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泉州南音指套《为君去时》,在古今许多南音文献中,均有记载.由于该指套是泉州南音指谱中五大套(五枝头)之一,被广泛流传,且目前又新发现《为君去时》在古文献中记载的不同组合版本,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指套《为君去时》的历史文献记载人手,着重从该指套的曲目背景、曲牌、结构、两个版本等方面进行研究,尝试探讨泉州南音指套《为君去时》蕴含的历史、乐学、文化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2.
南音演唱具有千年历史,它用泉州方言来演唱;在泉州民间音乐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融合而形成,有着独特的韵味。但随着南音进高校以及当代受众音乐听觉的变化,也面临着如何在保留、继承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南音演唱理应得到更大的挖掘与提高,因为探索南音演唱艺术特点,不但有助于南音艺术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助于在挖掘古曲的演唱方法上,进一步提高演唱技巧;改革传统唱法,挖掘南音的内在神韵。  相似文献   

3.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日旬)衍县是秦汉时期北地郡下属的十九个县分之一,其位置是设在春秋战国时期(日旬)衍戎活动的故地上。由于时代久远,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动频繁,加之史籍记载简略,所以自明、清以来,有关宁夏的地方史志,均无(日旬)衍县之记述。下面我们根据  相似文献   

4.
吴宝雅 《考试周刊》2014,(93):180-181
南音,因其"古朴、典雅"的特点,享有"中国活的音乐历史"、"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之誉,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一样,南音也曾一度面临生存困境,因此南音的传承,任务重大、意义深远。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把南音引进课堂,将南音融入音乐教学中,尽己所能做好南音的传承工作。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南音晦涩难学,尤其是节奏缓慢和缺乏舞台动作,他们不感兴趣,这是南音进入课堂的瓶颈。因此,南音要真正意义上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推广,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南音的文化内涵,更要通过学习,培养他们的兴趣,实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化功能。教师作为南音的传承者,需要好好运用南音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喜爱并学唱。作者对几年在南音实践教学中的收获和思考进行论述,希望能够通过学校的南音教学推广,为南音的传承作出贡献,并唤起大众对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南音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使这一古老乐种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专家学者们对其历史根源、艺术构成及表现形态等做了细致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乐种的归类上南音被归为"曲艺"一类,但其与说唱音乐在性格上有迥然的差异。由于发展脉络的模糊认知导致对乐种定位的偏离。从中国传统器乐组合形态角度探寻南音的历史源流,旨在拓展研究思路,为探明南音发展的过去、将来提供另外的研究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2016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海内外南音研究的一次阶段性检阅,反映了当前南音艺术在学术研究、传承发展及创新方面的新面貌,从会议提交的论文及参会者的学科背景来看,南音研究已开始呈现多学科、全方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泉州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南音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本次研讨会由主题报告、论文宣读、学术研讨与观摩南音表演四部分组成。学术研究的内容包含南音指、谱、曲综合研究、个案分析、表演研究、曲牌研究、乐谱研究、曲词关系研究、方言问题研究、考古研究、传承与传播研究等,许多研究成果具有独特的创新性,是南音学术届的又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8.
泉州南音已实现了传承与教育的结合,并形成了不同阶段的南音教育,学校教育已成为南音传承的坚实基础.但当前南音不同阶段的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各阶段教育间也缺乏相关性和延续性.为有效培养南音专业人才,更好地发挥教育传承作用,应不断完善各阶段教育,并构建起良性循环的南音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南音千百年不断变化发展的流传与传承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审美价值取向、审美观的变化与发展.清末民初至今南音唱腔从以男性唱腔为主到以女性唱腔的转变、现今革新性唱腔与传统性唱腔的并存反映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审美的时代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南音弦友的年龄、师承关系及来源作出分析,进一步总结南音弦友生存的现状,诸如断层现象,文化程度偏低,以及缺乏研究人才等问题,提出南音进中小学,提高重要传承人社会地位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杨阳 《华章》2013,(22)
中国古代碑刻自战国时期出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碑刻真实记载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是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石刻史书。济南府学文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碑刻遗存是历史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积极做好碑刻保护工作对于传承、弘扬济南优秀的历史文化,研究儒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辽、金两代都曾与西夏并存,其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也有关于西夏的记载,虽然数量不多,但也多是第一手的汉文西夏文献;元代是汉文西夏文献的选编删汰时期;明代是汉文西夏文献的重辑、重修期;清代是汉文西夏史籍成书最多的时代。传世的西夏史籍中脱、讹、衍、倒等现象严重,需加以整理后方能利用。  相似文献   

13.
吴楠楠 《教育评论》2014,(2):111-113
泉州师范学院将南音人才培养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以期培养南音传承人才。文章主要从泉州师范学院南音的办学历程、南音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及反思入手,阐述了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特色,以及其培养模式对艺术硕士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洛学史著作对洛学学脉的构建与不断完善下,"洛学"由宋代理学四大流派之一,成为"中州理学"之专指。在"崇理学"的共同主题下,现存七部清代洛学史的体例与内容较为一致,学术传承性强,但在学术史观点上存有细微差别,是清代中州理学传承不绝与治学风格多样的充分体现。清代洛学史构建的学术体系较为开放,在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前提下,陆王心学、汉唐经学也占有一定比重,深受清代学风变迁之影响。清代洛学史著作集成与总结了千年洛学的学术成就,有助于中州理学的传衍,也为后世研究洛学提供了资料线索与文献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史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福建南音的价值和意义;分析了该乐种的主要传承形式;探讨了南音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云南地区种茶、饮茶和制茶的情形,古代的不同时期有明显变化。秦汉至宋代云南有种茶和饮茶的若干记载。元代云南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提及云南饮茶、制茶的记载甚少。明代记载云南地区饮茶、制茶的文字虽然增多,仍未能与产茶大省比肩。清代滇南的普洱茶如异军突起,种植、加工和销售均扩至相当的规模。普洱茶在清代的繁荣,与历史机遇、时代背景与社会习尚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文焕堂指谱》是新发现的有南音“工乂(读qe)谱”的最早刊本和海内外孤本,是“申遗”的重要附件,传承和研究价值极高。文章以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谱式、谱字、南琶指法、管门四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索《文焕堂指谱》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指出南音文化融入高中音乐教学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将南音文化融入高中音乐教学的路径:加强整合音乐课程资源,发挥南音教学应有的教育价值;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对南音文化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情感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创新开展南音艺术活动,大力促进南音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的"南音"是流布在闽、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区域的一种传统乐种。但在古代文献的《二十五史》和《十三经》中,它却有另外的意义表述。历史资料显示现代"南音"与历史上淮河流域的"南音"有着一种渊源关系。历史"南音"的方位性通过江浙一带"清商乐"逐步表现出它的乐种性,为现代"南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了现代"南音"对历史"南音"的继承。  相似文献   

20.
南音和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一样,也曾一度面临生存的困境,清、雅、淡、慢的节奏很难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形态,加上受现代音乐文化市场的冲击,观众日渐减少,尤其年轻一辈,多半不爱好南音,面对这样的生存状况,从中小学开始学习南音,南音走进课堂成为当今的趋势!因此南音的传承,任务重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