型",并承续了中唐以来的古文运动,致力于振兴古文与儒道,在这个意义上,宋初士大夫实现了二重角色的回归。正是在此前提下,宋代士大夫在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代立国以来,君权与相权之间业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制衡格局。在熙宁新法的历史变局中,在“得君行道”的理想追求下,由宋神宗亲自授予并由王安石实际运作的“非常相权”,是导致这一制衡格局开始欹侧的第一推力,而制置三司条例司这类制度外的组织则成为“非常相权”的重要抓手。宋神宗个性“好大喜功”,王安石为人“自信太厚”,他们都主张进行釜底抽薪式的彻底改革,以期国家一劳永逸地走上正轨。在这种思路的主导下,更兼旧党元老的不合作态度,宋神宗就毫不迟疑地对其理想的宰相赋以“非常相权”。王安石“这类人思路开阔、眼界极高,容易偏向固执、不妥协,变得具有侵略性”;尤其在自以为“得君行道”却横遭阻力时,“在他的新政或称变法体制下,政府变得自信而武断”。他把“非常相权”运作到极致,进而排斥持有异见的其他士大夫官僚,让君主政体从“中央控制模式”位移滑向“宫廷的集权模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蔡京效法王安石的“非常相权”起,降及南宋,先是秦桧,中经韩饨胄、史弥远,直到宋季贾似道,权相专政竞成为南宋政治挥之不去的梦魇。  相似文献   

8.
汉代的师道,包含君师之道、民师之道和人师之道三部分内容。汉代士大夫固守先秦王者之师的社会定位,欲以师道制衡皇权,但在专制皇权的重压下,君师之道渐趋式微;民师之道要求士大夫承担教化的社会责任,它得到了统治者的倡导和士大夫的广泛实践,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功能;人师之道既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又规定了师者的职业规范,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君民关系思想是古代政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周易程氏传》从易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体现了程颐作为士大夫所具有的政治关怀。从民本思想、君道思想以及君臣关系三个方面,可探析其中的君民关系思想,并彰显其中对民的关怀、对君的规劝以及其尊君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北宋社会发生了三次重大转折,政治集团的命运与之息息相关.第一次,唐末到宋初,在政治中心东移趋势影响下,代北集团扩展为河朔集团,落足于河北、中原地域.第二次,社会走向文治以后,军功大地主被出身中小地主的文吏、士大夫所替代,逐渐退出政治舞台.河朔集团的文人化,为东南势力的上位铺平了道路.第三次,随着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宋初真定府士人对政治参与较多,且有官至宰辅者,但仁宗以后对政治参与减少,并渐渐远离决策中心。从其从政实践看,多泽政惠民和刚正廉洁,这与真定府地域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从其从政人数看,宋初多而仁宗后渐少,这与宋代对官僚队伍选材的科举制度有关。总之,真定府士人在北宋一朝积极践行了孔孟所说"仕以行道"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宋初白体诗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宋初统治者推行右文国策,这使宋初文化生态得以迅速改善;二、晚唐五代宗白诗风的巨大惯性,这为白体诗首兴提供历史渊源;三、宋初统治者有意提倡,这是重要推手;四、白体诗自身特质与白体诗人的人格、学识与身份意识,它是白体诗兴盛内在因素。这些因素在宋初一时具备,促使宋初白体诗首度兴盛起来,并在继承中推动宋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渔父词从中唐产生以来,历经五代和宋初,直到北宋后期才有了全面的勃兴与新变.它的勃兴表现在作家、作品数量的增多,词调的丰富;它的新变则表现在词中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富有禅趣.渔父词的勃兴与新变绝对不会是一个偶然的、孤立的文学现象,它有着深层的文化意蕴,包括宋士大夫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佛教与世俗的同化和被同化以及频发的党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论穆修之诗     
在宋初文坛上,穆修文名早著,其作为宋代古文运动先驱的地位及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和推崇,惜其诗名为文名所掩。从现存作品来看,穆修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意识颇为强烈,擅长将所见、所闻、所感述诸笔端。无论是表现自我的感怀诗、精巧有味的咏物诗,抑或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感情真挚的赠答送别诗,皆体现了其对宋初诗风的延续与融通。他的诗叙事简妙,构思精巧,善于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彰显出宋初诗歌特有的精神内涵,也为宋初诗坛之演进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三纲五常”伦理意识的不断加强,汉代士大夫的忠君意识也有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本文从汉代士大夫忠君观的体现中,挖掘其深层的原因,从多种角度认识汉代士大夫的忠君理念。  相似文献   

16.
王舒雅 《文教资料》2009,(18):228-230
宋初为强化中央集权,采取大量措施增设官职,使行政机构庞杂.宋神宗期间支持王安石变法,但从此开始北宋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宋代内忧外患的政治背景为朋党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朋党的形成与宋代重丈轻武、科举制度尤其与秘书机构设置也有很大的关系.尽管朋党之争现象在宋始终存在,但宋代的皇权始终强势,士大夫集团对中央集权始终是有向心力的.  相似文献   

17.
宋代统治者“以儒立国”、“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将古代中国的文人政治推向了极致,以科举出身为核心的士大夫阶层已经形成。在崇儒礼士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宋代士大夫表现出一种愈益自觉的群体凝聚意识,他们不仅能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同以天下为己任,论道经邦,积极干预政治,而且不避朋党之嫌,高倡君子有党论,体现出一种志在经世、舍我其谁的党派意识。宋代士大夫的群体凝聚意识,凸显出士大夫阶层兴起后的一种整体心态,即从追求个人的进退荣辱转向对于社会及阶层利益的群体关怀。  相似文献   

18.
在宋初词坛上,文人士大夫词作仍以晚唐五代小令为主,慢词也在逐渐发展。张先是北宋初期承前启后的过渡性词人,他以小令入慢词,创造一种新颖的慢词体制,在追求清丽淡雅的同时注重意境、情韵的塑造,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他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张先和柳永是北宋中叶齐名的词人,然而当时士大夫阶层时他们的评价却是不相同的。柳永的词虽传唱四方,拥有为数众多的受好者,连仁宗皇帝也“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后山诗话》),却为士大夫所鄙薄。他的“彩线慵拈拌伊坐”曾被晏殊嘲诋(《画墁录》)。晏殊仕途坦荡,词风雍容典雅,以“珠玉”名词集。作为宋初词坛的代表人物,对流连狭邪的柳永及风格俚俗的柳词,自然不屑一顾。他对柳词的态度,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20.
在宋初词坛上,文人士大夫词作仍以晚唐五代小令为主,慢词也在逐渐发展。张先是北宋初期承前启后的过渡性词人,他以小令入慢词,创造一种新颖的慢词体制,在追求清丽淡雅的同时注重意境、情韵的塑造,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他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