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艳芳 《青年记者》2012,(18):46-47
提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清明节,今天的人们大多认为无非是个扫墓祭祀的节日.其实,传统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①如扫墓祭祖、踏春游戏、禁火吃寒食、插柳植树、饮酒游乐等,其中扫墓祭祖、踏春郊游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民间习俗.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恢复放假传统,人们开始重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各大媒体也适时予以关注和报道,凤凰、腾讯、新浪等一些门户网站还特地推出清明节专题,可见清明节正恢复其原有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异域祭英魂     
我在朝鲜开城联络处工作期间,每年都要去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扫墓,缅怀英雄的丰功伟绩,寄托晚辈对先烈的哀思和衷情. 我第一次为志愿军烈士扫墓是在1975年4月4日,也就是中国人民祭祀亡灵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前夕.为了和使馆的同志一起乘车去桧仓扫墓,我们提前赶到了平壤.  相似文献   

3.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各家各户祭祖扫墓。然而,就在今年清明节前,当人们正以敬慎的心情为扫墓做准备的时候,针对有些地方公墓使用20年后要求续费的情形,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定,墓地使用年限为20年一周期,特别是经营性公墓。  相似文献   

4.
<正>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祀祖先、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日子。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沉甸甸的节日,因时值仲春与暮春之交,气温升高、万物复苏、百花竞放,蕴含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被严寒包裹了一冬的人们蠢蠢欲动,有到郊外远足游玩、赏花作乐、亲近自然,感受春天气息的习俗,所以清明节也叫踏青节。  相似文献   

5.
清明节是有关农事、祭祀和娱乐的传统节日,是被不同时代文献记录固化为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民众文化记忆,记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显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厘清清明节的起源、建构和传承,对于正确认识清明节日文化现象,积极引导节俗活动,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清明节不同于其它传统节日,传统要素与现代生活相互作用,在传统的文化记忆基础上,融汇、交织和凝聚着历史与现实的多元关系。选择好的维度是研究清明节日文化记忆的关键。清明节日的文化记忆中最重要的是时间上的连续性,通过回忆方式把储存的记忆唤醒回来,并且在民众生活基础上组织、重建。清明节是场景作用下的知识生产,其文化记忆必须依托于地点开展,情境性文化记忆容易稳固人们关于“过去”的记忆。清明节日活动刻写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体现了人们的忆祖追根之情,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强化提供了传统养分。只有回忆、地点与身份多重证据去交互印证清明节日文化记忆,它才能使主体看到完整真实的清明节日。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墓祭之俗起源于史前时期,盛行于殷商,西周时期逐渐少见。经过秦汉至隋唐的发展,于唐代前期,民间形成寒食扫墓习俗。宋代以后,墓祭则在清明节。墓祭是清明节中最具民族特色,最能牵动中国人的情感,也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清明节前夕,中央电视台披露某市一些群众在烈士陵园外焚烧纸钱,搞封建迷信活动,而陵园内中小学生却在庄严地扫墓。对比如此强烈的新闻,褒贬寓于客现事实之中,确使观众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军阀何应钦任湖南省代省长时,某年清明节去岳麓山给母亲扫墓。官方指示报纸编发新闻,标题是“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墓”。可有家报纸登出的标题却是“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相似文献   

9.
<正>"清明"是中国人重要的祭祀节日,慎终追远、祭奠先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清明时节,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走出家门去上坟、扫墓。国祭英烈,家拜先人,清明扫墓也成为了中国人缅怀先辈的举国性仪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祭奠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1950年清明,陈毅市长率众祭扫先烈墓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祭扫方式,而如今在传统的祭祀中注入了更多新的形式与内涵,通过陵园人文纪念馆里一些社会名人和普通百  相似文献   

10.
龚奇 《新闻实践》2008,(6):33-34
今年3月20日至4月4日,浙川两省三地的媒体共同组织、策划了清明节特别节目,中国台州网和四川南充晚报推出了"魂系一江山·南充烈属台州行"专题报道,浙江卫视则在连续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推出了清明节特别行动"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新闻行动成功寻找到了长眠于台州"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的烈士家属,并促成了这些远在千里之外的烈士家属,在清明节来到台州扫墓。媒体用自己的行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1.
清明祭祀     
三月初,母亲在微信群里张罗姑姑姨姨们给爷爷扫墓.距离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姑姑问这是扫的什么时候的墓?母亲回答:"新坟不过春社."什么是"春社"?又为什么"新坟不过春社"?我也不解,又不好问,于是上网查资料.  相似文献   

12.
《档案与史学》2011,(4):F0003-F0004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年4月,中国人都要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这已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重要习俗。那么,曾经侨居中国的外国人是如何安葬逝者、追悼先人的?上海市档案馆珍藏的法租界公董局相册中,有一组拍摄于1941年3月18日的葬礼照片,葬礼的主角是一个名叫让·吉奥利特的法国人,他不是普通的侨民,  相似文献   

13.
4月4日,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日子.举国上下民众捧鲜花,携祭品,不顾山高路远奔波,到过世祖先、亲人墓前,洒泪追思.师生、官兵、各界人士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雕像前沉默凭吊,或网上缅怀为中华民族解放英勇牺牲的革命志士,尤其是汶川地震死难同胞纪念馆前泪飞如雨的镜头,让人痛彻心扉,将我们拉到地震山摇、肝肠寸断、大爱冲天的那些日子……  相似文献   

14.
上海每年要火化8万名死者,目前苏州的公墓已有近20万上海亡灵,年年清明车满为患,今后亡灵何处栖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了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又到了踏青扫墓的忙碌时刻。多少年传下来的民俗民习自然不容易改变,不过,近几年,上海市民的清明扫墓却有了新的趋向。前些天,苏州市有关方面发出惊呼,姑苏城外公墓车满为患,最高时每天达到2400辆,倘以10米一辆的车距计算,车队绵延可达20多公里。今年4月2日是清明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凌晨4点多钟,人民广场西藏路口、延安路、常  相似文献   

15.
莫陌 《北京档案》2007,(3):14-15
今年,是绍棠先生逝世十周年. 3月12日上午,记者采访通州区档案馆"刘绍棠文库",有幸随同参加了通州区档案馆、绍棠先生夫人曾彩美女士及亲属子女进行的扫墓活动.参加这次扫墓的有通州区档案局馆长苏光兴、党组书记罗文路、副局馆长李树森和著名作家丛维熙,还有绍棠家乡的有关负责人和部分学生代表.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到国家祭祀政策的影响,明代民间祭祀活动大体呈现为从明初沉寂到中叶渐盛的发展态势。本文结合南戏剧本文献、戏台文物以及现存地方南戏遗存之状况,推论出:明代前中期,南戏祭祀演剧较为活跃,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里社祭祀向宗族祭祀的演进,南戏祭祀演剧呈现出娱乐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既有专门的仪式剧,也有融仪入戏的娱乐剧,两者交相影响,共存兼融。而明代南戏道德伦理剧的兴盛,也与祭祀组织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仔细考究《清明上河图》中所描述的宋代人的休闲娱乐活动以及踏青等体育项目,分析宋代的踏青活动的整体情况,探究踏青活动如此繁荣的原因以及它所带来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萨满祭祀是清代宫廷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也是清代宫廷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在清宫里的坤宁宫、堂子以及祭马神室进行,其中坤宁宫和堂子的萨满祭祀是最为隆重的,清代历代皇帝对此也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19.
江岩 《网络传播》2010,(5):70-71
清明期间,人们总是以祭奠方式向逝者寄托哀思。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祭奠方式——网络祭祀于10年前就悄然兴起,但多年过去了,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火”起来,大多数人仍选择实地扫墓祭奠亲人。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清明节,表妹陪小姨回老家山东蓬莱给姥姥扫墓,与出租车司机闲聊时,意外得知姥爷家的五进院落老宅,竟然还保留下来两进,只是现在挂着"丛良弼故居"的牌子,被列入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姥爷姓孟,孟家老宅怎么成了"中国火柴之王"丛良弼的故居?我问妈这其中的故事,妈说她也是第一次听说。我不禁心生好奇,便飞回老家"钩沉"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