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先讲一个有关写作的故事。 著名作家徐迟同志,是写报告文学的大手笔,他的许多报告文学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一次谈写作经验的座谈会上,他讲到关于周培源的报告文学《在湍流的漩涡中》的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1999年夏季,国内多家报纸发表或转载了梅白 所写的《毛泽东笑谈郭小川》(下简称“笑谈”)一文,其中有杜撰的嫌疑,联想到当前一些回忆性的著作常有类似的毛病,很有必要予以讨论。 前些年梅白写过一篇回忆毛泽东在湖北的文章,曾使得长期担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任重读后难以抑制其义愤,乃以“满篇谎言”为题,批评了他伪造史实的行径(见《新华文摘》1989年第6期)。 王任重发表批评梅的文章已多年,未见他出来为自己辩白。去年,他又抛出“笑谈”,说他在庐山上想到他的知己、诗人郭小川和他的“彭大叔”(指彭德怀)…  相似文献   

3.
郭小川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小川是中国当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和历史上任何一位杰出诗人一样,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对于他所牛活的时代的真实感受和独特的情感经历,他的诗也因而成为那一时代精神的体现者。20世纪50年代是郭小川创作的成熟期,并由此走向高潮。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正是郭小川以他最初的昂扬蓬勃的歌唱,传达了那个从衰败走向新生的新时代的乐观激情。一曲《向困难进军》传出了那个万象更新时代的典型的声音。郭小川于是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颂歌时代和政治抒情诗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作为诗人,郭小川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对他所亲历的现实生活以及特…  相似文献   

4.
郭小川是一位我们熟悉的诗人,他的名字在共和国的文学史册上熠熠生辉。他的诗曾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人,同时代的和后辈的。近日,《郭小川全集》(12卷)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对于诗界和一般诗读者,对于文学史及诗史的研究者,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我想,凡中国的诗人或诗爱好者,大都读过郭小川的一些著名诗集,如《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这些作品给当代诗界、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对很多读者的人生道路产生过久远的影响。而这部《全集》,却让人们从整体上了解了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赘语     
是的,需加同志说得很对:“文艺作品有各种类别,所以它应该有许多个第一篇。”恰如士兵作战,守阵地时扔手榴弹,打冲锋时上刺刀……“十八般兵器”件件皆通,需要使什么就用什么。作为一名文艺战士的雷加,在战争烽烟中练成了多面手,他既写报告文学也写散文,既作短篇小说也作长篇小说,又各有佳篇丽章;他既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又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一支三八式》和报告文学《黎明曲》,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史上是名垂史册的,而他自己又似乎对于那篇不到三千字的《火烧林》情有独钟──由此我想:作品的优劣,不取决于…  相似文献   

6.
多数电视专题,具有新闻属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新闻,其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表珊形式上讲,它与新闻形式中的报告文学、通讯特写相似.用写一般新闻的手法写报告文学,出不来  相似文献   

7.
书人书事     
郭小川的儿女和《郭小川全集》诗人郭小川有一儿两女。儿子叫郭小林,也是一位诗人,现在供职于《中国作家》杂志。大女儿郭岭梅,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小女儿郭小惠,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他们和我妻子邢小群相识于儿时。那还是60年代初,他们都住在北京和平里中国作家协会的宿舍。父辈是同事,子女就成了伙伴。  相似文献   

8.
困惑之一——情节平淡、人物无奇,这篇报告文学怎么写? 1986年秋天,我被阜新市的有关部门邀去为市轻工业局局长李思白写一篇报告文学。李思白的主要事迹是他自1980年入主轻工业局以来,不辞辛苦地为振兴阜新的轻工业天南地北地奔走,引进、创建了一些生产项目。我召开座谈会,我找李思白及有关人员个别谈话,我参观工厂,所获得的素材几乎都是他联系引进项目,筹划上马新产品之类的业务工作。引进的也不是惊人的尖端项目,上马了一个小化妆品厂,在阜新就是新鲜事了。在李思白的事迹中没有出奇动人的东西。掂量一下,那些体现他无私奉献精神的一些情节还可以写进报告文学里,但它们很分散,又平  相似文献   

9.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长篇报告文学《不知天命》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宁 《视听纵横》2008,(5):104-105
韶良又要出书了。记得还在1994年的时候,韶良送过我一本书,书名叫《绝顶的梦》,汇集了他历年所写的报告文学、散文和随笔。那本书很好看,书名富有诗意。我至今还藏着。这次,韶良为他的新作取名《不知天命》,其意蕴耐人寻味,和前一本书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不同,《不知天命》为读者讲了作者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创业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很感人。  相似文献   

10.
报告文学,辞典皆曰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品种。 不知怎的,我总觉得这个文学品种在中国一出世就不大正常。因为,在中国流传的报告文学开山之作,都不是中国人写的中国事。捷克人基希的《秘密的中国》、墨西哥作家爱密斯的《中国——冒险家的乐园》之类,坐上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头把交椅。 其实,一开始落后也没什么。鲁迅说“拿来主义”,我们把它拿来、走向正常、走向发展也就是了。事实也是如此。从夏衍的《包身工》到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国出了不少好作品。特别是《哥》文出现以后,掀起了中国的报告文学热,甚至出现了《报告文学》这…  相似文献   

11.
一家报社来信称:“你来信讲本报一稿将邵阳县误为‘韶阳县’,经查是作者之误,我们已让他写了检查。”又读报载一文(《陕西邮电报》2月28日第四版《奇中奇邮票》),内称:1653年,山东一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6,(1)
金秋时节话《金秋》文王愚秋天,收获的季节,至于被称为“金秋”,是来源于鼓吹五行学说著称的汉儒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中说:“金居西方而主秋气”。西方似乎也有这样的说法,不过那是由于秋天的天气万里无云,秋天的田野一片金黄。总之,秋天虽然已近岁尾,却呈现...  相似文献   

13.
写报告文学就要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关于报告文学的采访分几个方面来讲。第一、采访的敏感性。我认为这是报告文学作者首先应具备的素质。我们说诗歌是感情的艺术,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我们也可以说,报告文学创作是一种发现的艺术。文学门类彼此是有联系的,但因特色不同,要求也就不同。写报告文学的作者必须善于发现。这就规定作者的素质,必须具备敏感性。哥德有一句著名的话,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话,那就是讲(大意),不要说现实生活中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诗人有足够的本领,在惯见的、平凡的事物中能够发现,带有诗意的发现。哥德所发现的带有诗意的、带有眼睛的特  相似文献   

14.
4集广播连续剧《诗人与将军》是一部凝重大气、激情澎湃、沉甸甸的力作。它讲述了王震将军和诗人郭小川的故事,说的是他们之间贯穿一生的亲情和友谊。那一命相交、矢志不渝的真挚,那年轻诗人的蓬勃朝气和高亢的吟唱,那老将军的谈笑风生和温暖的臂弯,着实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学家族里最年轻的一个成员,报告文学是在1930年前后传人中国的。在短短的七八十年的历史中,它所产生的灿烂辉煌和重大影响,已经足以比肩历史久远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中国的报告文学有两个兴盛时期:一个是上世纪30年代。当时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作:阿英编辑的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编的《中国的一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相似文献   

16.
已经很少有一位诗人能引发中文读书界如此大的兴趣。在中国,阿多尼斯甚至成为了一段时期内的文学明星。他撰写诗歌和文论,也愿对公共事务发言。对阿拉伯文明的贡献与困境,他始终保有热情却也冷静批判"时光,收集人类的泪水/将它蓄满风的谷仓。"82岁的阿多尼斯用阿拉伯语朗诵诗歌《时光的皱纹》。这是他第四次来到北京,他的文选《在意义的天际写作》中文版正式出版。三年前的秋天,他的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让这位阿拉伯世界声名最盛的诗人意想不到地收获了如此之多的中文读者——诗集再版7次,以至每次诺奖前  相似文献   

17.
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是家叔戈公振诞生的九十周年,十月二十二日又是他逝世的四十五周年,我特把他在五十多年前写的遗著《英京读书记》整理和发表出来,作为对他的追念! 家叔公振在上海时报工作时,即专心研究新闻学和中国报纸的历史。一九二五年二月,他编的《新闻学撮要》由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出版;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他著的《中国报学史》,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当时称新闻学为“报学”,称报纸的历史为“报学史”。如他在一九二六年六月为《中国报学史》写的《自序》一开头就说: 民国十四年夏,国民大学成立,延予讲《中国报学史》。予维报学(Journa-  相似文献   

18.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浪漫主义的诗风豪放飘逸。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诗人“伤感”的一面,秋天,霜露,成了李白抒写悲感的物象。在四季中,秋天被文人赋予的感情色彩至为浓烈,屈原《湘夫人》、宋玉《九辩》,都以有悲秋描写而著名,至宋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作了总结和概括。文人的作品反映出季节与人情绪的对应关系,成为一种审美定势,人对自然的敏感,说明人的审美取向、心情哀乐,这是早为人看破的道理。尽管在人和景的对应中也发生过一些例外,如情与景的错置现象,见乐景而增悲,见哀景而转乐,《诗经》有云:“昔…  相似文献   

19.
一部及时的好作品──评《孤儿泪》田红《孤儿泪》这部作品,有人把它归于应时文学文类。有人说张平这两年的运气不错,当反腐败的力度加强时,他正好写了《天网》和《法撼汾西》;而如今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借人权问题在中国的孤残儿童身上大做文章时,他正好又写了一部《孤...  相似文献   

20.
杜永和 《军事记者》2001,(10):13-14,39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是由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1937-1938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1938年2月中译本在上海以复社名义出版。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作者没有用《红星照耀中国》的原书名义出版,而是改名为《西行漫记》。该书出版后轰动了国内外,震动了世界人民。直到现在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读物。新闻历来被称为“易碎品”,即使是杰出的报告文学,在事过境迁之后,往往成为昨日黄花,唯有60多年前的这本《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在21世纪的今天,它仍然在全世界拥有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