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和治学经验是什么?他眼中学术界前辈们的治学经验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今年夏天,有个晚上,我依约去看部队的一位老友。他正皱着眉头抱着本书在看。看什么呢,这么入神?我问他。他抬起头来,没回答我的问题,反而长叹一声,唉——老迈啊老迈! 老迈是谁?还记得金敬迈吗?《欧阳海之歌》?记得记得,金敬迈,他还活着吗?活着,活着……  相似文献   

3.
“小新疆”在尘土飞扬的背景里突然拿着枪闯进了他的视线,他走上去和对方说话得到了回答:他拿出烟对方欣然接受:他举起机器对方仍然自顾自地玩着手里的枪……他们是谁?家乡在哪里?他们为什么流浪?  相似文献   

4.
作家王力雄在《天涯》杂志里曾发表了一篇《灵魂纪念馆》的文章,鉴于他面对父亲的骨灰盒,鉴于他长久以来对死亡的思索。他有一个困惑:如果人在死亡后能够选择的话,他绝对不会愿意自己被放在骨灰堂这样一个地方。放在骨灰堂里唯一的目的就是供后人纪念用的,儿子纪念父亲,那孙子还会不会记得,曾孙子,曾曾孙子呢?人死后,为什么会把骨灰放在骨灰堂里?什么时候是个头?而头又是什么?是被后代遗忘?还是被骨灰堂当作无人认领的废品抛弃?  相似文献   

5.
编辑是什么?他在一个社会里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期许他、评价他?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编辑?坐在编辑的工作桌前,我们看到他挥汗在修饰稿,汰选图片,构思标题,订出给印刷厂的沟通指令;走进另一个办公室,我们看到他和记们正激烈地辩论议题的选择、采访的方向,以及写作的体例。——然而,这些缤纷忙碌的景象,就是编辑的工作吗?  相似文献   

6.
康正 《新闻世界》2007,(2):40-41
七十多年来,中共中央曾多次对西安事变及杨虎城给予高度评价,以至于当时的南京国民党政府怀疑他在陕西搞“赤化”。那么,杨虎城到底有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究竟做了些什么?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段绝密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主席在血统上唯一的嫡传孙子是毛新宇。每逢毛泽东诞辰或忌日,他便会在电视屏幕上风风光光地亮像。现实中的毛新宇怎么样?他与毛家其他成员关系如何?他的愿望和抱负是什么?本文告之与你的,尽是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897年著名的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绘制了他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是一幅充满哲理性的大型油画。由于此时,高更贫病交加又丧爱女,于是他决定在自杀前绘制一幅绝命之作。正如他自己所说:希望能在临死之前完成一幅巨作。在这幅画中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人物是亚当采摘智慧果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12,(13):33
正《奖罚分明孩子更出色》东子/著定价:28.00元漓江出版社2012年4月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你知道如何在孩子犯错时指出他的错误而让他从中成长吗?面对家中孩子的无理要求,你知道如何说不吗?在孩子取得进步时,你知道怎么奖励他以让他更上一层楼吗?你是相信赏识教育,不停地告诉孩子"你真棒",还是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呢?  相似文献   

10.
凡是和他工作过的,无不异口同声地说:“他的确是个干出来的好干部。”他是谁? 他是上海图书馆参考部兼管大书库的副主任吴忠侠同志。去年夏天,小吴心脏病发作。在医院里,医生惊诧地问他说:“为什么没有人陪你?你必须马上住院。”小吴心里明白:爱人出差外地,家务事要他挑;部里工作繁忙,等待他去干。他怎能住院?他离开了医生,回到单位,若无其事地照常上班。  相似文献   

11.
何瑛  刘畅  华伟 《新闻前哨》2005,(10):36-37
作为一名记者,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从事记者工作13年来,我们采访了各种类型的人物,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心得。高质最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原  相似文献   

12.
疯子     
你们是否听说有个疯子,他在大白天手提灯笼,跑到市场上,一个劲儿地呼喊:“我找上帝!我找上帝!”那里恰巧聚集着一群不信上帝的人,于是招来一阵哄笑。其中一个问,上帝失踪了吗?另一个问,上帝像小孩迷路了吗?或者他躲起来了?他害怕我们?乘船走了?流亡了?那拨人就如此这般又嚷又笑,乱作一团。  相似文献   

13.
"有个旅行者,他周游列国,足迹遍天下。有人问他:什么是人类的通病?他答曰:好安逸、怕远游。"此话出自尼采《不合时宜的思考》。此前两年,尼采发表《悲剧的诞生》(1872)。但此书颇受冷遇,令他郁闷伤心:人到中年的他,将向何处去?又该怎样做人?人在此关头,一般会表现出"听天由命式的谦逊"。尼采自问:倘若人人迎合舆论,谁才能有真正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吉里·米勒在佛罗里达州刚刚采访完已经宣判的一桩凶杀案件。可在采访结束之后,他一直陷人默默沉思之中,他感到案情有些模糊不清,值得怀疑。对大多数庸碌无为、表现平常的记者说来,每当他们遇到模糊不清、捉摸不准的材料时,往往是弃置一旁,在报道中不予引用,就算万事大吉了。可他不一样,他一直在思考那个家伙到底犯罪没有?为何犯罪?蹲在监狱里将会想些甚么?米勒是一个感觉敏锐的人。他感到他有责任去把那些模糊不清的案情弄清楚。他这样作,不是出于任  相似文献   

15.
路遥去了!那么突然的,不给他的读者一点心理准备时间。想到那天听到朋友传告消息时发出地惊叹,那一定是少有地失态——虽然我们都不认识路遥。 何必非认识路遥呢?《人生》不是他的精神履历吗?《惊心动魄的一幕》不是他的气势吗?还有那真诚的《在困难的日子里》,不是他灵魂深处的倾述吗?这,对于读者,更是路遥——因为他是作家。在人的路遥刚刚离去,亲近的朋友们便归拢他的心血果实,排成一册《路遥中篇小说代表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使我们得以重新和他一块儿交谈、一起回味、一道思索……路遥以他不灭的灵魂,再次回到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16.
他一直都好     
三年前,父亲在沈阳一家医院做食道开胸术。术前,他一直很紧张,每天都去隔壁病房打探情况。因为,隔壁张姓病人也做了同样的手术。父亲问他,是不是特难受?刀口痛得厉害吗?不吃东西饿不饿?  相似文献   

17.
不识字男人     
他,一个男人,不识字,能让你想到什么?可怜?困苦?笨拙?抽着闷烟一语不发?但我想到的,是迷人。电视里,罗伯特·德尼罗在跟简·方达学认字,笨拙地写下一个个字母。这是电影《斯坦利和艾丽斯》中的一幕。影片远比不上罗伯特·德尼罗其他的片子有名,但就是这样一个片子,让我觉得他——迷人。斯坦利是个厨师,他不识字,而且羞于承认自己不识字。在某一个必然的场合,比如登记填表,比如看商品标签,或是最简单的签字画押,他暴露了他的不识字。于是一个悲悯的女人降临了,开始教他读书写字……片中,艾丽斯常用一种柔情的目光注视着斯坦利读书认字,我相信…  相似文献   

18.
《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田伯烈(Harold John Timperley,1898-1954)编撰的《日军在华暴行》最先揭示了南京大屠杀内幕,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田伯烈在抗战初期即秘密加入国民党国际宣传处,开始了由记者而从政的生涯。他怎样发生的这个转变?他的《日军在华暴行》是国民党的策划还是他个人的行为?他后来离开国民党政府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和史料试图诠释这段历史悬疑。  相似文献   

19.
找报纸     
8月16日上午,信阳县十二三里桥乡莲花村青年农民李选伟为找一张《河南农民报》,在屋里闹翻了天。他弟弟小二在屋檐下哭着:“我没拿,你为啥打人,嗯嗯嗯……”。“你没拿,鬼拿了?难道它会飞?”正在菜园拔菜的李大妈,听到两个儿子在屋里闹,把菜往篮子里一丢,说: “大鬼娃子,为啥事,你又把他惹得汪汪叫?”“谁叫他拿我的报纸呢?”“我没拿,他冤枉我,嗯嗯嗯……”小二哭  相似文献   

20.
1988年11月,我到大理开会,遇见了广西教育出版社的程兴业老师。我挤到他身旁,向他问候,并向他询问:刘老师呢?怎么没来? 刘老师——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刘名涛同志,原来是“广西人民”的,后调到“教育”任总编辑。1981年在庐山开会时,我在九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