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兴寄见长的乐府是探寻李白情感意识内涵与变化历程的最佳途径,李白乐府宣告了他的生命觉醒意识。李白对生命价值的建构,不仅在于现世功名的实现,更着重人格的独立与生命的尊严。这种生命觉醒意识在现实中屡遭压抑,而自我实现的追求越以执著和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李白步入晚年至直面死亡之时,生命觉醒意识已自我解构,悲剧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2.
李白游仙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李白游仙诗的内容,艺术性及李白游仙和出仕的关系,李白游仙诗有如下内容:对神仙无拘束生活的向往;表现采药炼丹、求仙飞升的内容;抒发对现实生活不满,揭露批判社会现实。李白不仅在内容上大大丰富了游仙诗的创作,而且在艺术上使得游仙诗向着趣味性的多元化转化。李白将强烈的出仕愿望和浪漫的游仙创作统一起来,借道教审美经验以游仙方式冲淡,宣泄,平衡了他政治失意后的心理挫伤。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唐代写游仙诗较多的诗人,其游仙诗继承了魏晋游仙诗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前人注意到李白游仙诗内容广泛,其意大都与政治失意、内心抑郁、忧愤难平有关.但如结合李白生平际遇研究便会发现,诗人不同的生活时期,其出处去就生活际遇的不同,其游仙诗的题旨与所抒发的感情仍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游仙诗,脱开单纯虚拟的游仙模式.缘事感发,把玄虚缥缈的神仙遐思与自己的修炼结合起来。抒写“我是神仙”的“不死”体验.具有鲜明道教化品格。诗人以“我”来主宰仙界,强化主体意识,成功地建立起了独具李白风采的“人格化”仙境。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15,(5):31-40
郭璞和李白都是游仙诗创作的大家,郭璞游仙诗文采富艳,寄托高远,在游仙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李白游仙诗洒脱超然,新奇华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于游仙诗中独成一派。他们的作品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本文旨在探究郭李二人游仙诗的相同点,并浅谈李白对郭璞游仙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游仙精神的传统发展过程、深入分析李白游仙诗的神仙世界,来探讨游仙对李白诗歌的影响,以及李白对游仙诗的改造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试论李白的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游仙诗,曾为一些人所诟病。赵次公说:“白之诗多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造化哉”(《杜工部草堂记》)。直到近人一些有影响的论著仍对李白的游仙诗备加责难。有的说得比较含蓄,如陆侃如、冯沅君说:“落魄的身世,逼他走上颓废的路(《中国诗史》);有的则说得很明白,《中国文学研究》中徐嘉瑞就说“李白在齐州,曾受符符录于高天师,所以他在文学里的宗教背景,是一种荒谬绝伦的道士教(中国的下等宗教)”(《颓废派之文人李白》);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李白诗选》的《前言》,指出“无庸置疑,李白诗歌内容中也存在着…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个悲剧人物.时代的不幸加上个人的原因,酿成他政治上的悲剧.李白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解放,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他的诗具有开风气价值的意象美,尤其把明月意象思维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一代诗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9.
游仙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它艺术形式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本篇论文着力于李白游仙诗与郭璞游仙诗之比较,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这两个方面探讨李白游仙诗对郭璞游仙诗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白和李贺都有相当数量的游仙诗,又都对游仙诗的题材范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做了富有创造性的开拓和提高。但二者的游仙诗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历史状态、诗人生活经历、性格、理想对诗歌创作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曹操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是相信方术不信神仙 ,但由于时代人文精神的高扬和文学的自觉 ,促使曹操创作了不少的游仙诗作。在游仙诗创作过程中 ,因其理性意识与神仙思想是对立的 ,又使作者陷入了新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悲剧性的 ,并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是如此 ,其游仙诗为后世开创了借游仙抒怀的范型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游仙诗,曾为一些人所诟病。赵次公说:“白之诗多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造化哉”(《杜工部草堂记》)。直到近人一些有影响的论仍对李白的游仙诗备加责难。有的说得比较含蓄,如陆侃如、冯沅君说:“落魄的身世,逼他走上颓废的路(《中国诗史》);有的则说得很明白,《中国学研究》中徐嘉瑞就说“李白在齐州,  相似文献   

13.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由科举衍生而来的功名意识,甚至到了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在士人与社会中依然广有市场,并没有因科举的废除而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科举、功名在士人的心目中仍居于无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具有别样的魔力。以致于1905年清政府在宣布废除科举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学堂奖励政策。即使到了民国时代,这种意识也并没有完全褪尽。本文即以科举废除前后功名意识的流变为中心,一方面着力还原由废科事件引发的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的多重面相,以及功名意识在士人与社会中的长久影响;另一方面透过功名意识的流转呈现近代中国制度变革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难局和困境。  相似文献   

14.
李白诗歌中蕴藏着道家思想文化的内涵,并展示了人生价值的境界,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探究与认识。道家思想文化的本质,是发挥主体的“守静”修炼和自我“反观”的智慧,而超越人为的欲望,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准则,进而实现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核心是通过“无为而为”的自然法则,达到“固于道”的境界。李白诗歌所揭示的自我人生体验的心理,正是老子这一哲学思想澄迈的具体展现。探求李白诗歌深层次的思想文化意蕴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深谙道家思想文化之精髓,巧用道家政治智慧之灵光,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凭借其所奉行“功成身退”的生活原则,以实现他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他的道路是现实的,手段是有效的。他是对道家思想文化理解得较为准确,对道家政治智慧运用得较为有效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一部经典悲剧,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此剧表现了关汉卿对封建社会黑暗吏治的批判及对女性节烈孝顺、善良美好及反抗精神的赞美。实际上,《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剧遭遇表现了关汉卿对一味追求功名不顾亲情的儒家功名观的批判,对盲目行孝的儒家孝道观的批判以及对违背人性的儒家贞节观的否定,这种思想意识与元代社会阶层变化导致文人社会地位下降以及关汉卿长期与下层劳动人民的接触有关。《窦娥冤》表现关汉卿强烈的反儒学意识。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选入高中课本并被作为基本篇目已有多年,对它的研究也已相当深透。这里我只提出几个小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游仙诗 《李太白全集》(清人王琦注,中华书局出版)序言正确地指出,这首诗是一首游仙诗。这一点,教材与教参都没有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说,游仙诗是“古代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此说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并没有把这类诗的本质特征充分揭示出来。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在卷二十一游仙类中收录了晋人郭璞的《游仙诗》七首,唐人李善注云:“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铼缨绂。”“滓秽”就是污秽,“锱铢”则为  相似文献   

17.
曹建国 《巢湖学院学报》2001,3(2):59-64,118
谢脁李白都是彪炳千古的伟大诗人,但如果从政治角度去理解,斯二人无疑是悲剧人物.但谢脁的悲剧是入世造成的,而李白的悲剧恰恰是未能入世造成的,李白征怀谢脁起始是建立在对以文入仕的渴求和自信上,时运不济、知音难求,又使他怀念起奖善好施、举贤任能的贤太守谢脁.所以从根本上讲,李白不是基于二人的共同点去怀念谢脁,而是立足于自我.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与李白之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灵运和李白在文学上成就斐然 ,但在政治上却上演了令后人扼腕的悲剧。造成两人政治悲剧的原因非常接近 ,这就是他们缺乏政治家的素质与才略。重新审视谢灵运和李白的政治悲剧 ,对存在于历代文人命运中的普遍类似现象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其诗作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研究的经典文本,他的作品便是他一生的写照,李白诗与风结下不解之缘,使用次数之多,别的诗人无法相比.作者认为“风”从很多的方面体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政治抱负,形成了李白诗作的独特风格,本文从七个不同的方面对李白的一些名篇中“风”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在政治上遭谗逐后游历山东吴越时所作,在李白的游仙诗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诗中梦游、山水、神仙纷至沓来,游离闪烁,令人心旷神信,索思绕绕,诗人正是用这样的忧愧迷离的笔墨,写着仕途坎坷、宦海波澜,用大虚缥缈的幻境,道出现实人生,并在最后一段直言自己政治的失意,不愿与世俗同流,不肯向权贵折腰,突显作者鲜明的个性和傲然的风骨,整首诗波澜起伏,充满了愤怒与轻蔑的感情色彩。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中度过的,差不多游遍了整个中国,并经常与一些道家人物过从甚密。因而游仙诗在李白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