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多谈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汉语古诗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中学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中学古诗文的诵读训练呢?  相似文献   

4.
古人学习,大凡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之有精辟的论述。如苟子《劝学》中“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孙诛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凑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诵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对积累知识和运用语言有着重要作用。反复诵读,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读出感悟、读出气势能让语文教科书中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厚的美文,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相似文献   

7.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名人还对诵读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荀子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等。当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很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解题指导】关于文言文教学 ,张必锟先生曾提出“一个转变”和“一个转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个转变”是指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 ;“一个转移”是指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文化素养、审美趣味、道德评价的集合。文言文首先是“文”。同学们只有从文章的整体出发 ,“反复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 (于漪语 ) ,才能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因此 ,下面设计的文言文阅读题 ,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当诵读如出己口,如出己心,诗文也就成了心中之物,随手可取,随口可出了。古人亦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也像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那样摇头晃脑地背诵,但是不断复读、复背,"口过千遍"之后,学生想要忘记都难。  相似文献   

11.
正文言文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承载了极其璀璨的人文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因而,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朗读、诵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诗无达诂,诗不可解”。意思是说,诗不能分析,诗一分析,那种内在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洪春幸的这堂课,引领了一条古诗教学的路一诵读。洪老师从题目开始读,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而且他自己先范读,这条主线抓得非常好。洪老师处理诵读也非常有章法:第一层次,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诗的意象。第二层次,读出诗情,如将“自然之酒”提升到了“精神之酒”。第三层次,读出诗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李白之思,这样的学习才充满诗情画意。当然,对李白这首诗,我建议教师应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另外,洪老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想建立送别组诗,加以整合,加以提升,但课堂结尾还单薄了一点。  相似文献   

13.
一、借助感情朗读应指导学生有节奏、有表情地诵读课文,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至读出“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瀑布》一诗,可采取“看图听读———理解朗读———欣赏朗读———表情诵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饱满的感情朗读训练中,切实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二、发挥思维想象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积极体验,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能获得艺术美的感染,达到美的升华,培养良好的语感。如教《桂林山水》,可借…  相似文献   

14.
沈岚 《初中生辅导》2014,(19):41-44
文言文学习,尤应多诵读.诵读时“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诵读时不要急,慢慢读,读清文意,读顺文脉,读出文情,读出文势,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就如同《观沧海》好像不是曹操写的,丽是你写的一样.多读、熟读自然就能将文章烂熟于心,直到能背诵.这种背诵有个好处就是沉淀得深、厚,经久不忘.文言文中的字音、节奏和语气是在诵读的时候必须注意的三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重视诵读,原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好文章不品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并在读书的过程中自悟疑难问题,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思想美.  相似文献   

16.
杨柳 《宁夏教育》2006,(12):46-47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  相似文献   

17.
<正>刘勰在《情采》中强调"文采",追求物、情、辞和谐的美。王国维又进一步指出"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古诗词篇幅短小精悍,用词凝练生动,有着独特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品读的过程需如慢火微炖,才能闻其香,知其味。一、读节奏音韵美,让儿童悦耳悦目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诗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  相似文献   

18.
赵俊波 《教育》2014,(9):47
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读出层次,读出韵味,读出精神呢?可以从优秀课堂中找答案。课例一:《诗人·领袖》诵读教学这是海南省骨干教师、海口一中杨爱彬老师,在"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东方班的培训活动中执教的一堂展  相似文献   

19.
贺克春 《江西教育》2010,(12):28-29
【课堂回顾】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刻意追求高潮和热闹,我们追求的关键是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那就是: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金云霄 《文教资料》2010,(33):57-58
文言文教学要想从学生害怕、教师头疼的怪圈里走出来.就必须改变照本宣科、一译百了的教学模式。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三峡》教学为例,对以阅读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试读课文。读准字音;研读课文,读出节奏;品读课文,读出语气;诵读全文,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