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儒家代表孔子的穗治思想与法家代表韩非法治的政治思想的演变及对当代的启示。儒家主要讲了孔子的德治政治思想及如何实现其思想;法家则主要讲了韩非的法术势结合的政治思想,秦王实践了韩非的理论并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目标以及两个思想家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年——前二三三年)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末期人,与李斯同是法家杰出代表荀况的学生。他的一生,是战斗的反潮流的一生。他总结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法家的思想体系,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所在的韩国,是个小国、弱国,当时正处在亡国与更新两条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韩非看见韩国外受强国威胁,内有儒家学派的严重危害,国乱民贫,亡在旦夕,屡次上书韩  相似文献   

3.
吴虞论管仲和韩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虞对先秦法家人物管仲和韩非的评论,颇有特色。其论管仲,持管仲为法家一派说,并将管仲思想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其思想包括:以经济为根本、以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依时损益法制、明造就人才之道、重视武力。而管仲思想最重要的地方是,要使人民理解与参与。至于韩非,吴虞着重辨析了其学派性。吴虞将法家分为两派,看到了法家内部的学派差别,指出韩非兼治法术,既明道家之秉要执本,又行法家之明罚饬法。  相似文献   

4.
陶佳 《培训与研究》2013,(11):59-63
韩非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的,但其精神却是法家的。在解老以诠法的过程中,韩非论证了法的哲学根基,阐释了法的生成机理、形式特征、运作规律等。同时,韩非解老是为了发挥其法治思想,非真为解老,故而使老子哲学变得更加社会化、法家化。无论是"道"观念的形下学转变,还是"理"概念的提倡,都是韩非以法家精神调和老子哲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于霞 《湖北教育》2010,(4):79-80
韩非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用人术是韩非术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人才,实现人尽其才,韩非提出了许多弥足珍贵而又切实可行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韩非、法家的思想与道家之间的关系,历来受到学人的关注。本文的观点是:韩非及法家思想以道家学说为源流,这除了道家的“无为”适宜于宗法制集权统治外,更在于“道”等概念满足了法、国家权力运作等的形式普遍性需求。  相似文献   

7.
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是一个博学的思想家,他的学说融汇了先秦多家思想,其中就包括墨子的思想。文章从墨子"尚同"和"非乐"思想对韩非的影响探讨了二者之间通常被研究者忽略的承启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韩非对墨子的接受。  相似文献   

8.
韩非(公元前二八○——前二三三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总结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提出了一整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系统地建立了法家的思想体系,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为新兴地主阶级创立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真研究韩非的法治理论并给予正确的历史评价,对于深入批林批孔,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意义上,学界习惯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划入“法家”的阵营,这其实是对韩非政治思想极大的误解。在韩非思想中,“法”或“术”都只是他用以维护专制君主绝对统治的得力工具和必要手段,并非他的政治思想的最终目的。因此,若将韩非称为“法家”、“术家”或“法术家”都是存有疑问的。而“势”治的思想则可以说是韩非政治思想的归旨和核心所在,在理论上充分体现出其坚决捍卫专制统治的绝对君权的政治主张。因此,韩非应该称为“势家”。  相似文献   

10.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战国末期激烈的阶级斗争中,他全面地总结了前期法家及各国新兴地主阶级实行社会变革、反对奴隶主复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法家路线。《五蠹》就是代表其法家思想和政治路线的著作之一。在这篇著作中,韩非不仅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前辈法家的进步历史观和一系列法治思想,而且提出了一条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奴隶主阶级实行专政的正确路线。当前,在批林批孔运动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时,认真研究《五蠹》,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是大有益处的。历史上的儒法斗争,一开始就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到了韩非所生活的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借助奴隶起义的力量,经过反复较量,已经基本夺取  相似文献   

11.
皇太极统治时期,汉官得到充分的任用,他们在清初的政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清政权建立必不可缺的因素之一.他们帮助皇太极加强君权,限制诸王的权力,健全统治机构,完善国家机器,树立皇太极的帝王心理.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满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能够迅速地封建化,并且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相似文献   

12.
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畛域明显表现在雍正三年之前,因存在时间较短,其重要性往往易于被人忽视。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差异,是清朝官制中民族畛域问题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揭示满汉官政治待遇不平等、满洲统治者"首崇满洲"的治国理念,及其民族政策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史记》、《汉书》中,记载了十七位西汉的酷吏,酷吏现象产生于西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至唐,乃至明清,酷吏的身影不绝于史。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因素。结合西汉一朝的统治思想、阶级矛盾、法律文化等几个侧面因素,我们能够看出酷吏与西汉政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以此可以探寻出西汉酷吏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只有加强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务管理才能巩固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为此,作为与政务、军事并列的监察制度日趋完善。而作为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官吏的考课制度对于限制和制裁官吏的腐败行为,进而维护国家行政的权力基础,在一定时期内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他以遗民自居,且积极地反清复明,拒不入仕。他的思想行为为当时和后代所敬重。但被以往学者所不重视的是,他在交游过程中不仅和同他志同道合的遗民而且和贰臣都有交往。可见,亭林的交游思想是复杂且开放的,由与不同的人的交游组成的思想研究才是完整的亭林的交游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揭示了汉初吏治的特点,就是严厉惩处官吏的犯罪行为;加强对司法官吏治狱活动的控制;鼓励司法官吏发挥主观能力性,因此,《奏谳书》可以说是汉初的一部治官之法。  相似文献   

17.
在"君吊臣"历史上,光武帝可谓是一位独具特色的封建帝王。他在臣子死后,不仅有赐棺具或冢地之举,而且对一些国家重臣还亲临其丧以表哀悼。他不仅在吊臣数量上超过以往封建帝王,还开创帝王亲自为臣子送葬的先例,其所吊臣子以文臣为主,往往赐棺椁或亲吊,较少赏赐钱帛,这与西汉诸帝有很大不同。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与光武帝开国帝王身份有关,与他个人儒者气质有关,也与当时经济发展程度有关,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则是其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韩非在其著作《韩非子》中,以人性假设为理论基础,从多个侧面详细论述了如何对国家、社会、君、吏等进行管理,体现了其独具特色的行政管理思想,这些思想为当代的行政管理者们了提供诸多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李塨是清初知名思想家,颜李学派创始人之一。在其一生中,他曾多次应聘入幕,辅助地方官员料理政务。他的游幕活动,既解决了其家庭生计问题,又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广交了朋友,同时也使颜李学派的实学思想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并使其政治经济思想或多或少地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