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位于大西北中部的河西走廊,自古就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经济文化的走廊,地理位置独特,在大西北开发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位居大西北中央、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温带开阔景观区首屈一指的自然--文化遗产地,也是牵动河西走廊经济网络的节点,充分利用该自然--文化遗产地的潜在优势,加速敦煌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区域发展中的当务之急.依托敦煌明显的地缘优势,把恢复绿洲生态环境、改善和重建工作与文化遗产地保护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标志,以自然、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利用为目的,以旅游带动遗产保护为主线的生态经济区,构筑全新的生态经济模式,才是敦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搞好自然--文化遗产地生态经济建设,才能再创敦煌新世纪的辉煌,带动河西走廊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开发建设我省的“两西”地区,是党中央对我省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振兴我省经济、实现农业翻番的一项根本措施。党中央不仅给我们指出了“开发河西、改变定西”即兴河西产粮之利,加快建设商品粮基地;济定西缺粮之苦,逐步还林还草,彻底改变贫困面貌的指导思想,而且从今年起每年将拨出一笔专项建设资金。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根据中央的方针政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十二个商品粮基地之一。加快开发和建设河西的工作,从1982年10月在张掖召开的河区地区发展粮食生产座谈会算起,迄今已经八年了。张掖会议确定,1990年河西农业的发展目标是:粮  相似文献   

4.
脆弱性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与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脆弱性评价模型、因子贡献度模型和熵权法,通过构建自然-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定量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各乡镇的自然-社会系统的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和脆弱性,以及各指标和各要素层对自然-社会系统脆弱性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①甘肃省河西地区中度、较高度和高度脆弱性区域占河西地区总面积的70.85%,脆弱程度高;②河西地区南部高海拔山区的脆弱性明显高于北部低海拔地区;③从三大内陆河流域来看,疏勒河流域脆弱性的程度最高,黑河流域次之,石羊河流域最低;④河西地区以自然适应能力、社会经济敏感性、自然敏感性和自然暴露度为主要贡献因子的地区分别占河西面积的91.77%、87.23%、67.85%和56.53%,降低河西地区自然适应能力、社会经济敏感性、自然敏感性和自然暴露度是降低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甘肃的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发展问题,议论的热点似乎多集中在河西,但对于陇东黄土高原区商品粮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却较少,然而,陇东黄土高原区农业开发建设,尤其是商品粮基地再建设,对提高我省整体粮食生产能力和自给能力,减轻将来河西地区面临的日益增大的粮食需求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河西地区自然概况 河西地区,本文主要包括武威、张掖和酒泉三个地区而言。总土地面积约27万km~2,大致占甘肃省土地总面积的60%。 该区的南部为祁连山,北部为龙首山及合黎山,东部为乌鞘岭,中部和西部为河西走廊平原。区内有大小河流数十条,主要的为黑河、疏勒河和石羊河等。  相似文献   

7.
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及动态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地区是甘肃省主要经济地区之一,是国家下世纪初大规模开发大西北的纽带与依托。河西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规模,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本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本文对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天然地表水资源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对天然地表径流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河西地区>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变化特征、动态过程、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8.
河西地区是甘肃乃至全国的粮仓,是甘肃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最好、农业发展水平最高、农业发展贡献最大的地区.文章分析了河西地区农业发展的贡献、现状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指出河西地区农业在更高层次上的新发展必须重构发展的指导战略,即由"商品粮基地建设"转为"阳光绿色高水效农业基地建设",文章还分析了河西阳光绿色高水效农业基地建设的优势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位于黄河上游的三西建设是我国最早的区域性扶贫开发项目。其开发范围包括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因其三地都有“西”,故简称“三西”)。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组织超出土地承载能力的贫困山区农民向新开发的灌区迁移,则是三西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1983—1992年的十年间,在政府的组织下,以开发型扶贫移民模式成功地实现了农村45万人口迁移和100多万亩新灌区开发,引起了国内外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河西走廊为尽快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应在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定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推动河西走廊农业的长久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盐渍土是荒漠地区的重要问题,它对绿洲农业、畜牧业、交通建设等方面部造成极大的危害。荒漠地区不仅有原生盐渍土,而且有随着荒漠的垦植、不当的灌溉造成的大片的次生盐渍土。仅甘肃省而言,就有二百多万亩盐渍土,其中百分之八十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严重地危害着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荒漠地区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地区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兴祥 《资源科学》1998,20(3):61-67
通过当地气候资源及气候条件对河西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客观定量分析,从充分利用和深层开发气候资源的原则出发,提出了河西发展高优农业对策是:稳定粮食生产基地,兼顾发展名优农产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甘肃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城市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笔者认为"河西兴,甘肃兴".本文重点探讨河西地区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金张掖,银武威",这是人们对河西走廊古城的赞誉。当年匈奴在汉朝强大的军事威慑下,投降称臣,汉武帝在他们的领地设立河西四郡,自东往西分别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从此,河西走廊犹如中原通往西域的一叶方舟,悬挂着祁连山脉的冰雪云帆,乘渡绿洲沙浪,羌笛启程,春风不逝。在众多的西北古城中,张掖独得"金"字招牌,自然有其原因,张掖的核心在甘州,苍凉尘沙中,何以甘美天下?  相似文献   

15.
一、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转化 河西地区由于地质构造、自然条件垂直分带规律、干旱沙漠气候、土壤条件等的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不但数量大,而且具有单纯而明晰的特点。 河西地区可分为石羊河、黑河及疏勒河三大内陆水系,其由源头到尾闾要流经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径流区——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要流经几个不同的、有规律的地貌岩相带——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作为“红色旅游之都”的韶山,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是必然的选择。根据韶山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现状,提出了韶山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文化特色、深度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天祝乌鞘岭西至敦煌当金山口,绵延1200公里的河西走廊,曾经是传播东西文明的第一条通道,“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的可渔可耕之乡,汉唐魏晋千余年与陕西西安齐名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重镇,新中国的航天航空、有色冶金、优质商品粮基地。河西走廊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具重要战略地位,在开发大西北和扩大对外开放中具有特殊重要  相似文献   

18.
因地制宜选择好开发产业在美国西部开发的初期,开发者根据自身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自身所具备的生产素质及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好开发产业。这是其西部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首批越过阿巴拉契亚山向西迁移的早期开发者,在该山脉以西、五大湖周围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小麦和玉米,在30~80年的时间内,这一地区被建设成为美国的“小麦王国”。另外,这一地区的矿产资源被发现后,又发展了采矿业,进而该地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与北部内陆荒漠地区重要的分水岭,是河西走廊绿洲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水资源形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河西走廊地区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祁连山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祁连山区出现植被覆盖率降低、森林面积锐减、降雨量逐年减少、冰川储量下降,进而引发雪线后退、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加剧,造成黑河、石羊河下游土地沙化并发展成沙尘暴源地的严峻后果。  相似文献   

20.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文章以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为主要目标,深入开展了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风沙形势与防治任务研究工作。依据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沙化土地特征和风沙活动形势,以“流沙不再漫延,尘源有效防控”为目标指向,以“防风、阻沙、控尘”为核心课题,确定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思路。通过系统梳理“风、沙、尘”的源区和路径,瞄准沙漠边缘防沙治沙关键带和突出沙害治理重点,提出了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防沙治沙重点任务区和重点任务,以期为打好、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